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其中两句,这首诗在千年后,被写进了教材

发布时间:2025-09-20 21:08  浏览量:1

唐代诗坛有一句俗语,“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杜甫逢安史之乱,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晚年穷困潦倒,多有悲叹。许浑生于中晚唐,因笔下的诗多写“水”,故有此谓。

当然,时人将许浑与杜甫相提并论,足可见许浑在诗坛的地位。

据《唐才子传》载,某一日许浑做了一个梦,遥见昆仑仙宫,并与仙人共饮。而后,一位叫“许飞琼”的仙女向许浑求诗,许浑提起笔刚要写,梦就醒了。遂许浑作《记梦》一首:

晓入瑶台露气清,座中唯有许飞琼。

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过了些时日,许浑又梦见了这位仙女,仙女问道,“为何要把我的名字留在人间?”

许浑想想这样确实不太好,即便是在凡尘,也要避讳,更何况许飞琼乃是上仙。因此,许浑将“座中唯有许飞琼”句,改成“天风吹下步虚声”。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许浑的诗连仙女都喜欢,并言读曹子建《洛神赋》,当时觉得荒诞不经,如今方信梦中事并非全都是虚无。

这自然是民间话本,唐代诗坛有很多奇闻轶事,但无一不在彰显诗人的才华。

许浑乃高宗宰相许圉师的后人,许圉师又是李白的祖岳父,因此许浑与李白之间,也算沾亲带故。故许浑有诗怀李白:

气逸何人识,才高举世疑。

祢生狂善赋,陶令醉能诗。

碧水鲈鱼思,青山鵩鸟悲。

至今孤冢在,荆棘楚江湄。

史书中关于许浑的记载并不多,仅知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许浑进士登科,释褐为当涂县令,后又历太平县令。

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许浑入御史台,为监察御史,也正是在这一年,许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便是我们要讲的,诗题中的“咸阳城”为秦汉故宫,隋朝时向东南移,新建二十城,即唐长安城,新旧两城隔渭水相望;

诗中的“溪”,指的是“磻溪”,姜子牙曾在此垂钓,有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诗中的“阁”,即慈福寺阁,为“昭仁寺”的前身。秦王李世民曾带兵西征,与西秦霸王薛举决战于浅水塬,大捷。后李世民称帝,为超度在此役中牺牲的将士,下旨建皇家寺院,谓昭仁寺。

咸阳古城南近磻溪,西对昭仁寺,故可登阁远眺。

诗文大意可解为:

踏上高高的城楼,遥望万里河山,心中涌起无限哀愁,水边的芦苇和杨柳,好似故乡的沙洲。日暮时分,溪边的云雾渐渐升起,太阳正在缓缓沉下,没入楼台之后。不久,狂风骤起,今夜应该会有一场大雨;

暮色中的秦朝宫苑,更显破败荒凉,飞鸟落在杂草之中,秋蝉在黄叶间悲鸣,仿佛在诉说着汉代的宫怨。过往的行人,莫要问起前朝往事,岁月惊鸿,只有渭水在不停地东流。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战火不断,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李唐江山本就满目疮痍,如今更是风雨飘摇。就在许浑写下这首诗时,武宁军、幽州军相继哗乱,京畿地区和关内,又发生了地震,乃多事之秋。

虽然宣宗李忱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短暂出现“大中之治”,又有“小太宗”之称,但此时的唐朝内忧外患,受“牛李党争”影响,吏治已经腐朽不堪。

面对这样的局面,许浑叹秦汉之凋零,实际上也是在替李唐担忧,颔联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对庙堂的影射。因为这一年,“李党”魁首李德裕病死崖州,白敏中、令狐绹、崔铉等相继为相,“牛党”再无敌手。

而许浑则与李德裕交好,因此写完这首诗后的第二年,许浑则以病请辞,抱恙东归,回到润州故里,改任司马。他的这首《咸阳城东楼》,因家国情怀尤烈,在一千多年以后被选入初中教材。

此后,许浑又历官虞部员外郎、睦州和郢州刺史等,故有别称“许郢州”。晚年,许浑致仕后,在丁卯桥筑庐,因此用“丁卯”为诗集命名,其诗被后人称为“丁卯体”。陆游有评:《丁卯集》在大中以后亦可为杰作……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

约公元858年前后,许浑与世长辞,存诗530余首,以怀古为最高,对南宋“江湖诗派”影响很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