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共经历5次重大宫廷政变,平均每3年一次,这座位有多险

发布时间:2025-09-17 18:26  浏览量:3

要说历史上哪个皇帝的位子坐得最不安稳,武则天绝对能排第一。这位奇女子50年政治生涯中,光是重大宫廷政变就经历了5次,这频率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你想想,现在的CEO平均任期都有4年,她老人家是十年一场血雨腥风!

从公元655年废王立武,到705年神龙政变被迫退位,武则天这50年间,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危机都可能让她万劫不复,每一次化解都展现出她的惊人手段。你说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里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还在皇位上坐了15年,这得多大的魄力和心机?

更邪门的是,这5次政变,她头4次都是赢家,只有最后一次才栽了跟头。按说越往后应该越稳固才对,怎么偏偏在82岁高龄时被人掀了桌子?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今天咱们就来细细扒一扒,这位千古女帝是怎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中站稳脚跟的,又是如何在最后一刻功败垂成的。

公元654年,武则天生下了长女安定思公主。按说有了孩子,在后宫的地位应该更稳了。可谁知道,这个刚满月的小公主,竟然成了武则天手中最狠的一张牌。

那天,王皇后照例来看望小公主。你想想,皇后来看望其他嫔妃的孩子,这是多大的面子!王皇后抱着小公主,逗弄了一阵子,还夸孩子长得好看,然后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可王皇后前脚刚走,武则天就把宫女们都打发走了,说要独自照看孩子休息会儿。等到唐高宗李治过来的时候,武则天正欢天喜地地要掀开被子给皇帝看女儿,结果这一掀不得了——小公主已经没了气息!

武则天当场就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问身边的宫女:“刚才都有谁来过?”宫女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就皇后娘娘刚来过...”

李治一听就炸了锅!“皇后杀了我的女儿!”这个暴君性子的皇帝,当场就要去找王皇后算账。武则天在旁边添油加醋,哭得更凄惨了:“陛下,臣妾的女儿死得好惨啊!皇后娘娘她怎么忍心对一个刚满月的孩子下手...”

你看武则天这招多厉害!时机掌握得分毫不差——王皇后刚走,皇帝就到,中间正好有个空档。而且现场除了她,没有其他证人。最毒的是,她利用了一个父亲丧女的怒火和一个母亲失子的绝望,演得天衣无缝。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很可能是武则天的苦肉计。小公主的死因太巧合了,时间节点卡得太准了。但李治当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哪还顾得上仔细推敲?

从这时候起,李治就有了废后的想法。可要废掉一个皇后谈何容易?当时朝廷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个个都是太宗时期的老臣,哪个不是人精?他们一眼就看出了李治的想法,自然是坚决反对。

这帮老臣可不是好惹的。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大舅子,位高权重;褚遂良是太宗的心腹,手握朝政大权。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李治也得掂量掂量。于是,这场拉锯战整整打了一年!

655年,李治终于下定决心。这一年,他借口王皇后和萧淑妃搞“厌胜之术”——就是那种扎小人诅咒人的巫蛊把戏,正式下诏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你想想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朝堂上,褚遂良这个老头子气得直接把朝笏往台阶上一摔,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嘴里还威胁着要辞官回家。李治气得脸都青了,这时候帘子后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懵了。皇后在后面听政本来就不合规矩,竟然还敢当着大臣的面叫嚣要杀掉宰相?这武则天也太嚣张了吧!

可就是这样,武则天还是成功了。她用一个婴儿的生命作为筹码,硬是在男权社会里为自己争得了皇后之位。从这第一劫开始,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女人为了权力,什么都干得出来。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了。按理说,武则天作为皇太后,应该安安分分地辅佐新皇帝才对。可她偏不!

新皇帝李显,也就是唐中宗,刚登基就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这小子大概是被皇位冲昏了头,竟然想提拔自己老丈人韦玄贞当侍中。宰相裴炎听了赶紧劝阻,中宗不耐烦地说了句:“朕就算把整个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区区一个侍中算什么?”

你说这话说的!一个刚当了55天皇帝的毛头小子,竟敢说要把天下给外戚?这不是明摆着要重蹈外戚专权的覆辙吗?

