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陈毅一家五口在广州拍了照片,张茜40岁,笑容灿烂
发布时间:2025-09-03 10:13 浏览量:6
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这意味着,他以后要在北京工作了,离开上海之前,陈毅将自己在上海的寓所交给了贺子珍。
真正让张茜头大的事情一一袭来。
陈毅的儿子陈小鲁被转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读书,其实,陈小鲁之前在育英小学读书,学校里实行寄宿制,可是他周六放假也不愿意回家,陈毅夫妇不太高兴,干脆让儿子转学改为走读。
陈小鲁读小学时不太开窍,玩心比较重,所以功课成绩一直不太突出,即便有大哥陈昊苏和二哥陈丹淮给他进行功课辅导,结果却仍旧差强人意,最后反倒是惹得急性子的张茜发了几次火。
有一年,陈毅夫妇去广东省潮汕地区,正好碰上寒假,他们便干脆将儿子陈小鲁带在身边,游历一番后,张茜主动提议让陈小鲁写一篇游览观后感之类的作文。这对于陈小鲁而言无疑是突然多出来的功课,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完成。
看着儿子百般反对的样子,张茜直接恼了,陈毅在一旁连连劝说妻子:“慢慢讲,不要着急喽,他还是个孩子嘛。”
话落,张茜直接将火气转移到陈毅的身上,都是他,平时宠孩子,现在倒好,一句话都不听了!陈毅摸了摸鼻子:“好了,好了,我不管了!真是莫名其妙!”
怎料,父母的争执让陈小鲁深受触动,在他看来,一切都由他而起,他没办法入眠,竟然通宵奋笔疾书,硬生生赶出一篇作文。陈毅夫妇看过后只觉得欣慰不已,那点残留的芥蒂也烟消云散。
对于孩子们而言,张茜是个实打实的“严母”。张茜的儿子陈丹淮考上“哈军工”,教育部对高级干部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搞过一个调查,张茜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情况后,曾对女儿陈珊珊念叨:“人家罗瑞卿家的峪田,门门功课成绩一直是5分,咱家小丹就不如人家。”
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的小女儿张小英从小喜欢写作,作文很好,被称为中南海里的“女才子”,张茜也老在自家孩子面前夸小英如何如何好。
陈珊珊说:“妈妈的这些念叨,把我们弄得很紧张,学习特努力,生怕自己成绩不好,让家长脸上无光。”
虽然陈毅对孩子们平日里的关心略显粗放,但是,如果学业和人生、以及未来事业联系在一起,陈毅可不会有一丁点的含糊。
当年陈昊苏在考虑大学的学科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中文,然而,陈昊苏没想到,一向对他们管理粗线条的父亲,在听说他将学业定为文科后,竟然会毫不犹豫的予以否定。
陈毅劝说儿子选择理工科。他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建设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他希望孩子能急国家之所急,哪怕为此牺牲个人的志趣喜好。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不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校长,延揽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学者在此校任教。陈毅有意让儿子进这所大学就读。
然而,读理工科与陈昊苏的个人意趣相差甚远。他有些不甘心,希望和父亲交谈,以此来改变他的看法,然而,陈毅不为所动。
恰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俄文的培训班也在招生,入选的人经俄语强化后,将赴苏联留学。陈昊苏见父亲在要求他学习理工科上已经不会动摇半分,便提出考俄文培训班,出国留学。但陈毅依然不同意。
陈昊苏最终还是选择上了中国科技大学。陈珊珊回忆此事时说:“父亲对子女向来是通达的,有事好商量的。但在大哥的人生选择上,他干预得既坚决又执拗,应该算是个例外吧。”
不过,陈毅一家还是相当幸福的,从这张照片中我们足以窥见。
照片拍摄于60年代,地点在广州,这张照片倒是相当罕见,此时的张茜已经40岁,却依旧笑靥如花,他们的儿子帅气,女儿也很漂亮,多么幸福的一家人。
然而,这样幸福的一幕却在多年后被打破。那个顶天立地的陈毅蒙受了不白之冤。
1971年12月26日,凌晨5点,处于昏迷状态的陈毅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紧紧握着一直守护在病床边的女儿珊珊的手,虚弱地说:“我要吃面条。”
听到父亲想吃面条后,珊珊连忙说等一等,她去端过来。冲出病房时,珊珊还一脸激动,这些天父亲都不吃东西,今天突然想吃,可能是病情有所缓解。
陈毅确实多日未曾进食,等珊珊将面条端过来喂给他时,他吞咽的非常缓慢和困难,可陈毅还是坚持吃了几根面条。
七点钟,医生进屋查房,陈毅还费力地和医生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他早上吃了面条,争取要在年底下床走一走。
听完陈毅的话后,医生和护士们眼睛都潮湿了,此时的珊珊才恍然大悟,父亲已经在病床上卧床两个多月了,屋子里面没有挂日历,也没有任何人去提醒他,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分明是每天自己在心里算着这个日子,在自己生命即将抵达终点时,陈毅心里想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敬爱的毛主席,这是怎样浓烈的情感,珊珊泪如泉涌。
次年1月6日,陈毅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永远停止了心跳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