朱瞻基在位10年,做2件事影响明朝200年,有人说他埋明朝灭亡祸根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9 浏览量:1
明朝一共有276年历史。朱元璋创建的明朝,和崇祯灭亡的明朝,已经是天差地别。
那么哪个皇帝是明朝的关键转折点?
有的人会说朱棣。他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更改了朱元璋的宗室拱卫大明的设想,把宗室养成了猪。
有的人会说朱祁镇。他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有的人会说嘉靖。有句话叫做“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不过,恐怕很少有人会提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
毕竟他在位仅仅10年,做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又一手打造了仁宣之治。
然而,从明朝朝廷运转的方式来说,朱瞻基才是明朝的重大转折点。
这个在位仅仅10年的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接下来200多的运行模式。
明朝的文官势大、太监猖狂,皆由朱瞻基开始。
以至于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以及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他的某些措施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内阁,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也是明朝朝廷运转的核心。
朝廷的重要事务及奏疏,都先由内阁批阅,并在一张小票上写出详细应对方案,和奏疏一起呈给皇帝。
这就叫做“票拟”。
若票拟的内容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就用红色的笔做批示,表示同意实施。
这就叫做“批红”。
票拟的内容,往往直接成为批红的蓝本,基本上除了错别字外不做更改。
所以我们可以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皇帝对内阁的票拟不满意,一次次打回去让内阁重新处理,但皇帝就是不亲自以批红做具体的指示。
在明朝,强势的君主会一次次打回内阁的票拟,直到票拟合自己心意为止。
弱势的君主,可能就要屈从于内阁。
然而在朱元璋时期,是没有内阁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效仿历朝历代,以宰相为百官之首。
然而朱元璋对权力十分敏感,意识到宰相对皇权的威胁太大。
于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但是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没有了宰相,皇帝要亲自处理的政务飙升,皇帝的工作量激增。
一开始,从沙场杀出来的朱元璋还熬得住。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旺盛如朱元璋也吃不消了。
于是他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等大学士,给他做参谋。
这被认为是内阁的雏形。
不过这些大学士仅仅是个顾问而已,和后来的内阁并不是一回事。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难以像朱元璋那样大包大揽,再加上长年御驾亲征,不能总揽朝政。
于是朱棣命令鼎鼎有名的大才子解缙等翰林院精英“直文渊阁,预机务”,让他们就各种朝政事务提出处理意见。
这就是最开始的内阁。
当然此时的内阁还不是权力机构,而仅仅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朱棣去世之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
朱高炽当了20年的太子,一直受到朱棣的打压,压力非常大。
几个东宫旧臣一直陪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甚至为他进监狱。
朱高炽非常依赖这些东宫旧臣,不仅让他们进了内阁,还提高了他们的权力地位,例如杨士奇是兵部尚书,杨荣是工部尚书。
内阁本身没什么权力,只是给皇帝出谋划策。但是尚书有权力。
这也变相让内阁的地位提高,影响力变大。
朱高炽去世之后,大名鼎鼎的好圣孙朱瞻基登基。
朱瞻基对内阁的依赖性更强。
他正式把“票拟”制度化,也就是说,大臣们的上书都先由内阁批阅,并由内阁草拟答复意见。
皇帝看了内阁票拟之后,再进行“朱批”,意思是批红表示可以实施。
这么一来,内阁的地位和影响力直线上升。
他们不再仅仅是皇帝的顾问团队,而是直接参与了朝廷的决策。
有些书或者文章认为,这是朱瞻基懒散怠政的表现。
但实际上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事务繁多,又没有宰相。事事都依靠皇帝亲力亲为,显然不现实。