武则天听到这话,心里乐开了花。好啊,你这是自己送把柄到我手里啊!

684年正月的一个双日——按规矩双日是不上朝的——武则天突然传旨要在朝堂上宣布重要决定。中宗还在纳闷,太后怎么突然要在双日上朝?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裴炎和一群羽林军团团围住了。

武则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历数中宗的“罪状”:年少无知,欲以天下给外戚,不配当皇帝。话音刚落,羽林军就冲上来,把中宗从龙椅上拽了下来。整个过程,连一滴血都没流!

这就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她没有像历史上其他政变那样刀光剑影,而是用一套完美的法理程序,让政变看起来合情合理。你想想:

首先,她掌握了禁军。羽林军早就被她收买,关键时刻听她指挥。

其次,她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宰相裴炎和她是一伙的,有文官站台,政变就有了合法性。

再次,她选择的时机绝了。双日上朝出人意料,中宗根本没时间组织反抗。

最后,她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中宗那句“天下给外戚”的话,确实是个大把柄。

就这样,中宗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天立了她另一个儿子李旦为睿宗,自己开始临朝称制。整套动作一气呵成,那叫一个利索,堪称政变史上的经典教科书。

可这还没完。武则天知道,废掉一个皇帝容易,稳住朝局难。果然,消息一传出去,各地就开始有人不服了。

还没等武则天喘口气,最先跳出来的,就是李敬业。

你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废掉中宗才半年,武则天就迎来了第二个考验。这一次,可比前面的宫廷政变凶险多了——有人要她的命!

李敬业,本名徐敬业,是大唐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这家伙一听说武则天废了中宗,立马就坐不住了。他在扬州联合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公开反武。

你猜这帮人有多能闹?十天之内,就聚集了十万人马!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要知道,武则天能直接调动的禁军不过几万人,李敬业这一下子就拉起了十万大军,声势那叫一个浩大。

更要命的是,李敬业还请了个文胆——骆宾王。这个大诗人给李敬业写了篇《讨武氏檄》,那文采,那气势,简直是字字诛心!

檄文里骂武则天是什么?“秽乱春宫”的淫妇,“掩袖工谗”的奸佞,“包藏祸心”的杀人魔王,“窃窥神器”的篡位贼。最狠的是那句“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直接把武则天说成是妖精转世!

这篇檄文一出,整个天下都传遍了。老百姓们听了直叫好,说这才是大才子的手笔!连武则天自己看了都说:“宰相安得失此人?”意思是说,这么有才的人,当初怎么没被朝廷收归己用?

消息传到洛阳,朝廷上下都慌了。好多大臣都在想,这下完蛋了,武则天这个女人要倒霉了。毕竟李敬业名正言顺,声势浩大,而且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个天下。

可武则天呢?淡定得很!

她第一件事,就是派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当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南下征讨。你看这手笔,人家十万,她直接三十万!什么叫财大气粗?这就是!

第二件事,她开始在舆论上反击。骆宾王的檄文写得好?没关系,我有的是文人帮我写文章。一时间,朝廷的文宣攻势铺天盖地,把李敬业说成是“叛逆”,把武则天包装成“奉天承运”。

第三件事,也是最关键的,她稳住了后方。朝廷里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该安抚的安抚,该敲打的敲打,绝不让后院起火。

结果呢?李敬业这十万大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他们占据的地盘虽大,但根基不稳,军心不齐。真正打起来,根本不是朝廷正规军的对手。

仅仅三个月,李敬业就败了。这个曾经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土崩瓦解,李敬业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

这一仗的胜利,对武则天来说意义重大。它向天下人证明了一件事:武则天不是好惹的,谁想打她的主意,都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

可武则天心里清楚,李敬业只是第一个,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果然,688年,更大的危机来了。

688年,武则天迎来了她政治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挑战。这一回,不是外人造反,而是李唐皇室的子子孙孙联合起来要她的命!

