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不想见蒙哥马利,见过后告诉杨伯涛:陈毅的话我只同意一半

发布时间:2025-05-13 03:40  浏览量:7

1959年,原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获特赦。1960年和1961年,曾任英国参谋总长、西欧联盟常设防御组织主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副总司令的蒙哥马利元帅两次访华。杜聿明因为曾当过中缅战场的指挥官,所以也出现在了周总理招待蒙哥马利的宴会上。

据邱行湘(被俘前任青年军整编第二〇六师少将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外甥黄济人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中回忆,已经特赦的杜聿明原本是不太愿意见蒙哥马利的,他告诉杨伯涛(被俘前任十二兵团十八军少将军长,1959年第一批特赦):“要是这位英国元帅希望见面,我不会去的。当年若不是英军临阵怯逃,中国远征军也不会伤亡过半。好在今天是周总理的邀请,等会儿车子来了,我自然要去。(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杜聿明看在周总理的面子上见了蒙哥马利,宴会的场面是戏剧性的,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黄森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百三十四辑中的回忆,跟黄济人的描述基本一致。宴会结束,杜聿明又把对话详情告诉了杨伯涛:“饭桌上的谈话,开开玩笑而已。要是认真起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

是什么玩笑,能让杜聿明认为陈毅元帅的话他只能同意一半?

宴会上的玩笑话,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也有少数读者不知道,所以有必要再引述一次。

当时蒙哥马利突然问了杜聿明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聿明愣了一下,指着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笑道:“都送给他了。”

陈毅也笑了:“他可没有那么大方噢,是我们咬住他们不放,一口一口地吃掉的!”

看杜聿明有些尴尬,周总理举杯一句话,暖到了杜聿明心窝里:“不以成败论英雄嘛,杜聿明先生从战犯到公民,也不失为壮士断腕英雄气概,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黄森的记录和黄济人的描述当然是可信的:黄森不但是杜聿明的“同事”,而且也算杜聿明的“领导”,对此事当然知之甚详;黄济人不但是邱行湘的外甥,还是投诚的第七十六军副军长黄剑夫之子,他写《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可是采访了大量特赦将军的,连一向倔强的黄维,也被黄济人的诚意感动,提供了许多资料。

既然此事为真,我们就可以讨论这样的问题了:杜聿明对蒙哥马利有些怨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期间,英军表现确实不佳,时任二〇〇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五九八团团长的郑庭笈在《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忆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一文中说,戴安澜师长之所以牺牲,也跟英军的不战而逃有关。

戴安澜是第五军二〇〇师师长,第五军军长就是杜聿明,杜聿明还兼任远征军副司令官,戴安澜的牺牲,让杜聿明对英军耿耿于怀,自然对蒙哥马利也有些抵触。

杜聿明对英国元帅和将军都没啥好印象,但是对陈毅元帅却十分尊敬,他在淮海战场也是输得心服口服,却为什么要说陈毅元帅的话他只同意一半呢?

杜聿明对杨伯涛是这样解释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残酷你是知道的,所以,我敢断言,国民党军队至少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

这样看来,杜聿明是认为自己的五十五万人马被陈毅元帅和战友们咬住不放,一口一口吃掉,老蒋要负一半责任,他在《淮海战役始末》中抱怨:“蒋介石当时有什么企图,我始终不了解。在包围圈的四十天中,蒋介石除了强令打和突围以外,再无别的指示。听说蒋介石最初还想从武汉、西安调兵增援,由于白崇禧等的坚决反对而破灭。统帅部、前方指挥官与部队长三者之间,各部队与部队之间矛盾重重,对于蒋的突围指示,各有成见,无法坚决执行,总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最后只有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迅速消灭。”

杜聿明说他的淮海之败,有一半是输在“自己人”手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杜聿明对老蒋的昏聩十分不满,杜聿明手下的兵团司令邱清泉、李弥等人,对杜聿明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再加上一个稀里糊涂的刘峙不牵头只扯腿,所以杜聿明才连逃跑的机会都失去了。

