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这首诗火遍大唐,只有简短4句,却在1200年后被选入了教材
发布时间:2025-07-10 23:29 浏览量:1
唐朝大历年间,边境战事频发。
一位诗人亲眼目睹将士们在荒漠戈壁中作战的艰辛,也听闻了他们英勇杀敌的传奇故事。
他被这些故事深深触动,有感于将士们的勇敢与坚毅和身上肩负的卫国使命,便挥笔写下了一首“红遍大唐”的经典诗作。
那到底是怎样的诗,居然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这位诗人又经历了什么?
在中唐那个动荡的时代,有一位诗人勇敢地打破常规,实现了仕途逆袭。
这位诗人就是卢纶,其独特的做官方式令人惊叹。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但藩镇割据、边患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很多人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证,更别提做官了。
可就在这样的世道里,卢纶凭借着自身努力,愣是从一个没考上进士的普通学子,一路做到了检校户部郎中。
这个官职放到唐朝官场,可不低,大概是五品官。如果放到现在,他就相当于财政部司长。
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难道其中另有门道?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卢纶的家事了。
卢纶出身豪门 “范阳卢氏”,这可是唐朝 “五姓七望” 里的顶尖家族。
但别以为他生来就锦衣玉食,事实并非如此。就像大诗人杜甫家的祖上也很风光,可父亲去世后照样穷得叮当响。
随着卢家走向衰落,卢纶的童年生活越来越苦。
他八岁才开始读书,刚懂事就赶上四处打仗,虽然说顶着名门光环,却像个“破落户”。
但卢纶有一厉害之处,那就是具有极强的社交天赋。这种 “混圈子” 的本事,和他的家族有些微妙关系。
虽然说家道中落,但 “范阳卢氏” 的招牌就是一张高级“入场券”,让他能敲开权贵的大门。
最绝的是,他非常擅长创作诗词,以此来“刷存在感”。
他给舅舅们写诗更是家常便饭,其中便有一首《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颇为出名。
在这首诗里面,他既用 “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诉说了委屈,又不动声色主动套近乎,把亲戚关系拿捏得死死的。
另外,跟朋友写诗唱和的时候,他也总把生活艰辛挂在嘴边,“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博取了众人的同情,还拉近了众人之间的距离。
卢纶的情商,放在现在肯定能当 “社交天花板”。有人说,他这样做有些丢脸,但这招还真管用。
他靠着贵人举荐一路高升,最后混到了中央当官。
这种 “不按套路出牌” 的逆袭,在讲究门第和科举的唐朝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卢纶特别爱交朋友,不管在长安还是鄱阳,都能和文人雅士打成一片。
他和吉中孚、司空曙等九位诗人最投缘,几人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吟诗,互相切磋。
时间一长,大家就把他们合称为 “大历十才子”。在这十个人里,卢纶的才华和名气特别突出,堪称 “才子之首”。
别的诗人忙着专心写诗,他却想要“升官发财”,在更高的官位上发光发热。
众所周知,在唐代,想要踏入仕途,除了门荫和科举这两条常规途径外,还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 “干谒” 公卿 。
因为唐律明确规定,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肩负着举荐贤能的职责。
当时的宰相元载和王缙,都特别欣赏卢纶的诗才。
元载觉得他的诗写得好,直接把诗呈给皇帝看,还推荐他做了阌乡尉。
王缙也没闲着,礼贤下士聘请卢纶做集贤学士,后来又让他当了监察御史。
靠着这两位宰相的赏识,卢纶从诗坛跨界到官场,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生活。
可官场风云变幻,后来元载被赐死,王缙也受牵连倒台。
卢纶和这两人走得太近,自然也被卷入风波,不仅丢了官职,还被抓了起来,人生一下子从巅峰跌进谷底。
就在他以为前途无望时,唐德宗继位带来了转机。卢纶被重新启用,做了昭应县令。
后来朱泚起义,咸宁王浑瑊奉命镇守河中,听说卢纶很有才华,就把他召到军中做元帅府判官。
没想到这段军营生活,彻底改变了卢纶的诗歌风格。
以前卢纶的的诗大多是文人之间的唱和,细腻委婉。
到了军营后,他天天看着战士们训练,听着战马嘶鸣、号角声声,笔下的诗也变得豪迈奔放起来。
那些描写边塞风景、军旅生活的诗,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展现了战场的壮阔与将士的英勇。
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塞下曲》系列诗作,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
公元 797 年,对卢纶和好友张建封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年。
当时张建封刚从徐泗节度使升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意气风发地入朝觐见。
因其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唐德宗对他青睐有加。
唐德宗不仅在延英殿单独召见,还破格让他位列大夫班列,足见恩宠。
张建封感念皇恩浩荡,挥笔写下了《朝天行》呈给了皇帝。朝中大臣们纷纷写诗应和,卢纶自然也不例外。
卢纶与张建封本就相识,深知这位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
为了赞颂其功绩,卢纶灵感突发,从 “飞将军” 李广夜射巨石的典故中得到启示,创作出了《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短短二十字,就把将军深夜打猎、箭入巨石的神勇刻画得淋漓尽致。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营造出紧张惊悚的氛围。
夜晚时分,树林深处一片漆黑。突然一阵风掠过,茂密的草丛剧烈晃动,好像有什么猛兽潜伏其中。
将军在夜色中警觉起来,以为是猛虎出没,立刻拉满弓弦。他对准发出异响的地方,准备射出致命一箭。
短短十个字,将将军的果敢与机警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们瞬间绷紧了神经。
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写出了故事的后续发展。
天亮之后,将军带着士兵前来寻找昨夜射出的箭。
他们以为会看到被射杀的猎物,却发现那支箭,竟然深深嵌入坚硬的石头之中。
士兵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拔都拔不出来。而将军上前轻松地拔出了这支箭,顿时震惊了众人。
他们纷纷夸赞将军勇猛无畏、臂力惊人,绝对不是凡人。
全诗仅二十字,却情节跌宕、意境雄浑,充分表现出了边塞将士的骁勇英姿。
这首诗一经问世,迅速在长安城传开。文人墨客们争相传抄,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有人吟诵。
最终这首为赞颂张建封而作的诗篇,历经 1200 多年的岁月洗礼,入选了现代语文教材,成为人尽皆知的经典。
然而,命运似乎总不愿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公元799年,卢纶因病去世,他的传奇就此断绝。不过,他的诗作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后世。
当时唐文宗曾经向宰相李德裕打听卢纶的子嗣与文章,最终辑成《卢户部诗集》。
可惜的是,历经千年岁月,如今流传下来的卢纶诗作,仅有 300 多首,其余的都随时代湮灭。
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卢纶的地位或许不算特别高。但仅仅凭借一首《塞下曲》,他便足以在唐朝诗坛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许这就是诗作的魅力吧!经过岁月的流转,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