事情的起因,还是武则天自己作的。她为了给自己称帝铺路,开始大规模清洗李唐宗室。先是找各种借口把宗室王爷们召集到洛阳,美其名曰“朝会明堂”,实际上是想一网打尽。

这帮王爷们又不是傻子,看出武则天的险恶用心,一个个都吓得够呛。韩王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譔心一横,干脆假传睿宗的密诏,联系各地的宗室王爷起兵。

这一次的规模比李敬业那回更大。博州的琅琊王李冲、豫州的越王李贞,几乎是同时起兵。而且这回不是外人造反,是李唐皇室的嫡系血脉在反抗!名义上更正当,号召力更强。

你想想,当时的局面有多凶险?武则天一边要应付外面的叛军,一边还得提防身边那些蠢蠢欲动的宗室成员。稍有不慎,就是内外夹攻,死无葬身之地。

可武则天偏偏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她最冷酷无情的一面。

其实她内心也是挣扎过的。毕竟都是李家的血脉,都是她的名义上的子侄辈。可转念一想,心就硬了:要么你死,要么我亡,没有第三条路!既然他们不给她活路,那她也不会给任何人留后路。

武则天的策略很简单:先下手为强!既然你们要反,那我就先把你们都杀了,一个不留!

武则天立马派出大军,分别攻打李冲和李贞。同时,她在京城开始了一场血腥大清洗。所有可能参与造反的宗室成员,不管有没有证据,先抓了再说。

更狠的是,她还利用酷吏制造恐怖气氛。什么叫酷吏?就是专门负责严刑逼供、制造冤案的官员。这帮人个个心狠手辣,手段残忍,就是专门用来对付政敌的。

在酷吏的“努力”下,一大批李唐宗室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关进大牢永远不见天日。整个李唐皇室,几乎被武则天屠戮一空!

至于战场上,李冲和李贞虽然起兵声势浩大,但毕竟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武则天的大军一到,这两路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李冲兵败自杀,李贞也没能逃脱,最后惨死在乱军之中。

这一仗打完,武则天算是彻底解决了李唐宗室的威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从血统上质疑她的合法性了。因为有资格质疑的人,都已经死光了!

688年底,武则天在洛阳建成了明堂,那座高达294尺的巨大建筑,号称“万象神宫”。站在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这座建筑的金光闪闪。武则天让老百姓免费参观,还管酒管饭,一时间万人空巷。

吐蕃等各国的使节看到这个景象,也纷纷前来朝贺。整个天下,都在向这个女人表示臣服。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这下好了,她总算坐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位子,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可她万万没想到,最大的危机还在后头等着她。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深夜时分,洛阳皇宫里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事。

82岁的武则天,这个曾经叱咤风云、手段通天的女皇,被自己的大臣们从龙床上拖了下来,逼着退了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也是武则天一生中遭遇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大政变。

发动政变的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这五个人,后来被称为“五王”。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武则天年老昏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两个面首,已经不适合继续当皇帝了。

你看,多么相似的剧本!50年前,武则天用中宗“欲以天下给外戚”的理由废了他;50年后,大臣们用她“宠信奸佞”的理由废了她。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

不过这一次,武则天没有反抗。也许是真的老了,也许是看透了人心险恶,这个曾经杀伐决断的女人,选择了体面地退场。

她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住进了上阳宫。几个月后,这个传奇女人就在那里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回头看武则天这一生,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她前四次都是政变的发动者或受益者,只有最后一次才是被政变的对象。从655年到688年,她用了33年时间,通过一次次政变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最终,也是政变让她从巅峰跌落。

50年间,5次重大政变,平均每10年一次大风波,3年一次小震荡。这座龙椅,她坐得确实不容易。

但你要问这值不值得?看看历史的评价就知道了。武则天虽然手段残忍,但她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文化昌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遗风”。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大唐从兴盛走向鼎盛的关键人物。

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件事: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人也可以君临天下。哪怕要付出比男人大十倍、百倍的代价,哪怕要在刀尖上跳舞几十年,但只要有足够的智慧、胆识和手段,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也许这就是武则天留给后世最大的启示:权力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想要得到它,就必须做好与全世界为敌的准备。而一旦得到了,就要时刻准备着失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