老蒋和老白的勾心斗角,在淮海战役期间已经到白热化,时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的宋希濂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一文中披露:“白崇禧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蒋介石仅存的主力部队在徐蚌地区被消灭,到那时,蒋介石非滚蛋不可。”

白崇禧为了扯住老蒋的后腿,可谓煞费苦心:他先是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的身份,对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极力拉拢,拉拢无效,就开始给宋希濂下绊子。

据宋希濂分析,白崇禧由一个有职无权的国防部部长来直接掌握兵权,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他的野心不仅限于华中“剿总”一个战区的指挥权:白崇禧除了紧握手中的“王牌”、拥有四个军的张淦(电视剧《特赦1959》中蔡守元的历史原型,是一位有名的“桂林才子”,除了喜欢算卦,写剧本也有一套)第三兵团不放,还极力拉拢河南省主席兼信阳绥靖区司令官张轸、滇军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武汉警备司令陈明仁。

手里有了部队,白崇禧就开始跟老蒋叫板,不管老蒋要调华中“剿总”的哪一支部队去驰援徐州,白崇禧都极力阻挠:第二十八军从鄂西开到汉口就被白崇禧扣住,顾祝同亲自出面,白崇禧才勉强放行,但已经拖延了好几天;第二十军开到汉口,白崇禧命令运输司令部,非有他的命令,不许装运,又拖了好几天;第二军刚在沙市集结,白崇禧就派自己的警卫团将轮船看守起来。

宋希濂回忆,最后老蒋和白崇禧在电话里对骂了一场,最后还是白崇禧赢了:“蒋介石急坏了,便亲自拿起电话机同白崇禧通话。一开头双方态度还较好,说来说去,双方态度愈来愈坏,蒋骂白不服从命令;白说‘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双方交锋了几十个回合,一次电话讲了半个多钟头,毫无结果。蒋介石气得满面通红,他将电话机使劲往桌上一摔,用他那宁波土话,骂了一声‘娘希匹’。白崇禧命令集结在沙市的第二军部队不许开汉,同时并命已经到了汉口的第九师仍开回沙市去。这样一来,其他的部队自然更不能调了。”

看了宋希濂的回忆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杜聿明所说确实有一点道理:如果不是老蒋老白互相撕咬,徐州的蒋军得到华中蒋军的救援,打不过刘帅、陈帅,跑掉一部分还是有可能的,起码不会被全部咬住,并一口一口吃掉。

杜聿明在特赦之后,还是对老蒋的瞎指挥和蒋家王朝的高层争斗耿耿于怀,总认为自己有一半是输给了猪队友,但是我们再看其他被俘将领的回忆文章,就会发现杜聿明在他们称为“徐蚌会战”的淮海战役中,也是犯了很多战略战术错误的。

时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的文强,在《口述自传》和《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中,多次批评杜聿明缺乏魄力、朝令夕改,有时候连嫡系邱清泉都指挥不动,而且这两人一样迷信:“邱驻扎在商丘时,因商丘与‘伤邱’同音,因此曾多次请求调离与他姓名不利的所在。包围圈中的总部院子内,四围有房屋,正中长着一棵树,有一天杜坐在院内理发,听到孙元良兵团的监察官尹晶天说到那棵树如何不利,杜追问为何不利,尹说:‘在四面框框内长着一棵树,不是一个困字吗,难怪我们会被围困哟!’杜也迷信起来,立即要将那棵树砍掉,尹晶天使自告奋勇地砍掉了那棵独木树,还逢人便说:‘杜老总要我砍的。我也曾占过卦,从此大吉大利了,共产党围困我们不了!’”

框中有木为困,去了木只剩下人,那不就成了“囚”?文强在回忆录中暗笑杜聿明连迷信都迷不明白,被俘简直是命中注定。回过来再看杜聿明对陈毅元帅的“只同意一半”,读者诸君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如果老蒋不越级指挥,如果白崇禧不扯后腿,如果蒋系高层不明争暗斗,杜聿明就一定能逃出淮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