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间,都有皇太子或皇太孙帮忙处理政务。
例如朱棣常年御驾亲征,自己仅牢牢掌控军国大事,日常事务都是由皇太子朱高炽处理。
朱瞻基和朱元璋、朱棣都不一样。
他登基为帝的时候还很年轻,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是在登基后出生的,显然无法帮他分担政事。
朱瞻基也极度防备藩王,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削弱藩王的影响力和权力地位。
他更不可能让他的兄弟帮忙处理朝政。
这么一来,朱瞻基显然无法独自处理所有朝政,必须要找到帮手,或者找到减轻负担的方式。
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最好的帮手自然是他信任的大臣。
所以朱瞻基必然要放权。
内阁票拟制度就应运而生。
但内阁仅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写得再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只要皇帝不批红,就无法实施。
这又限制了内阁的权力膨胀。
可以说在朱瞻基时期,内阁票拟制度是一个顺应时代的发明。
但明朝的文官力量就此膨胀,到后来发展到党争,就是内阁票拟制度埋下的隐患了。
嚣张跋扈的太监,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电视剧和电影里经常能够看到,有太监号称“九千岁”,大臣们看到都要畏惧三分。
大名鼎鼎的宦官王振,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权宦魏忠贤,更是对明朝灭亡有极大影响。
然而明初的宦官可没有这么嚣张。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有感于汉唐都饱受宦官乱政之苦,对宦官的管束十分严厉。
他规定,宦官不能读书识字,不能干预政事。
总之,除了好好服侍宫里的主子,啥都做不了。
然而对皇帝而言,宦官毕竟好用。
一来,宦官没有没有文臣武将那么盘根错节的势力,容易控制。
二来,皇子皇孙们都是由宦官伺候长大的,天然对他们信任和亲昵。
所以从朱棣在位期间开始,宦官的地位就出现松动。
朱棣是篡位登基的,虽然当皇帝很强势,掌控力也很强,但是总体名声不算好,而且有很多不服他的。
而朱元璋虽然设置有锦衣卫去收集情报和监控臣民,但毕竟是设置在宫外,有些事情不太方便。
所以朱棣越来越倚重身边的太监。
永乐十八年,朱棣准备正式迁都北京。这件事惹得朝堂议论纷纷,无数大臣上书劝谏。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建立了东厂,以“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虽然理论上东厂和锦衣卫平级,但锦衣卫设置在宫外,东厂设置在宫里,而且掌管东厂的太监们可容易向皇帝禀告各种事务。
例如锦衣卫需要正式上书给皇帝的事务,东厂的太监们直接面见皇帝当面禀告。
所以东厂的权势很快就压过了锦衣卫。
东厂的建立也是明朝太监干政的开端。
如果仅仅是东厂,那么明朝太监的权势还是有限的,对明朝的影响和改变也还没这么大。
毕竟明朝早已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就设置了锦衣卫,东厂也就是让监控更严密了,和皇帝的交流更方便了。
而朱瞻基登基之后,做出了一个违反祖制的决定,让太监的权力开始膨胀,也改变了明朝的权力结构。
那就是开设内书堂,教太监读书。
内书堂对太监的教育,和培养科举学子差不多,需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贞观政要等朝堂之道。
朱瞻基自然不是因为热爱教育而教太监读书的。他是有目的的,而这个目的,彻底改变了明朝。
那就是,太监接受了完善的教育,不仅通文墨,而且通朝堂事务了,就可以深入参与朝政了。
从那之后,从内书堂毕业的太监们开始大量进入各衙门任职。
而太监们的权力巅峰,是司礼监。
但说叫司礼监这个名字的机构的话,其实司礼监在朱元璋时期就设立了。
不过当时司礼监主要负责各项宫廷礼仪,主要是服务于皇帝的宫廷生活。
而朱瞻基继位之后,司礼监的职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文说过,朱瞻基提高了内阁的地位,给了内阁参与决策的权力。大臣上书先由内阁大神批阅并写下处理意见,再呈给皇帝。
这就是“票拟”。
而皇帝要做的,就是把内阁的票拟驳回,或者用皇帝专属的朱笔批示,表示同意实施。
这就是“批红”。
也就是说,票拟代表了建议权,而批红代表了最高的决策权。
理论上来说,批红权应该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
但朱瞻基却不是这么想的。
朱瞻基创建票拟制度之后,已经相当于把批阅奏章的工作分发出去一部分,他自己只需要按照内阁的票拟意见批红即可。
但朱瞻基依然觉得负担太重。
朱瞻基时期,负责内阁票拟的是大名鼎鼎的“三杨”,能力极强,朱瞻基也极信任他们。
在朱瞻基眼里,三杨的票拟不需要过多改动,直接按照他们的意见执行即可。
那何必每本奏折都要皇帝亲自批红呢?
