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与秀才萍水相逢,题赠一首七律,写景如画,充满禅趣
发布时间:2025-09-19 06:56 浏览量:1
人生聚散,宛如浮萍离合,晨钟暮鼓之间,皆是缘法。虽然说人生何处不相逢,然而相逢未必可以相守,恰似秋叶与春风,即使片刻交会,终须各赴西东。倾盖如故者,可彻夜长谈;白首如新者,竟终日无言。
细观世间相遇,皆如镜花水月。佛寺题红叶,驿亭折杨柳,寒山共听磬,秋水同望云,当时只道是寻常,回首方知是惊鸿。相见时难别亦难,别后长亭更短亭,难道聚散岂无定数?只是世人太过在意情感起伏,其实纵使各自天涯,犹可共赏明月。下面一起读诗:
长庆寺遇常州阮秀才
唐 · 许浑
高阁晴轩对一峰,毗陵书客此相逢。
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
山馆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
上方有路应知处,疏磬寒蝉树几重。
许浑,晚唐著名诗人,因曾任丁卯县尉,后人称其“许丁卯”。许浑不陷晚唐绮靡旧习,以律绝见工,笔下时而描绘江南烟水濛濛,时而抒写塞垣风雨潇潇,就连千古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暗藏了兴亡之思。
这位晚唐才子经常以洗练的笔墨,将山水、乡愁与历史,都融于清寂意境,更是托物寓意,委婉地传达出内心的忧国之痛、思乡之悲。这首诗通过一次偶然事件,展出中年诗人漂泊生涯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怅。
许浑出生于官宦世家,却不幸身处晚唐时代,由于藩镇割据、科举凋敝,人到中年时才进士及第。才子一生辗转幕府、沉沦下僚,他的很多诗句道尽了四处漂泊的孤寂。长庆寺的这场相逢,乃是作者宦途上的偶然驻足,恰似孤舟遭遇浅滩,一次短暂停泊,却留下了满船星辉。
开篇破题,交代地点和人物,高阁晴轩对一峰,毗陵书客此相逢。高耸的楼阁、敞亮的窗轩正对着一座山峰,我与这位来自常州的读书人在此相逢。毗陵是唐代常州的古称,此处代指阮秀才的家乡;书客是对读书人的雅称,这里指阮秀才。
颔联写意,表达出彼此相处时的愉悦之情。傍晚时分,诗人收集红叶,并在上面题满了诗句;秋日里静等菊花绽放,希望可以酿出醇香的美酒。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没有悲秋的萧瑟,反倒是对绚烂秋景的珍视、以及对闲适时光的享受,尽显恬淡意趣。
晚唐一些科举失意者多避于山林寺院,以诗酒自娱。许浑与阮秀才也不例外,他们虽然萍水相逢,却能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位才子题诗红叶,坐待花开,享受着相逢的惬意,一瞬间仿佛岁月都放慢了脚步,就连等待都成了一种享受。
颈联描写室外的一片生机,山馆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夕阳西下时,馆舍旁的鸟雀不停地喧闹,叽叽喳喳的声音,却为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砌的水潭里,水面上漾起细碎波纹,水中的鱼儿在碧波间嬉戏游弋。
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字里行间又满溢一份禅意。鸟雀不因游客而息声,鱼龙不因水浅而止戏,诗人认为既然万物皆随本性,那么相逢时就该尽情欢悦,离别时也能坦然放手。
许浑漂泊半生,早已学会了在喧嚣中守住宁静,当他看到眼前的喧闹,内心却显得一片澄明,这种置身事外的投入,恰是中年诗人真实的心境。
结尾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上方有路应知处,疏磬寒蝉树几重。通往寺庙高处的路径,想来你该知晓其方位。只是稀疏的磬声、凄清的蝉鸣,被层层叠叠的树木阻隔,既难辨声源,也难见山寺真容。在佛教语境中,上方常指寺院高处的僧房或佛殿。
作者用道路的明晰,反衬树林的阻隔,再融合疏磬寒蝉的清寂声响,刻画出山寺的幽深,暗带几分怅然,委婉地抒写了作者对禅境的向往,但又因为难于彻底放下,而无缘成为其中一份子。
许浑与秀才萍水相逢,题赠一首七律,写景如画,充满禅趣。漂泊中遇见知己,离别时并不悲戚,诗人认为相逢与离别都是随缘之事,就像红叶虽然即将凋零,不过菊花却很快就要盛开。只要悲喜不挂于心,就能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缤纷多姿,也可毫无挂碍地享受悠然快乐的生活!
- 上一篇:满清王朝中前期的十六大恶政(之3)
- 下一篇:黄庭坚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