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喜欢陈毅?因为陈毅有5个优点,难怪被偏爱
发布时间:2025-09-22 23:17 浏览量:3
在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和许多战友同志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不仅是他的战友同事,更是与他有着相同民族血脉,有着一样报国之志的爱国仁人志士。
在这其中,要说毛主席和谁关系最好,那恐怕还是陈毅。
作为毛主席身边最为信赖的警卫员,李银桥曾说过:“毛主席性格诙谐幽默,他的朋友不少,党内外很多人都愿意与他学习,不过要说最特殊的那恐怕还是陈毅元帅。”
其实从陈老总对毛主席的称呼也能看出端倪,别人的称呼大多都是主席、老毛,而陈毅却喊润之,作为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陈老总的身上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优点,那么陈毅和毛泽东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毛主席为何对待陈毅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
陈毅的青少年时期,国家正处在动乱期,陈毅和许多心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一样,彼时的中国大地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挣扎,陈毅远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这里他看到了法国工人革命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运动的他也被这股氛围所感染,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远远要比封建社会的压迫深重不少。
2年后陈毅被遣送回国,他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蔡和森等人的推荐和支持下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一生的革命路程。
南昌起义期间,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我们队伍中的一部分官兵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害怕战败死亡的他们选择了当逃兵,眼看部队军心涣散,陈毅利用各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对部队进行了整顿,他说:“眼前的失败是暂时的,未来的光明还等待着我们。”
陈毅在台上的一番慷慨激昂让不少士兵重新振作了精神,朱老总也对他赞扬有加,至此陈毅算是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
1928年后红军队伍在部队建军上出现了不少分歧,其实队伍刚刚成立不久,出现各种问题也是在所难免,在会议上,陈毅接替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这一任职让红军队伍中很多战士十分不解。
不过对于陈毅来说,他是非常认同毛主席当时在红4军中提出的理论方针,在当时军队前进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陈毅支持毛主席的主张无疑为军队和中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古田会议上,陈毅在会上力排众议,面对有些领导干部的极端思想,陈毅率先提出支持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全面领导,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陈毅则自愿甘当委员一职。
再后来蒋介石对红军队伍展开了围剿攻势,第五次反围剿突围中,陈毅右腿严重负伤,这也是多年来他第一次转入阵地医院进行治疗。
遵义会议后,全党全军明确了毛主席在红军队伍中的领导地位,陈毅、项英等人也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中担任要职。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将政治纪律和军事攻坚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当过纵队一把手,还干过分局委员,可以说那18年间,陈毅是指哪打哪。
在他的指挥下,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得以完美施行,淮海战役期间,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强烈攻势,陈毅临危不乱,这也有了主席对他:“头脑清晰,战争思路明确”的赞誉。
李银桥曾经说过:“毛主席对于陈毅的感情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这就要从两人携手走过的那段经历,毛主席曾说陈毅身上有5个特别突出的优点是别人不具备的。
这第一点便是意志坚定,当时在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陈毅留在赣南养伤,很多人说陈毅是开国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但留守在赣南有多困难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深山老林中风餐露宿,吸引着敌人火力,为长征队伍争取时间,最难的一次,陈毅被困于梅岭20多天,他自己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留下绝笔书信《梅岭三章》,转头就抄起武器和战士们上了战场,3年的时间能让国民党大批部队和赣南红军周旋,面对重重围困陈毅始终没放弃过理想信念,这也是支撑着3年红军不灭的基石力量。
这第二个优点就是陈毅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大多数将领要不是只会打仗,要不是只会政治,或者是做后勤工作,很少有政工军事一把抓的,彭老总、刘帅、陈赓算为数不多的全才。
陈毅比他们还要出色,除了军事政治能力外,他还是一位才子,在诗歌上陈毅展现的天赋可是让毛主席都十分佩服。
想当初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都让人眼前一新,陈毅一生创作的诗歌比主席还要多出近200首,尤其是在梅岭时写下的那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更是让毛主席都为之震撼和赞赏。
有一次两人在工作结束后谈起诗词,毛主席竖起了大拇指说:“我的律诗写的不如你。”这番谦虚和坦诚也成为了两人之间的一段经典故事。
这第三个优点就是陈毅为人厚道,当时在井冈山上,朱老总和毛主席经常为了军事上的事产生争论,大家都是出于革命工作上的事正常讨论,但因为每个人理解认识有偏差,所以很多时候容易产生争吵和误解。
陈毅为了队伍的和谐和团结经常出面制止二人,毛主席每次都说:“你这和稀泥可是挽救了不少党内同志之间的关系啊。”
陈毅豪爽又不失分寸的风度和性格让周总理等人都十分钦佩,这就是为何他能担任外交部长的最大原因。
陈毅作为周总理后我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能够担任这样的重要职务,肯定也非一般人可及,他和周总理的外交策略可谓完全不同。
在对外记者会上,面对外国人咄咄逼人的态势和刻意刁难,陈毅该说说该骂骂绝对不惯着对方,这番强硬的态度也让不少外国人十分害怕,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他第四个优点,那就是有勇有谋。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外国人当众提出极端问题刁难陈毅元帅,他们本以为陈毅在国际公众平台上不会和他们针锋相对,却没想到陈毅站起来当众怒斥他们的阴谋行径。
这番勇气和魄力也让在场媒体感叹中国外交家的自信和魄力,陈毅的直性子到是让不少有着坏心思的外国媒体吃尽了苦头。
这第五个优点便是陈毅十分忠诚有情有义。纵观陈毅革命期间的付出和贡献,他总是在国家最需要他的岗位上作着贡献,长征前夕面临谁留守赣南的重要任务,陈毅挺身而出承担了艰难的任务。
解放之后,当时上海作为经济城市面临着一穷二白的难题,工业瘫痪、小偷横行、物价飞涨,很多领导都头疼,陈毅却接了这个烫手山芋,全身心的投入到上海的整治工作中,如今上海的全新面貌也离不开陈毅当时辛苦付出的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在工作处事上陈毅十分讲原则识大体,每次战役前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他都要认真和其他将领商议,确保能够广纳谏言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保证队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
不管打了多大的胜仗,自己作出了多大的贡献,陈毅总是把集体功劳和大众利益放在前面,除了和毛主席、周总理这样的上级领导关系密切,陈毅还经常在一线部队调研,和战士们同吃同住,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队伍中有着如此高的威望。
1955年授衔仪式前夕,由于毛主席提出在政府担任主要领导的不参与授衔评衔,陈毅当时就任上海市市长,其实本不应该评衔。
他本人当时主动提出不评衔的要求,但是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很多同志却认为不能把陈毅抛出在外,在当时他和粟裕到底谁授元帅谁授大将难以敲定,最后还是毛主席拍板让陈毅获评了元帅军衔。
即使在军队中他是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但是陈老总几十年来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却没有人胆敢质疑和反对,他还是毛主席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和战友。
1972年陈毅病逝,主席因临时公务本不在参加追悼会的名单中,可追悼会当天,主席临时决定停下手头所有工作送别这位老战友的最后一程。
在追悼会上看着陈毅的夫人张茜,毛主席回想起过往几十年中两人在革命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也不由得潸然泪下,对于陈毅的一生,或许毛主席的这句话最能证明他的能力:“陈毅可是个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