于是他便让身边信任的太监拿着红笔,帮助自己批红。
而他本人,基本上每天只亲手批红基几本。
负责批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礼监。
自此,司礼监从明朝前期的一个普通的太监机构,飞升成了明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当然朱瞻基不会让一个太监直接帮自己批红就完事。
他设置了一道审核程序: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司礼监掌印太监审核并盖章,方可实施。
司礼监批红制度一出,明朝的太监正式跻身于明朝的最高决策层。
明朝的太监势力就此崛起。
后来明朝大名鼎鼎的权宦,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
可以说朱瞻基的内阁票拟制度和司礼监批红制度完全改变了明朝。
在此之前,明朝的朝廷运行,高度依赖于皇帝的个人能力。
而在这之后,哪怕明朝的皇帝是幼童,不管事,或者荒唐到极致,内阁和司礼监依然能维持朝廷的基本运转。
可以说朱瞻基重塑了明朝朝廷最高权力的运转体系。
同时也是这个体系,让太监和文官的权力膨胀。
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就因为信赖太监王振,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而后面明朝的几乎每一次乱局,都有太监和文官的影子。
以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不少人认为,朱瞻基搞的这一套为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然而朱瞻基真的要为明朝的灭亡负责吗?
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
网上有很多论调,朱元璋要为明朝的灭亡负责,因为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有硬伤;朱瞻基要为明朝的灭亡负责,因为朱瞻基让太监读书……
明朝是一个持续了整整276年的朝代。
灭亡时的明朝和朱元璋时期的明朝,朱瞻基时期的明朝,已经差别太大了。
明朝灭亡不从后面几个皇帝找原因,反而要归咎于民初的几个皇帝,这是什么道理呢?
再说了,明朝276年,在大一统朝代里并不短。
两汉虽然加起来400年,但东汉与其说是复国,不如说重新创建了一个新王朝,只不过开国皇帝刘秀刚好是刘邦的后人,所以依然号称汉朝。
东汉和西汉分别只有200年左右。
唐朝持续时间289年。
清朝哪怕连入关之前都算上,不过是276年。
更别提秦朝、西晋和隋朝这些短命王朝了。
明朝这276年,基本上也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平均水平。
与其说是哪一个皇帝、哪一项制度埋下了灭亡的伏笔,不如说大一统王朝的周期律到了。
让我们回到朱瞻基搞的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的制度上来。
朱瞻基的这一套不仅让明朝能在皇帝掉线的时候维持基本的运转。
而且这个体系也无法出现汉唐时期能废立皇帝的权宦或权臣。
因为内阁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票拟写得再天花乱坠,没有批红也不过是一张废纸。
而司礼监虽有批红的权力,却不能无中生有,他们必须根据内阁的票拟披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历史上有很多号称只手遮天的太监和大臣,却没有一个能够威胁到皇权的。
想想西汉的霍光和王莽,东汉的十常侍,唐朝那帮连皇帝都能掌控的宦官和飞扬跋扈的节度使。
明朝的太监和文官虽然有名,但只手遮天如魏忠贤,不过是从这一句话就能拿下,号称能和皇帝抗衡的文官集团,一次又一次被按在宫门廷仗。
所以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看起来是分割皇权,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体现。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