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冤状元首辅:救过于谦,扶持景泰,却惨遭百杖流放铁岭
发布时间:2025-09-19 09:29 浏览量:1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北京紫禁城华盖殿前,30岁的江西才子陈循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成就状元及第。他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第一位在北京产生的状元,象征意义非凡。然而,这位备受荣宠的文坛新星无法预料,47年后自己会以罪臣之身病逝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陈循的人生轨迹犹如大明王朝政局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政治风云。
陈循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5岁丧母,10岁丧父,仲兄早卒,唯与长兄德逊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南寮陈氏宗谱》载其“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
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循在江西乡试中夺得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原被主考官梁潜(同乡)定为会元,为避嫌而改置第二。殿试时终以真才实学夺得状元,实现了当地“龙洲过县前,泰和出状元”的谶语。
陈循的官场生涯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其特征是谨慎与务实并存:
·永乐时期:授翰林修撰,因熟悉典章制度受成祖重视,常随侍左右。
·宣德时期:直南宫(皇帝咨询机构),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曾解救忤旨御史张楷,言“彼亦忠爱也”。
·正统时期:正统九年(1444年)入文渊阁典机务。时值“三杨”时代落幕(杨荣、杨士奇已卒,杨溥老迈),陈循与曹鼐、马愉组成“状元内阁”。正统十年升户部右侍郎兼学士(财政部副部长兼皇家顾问)。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侵,宦官王振鼓动英宗亲征。陈循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率百官谏阻,但英宗不从,终致“土木堡之变”惨败被俘。
京师震动之际,徐有贞(徐珵)等主张南迁,陈循与于谦坚决反对。他审时度势,支持郕王朱祁钰监国,并主张立英宗幼子朱见深为太子,称“但生一日,即是主人”。此间,他进户部尚书(财政部长),提出“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等策略,为北京保卫战贡献力量。
景泰年间,陈循进入权力顶峰期:
·官至首辅:景泰元年(1450年)任内阁首辅,次年进少保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
·务实建言:集古帝王行事编《勤政要典》上呈;河南江北雪灾时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
·争议事件:
·争墓地事件:景泰二年因葬妻与乡人争墓地,被巡按御史指责,遭给事中林聪弹劾,景帝未追究。
·科举风波:景泰年间,其子陈瑛与王文之子王伦顺天乡试落第,陈循与王文指摘考官刘俨,帝不罪。
·易储默许:景帝欲易太子(废朱见深,立己子朱见济),赐陈循等阁臣金银,循等遂不敢诤。
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陈循率先提议复立英宗太子朱见深,奏章未上时,石亨、徐有贞等已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
英宗复位后,徐有贞(曾因南迁议遭陈循鄙视、且多次请循荐己未果)诬陷于谦、王文谋立外藩,牵连陈循。尽管王文当庭辩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但仍未能免罪。陈循被刑杖一百,以72岁高龄戍铁岭卫(今辽宁铁岭)。
天顺五年(1461年),石亨罪发。陈循从戍所上书自讼,言英宗复位本为“天与人归”,石亨等“侥幸一时”,而自己“实为所挤”。英宗有所触动,诏释为民。陈循居铁岭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吟颂当地风光,成为最早吟颂铁岭风光的诗人。
成化元年(1465年),于谦昭雪。陈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然陈循已于天顺六年(1462年)含恨而终,享年78岁。
1. 与杨士奇:从"三杨"之首到"失意"首辅
杨士奇(1365-1444),江西泰和人,是"三杨"之首,历任建文、永乐、仁宗、宣宗及正统五朝,执掌内阁43年。他辅佐仁宗、宣宗开创"仁宣之治",轻徭薄赋,提拔于谦等贤臣,奠定明代鼎盛基石。
对比:
任期:杨士奇执掌内阁43年,陈循仅在景泰朝担任阁臣,时间短且政治环境复杂。
政绩:杨士奇辅佐两代君主,开创"仁宣之治";陈循在景泰朝无显著政绩,反而因受贿、争墓地等事名声受损。
历史评价:杨士奇被列为明代十大著名阁臣第二位,史称"明称贤相,必首三杨";陈循则在历史评价中较为负面,被描述为"因和同乡人争墓地而名声受损"。
杨士奇的"三杨"辅政,是明代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而陈循则因个人品行问题,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正面形象。
2. 与张居正:从"改革之首"到"失意"首辅
张居正(1525-1582),明代十大著名阁臣第一位。他推行"万历新政",实施"一条鞭法"改革赋税,整顿吏治(考成法),重用戚继光等巩固边防,扭转财政危机,开创"万历中兴"。
对比:
改革力度:张居正推行系统性改革,陈循在景泰朝无显著改革。
历史评价:张居正虽身后遭清算,但后世公认其为"救时良相";陈循则因政治斗争被贬,名声受损。
政治影响:张居正的改革为万历中兴奠定基础,影响深远;陈循在景泰朝的影响力有限,且因个人问题被贬。
张居正以"改革魄力"著称,陈循则因"争墓地"等事被历史诟病,两人在历史评价上形成鲜明对比。
3. 与高拱:从"改革家"到"失意者"
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主张"选贤任能",严厉打击贪腐官员,降低百姓赋税,处理俺答汗投明事件,加强明朝与蒙古的和平关系。
对比:
政治风格:高拱性格强势,行事果断,推行改革;陈循则因受贿、争墓地等事被贬。
历史影响:高拱的改革为万历中兴奠定基础;陈循在景泰朝时期无显著政绩。
历史评价:高拱虽性格偏执,但被评价为"社稷名臣"或"救时良相";陈循则因个人品行问题被历史评价为负面。
高拱虽有性格缺陷,但有显著政绩;陈循则因个人问题被历史贬低。
4. 与申时行:从"和稀泥"到"失意"首辅
申时行(1535-1612),状元出身,官至内阁首辅。他最擅长的不是担任首辅而是"和稀泥",在立皇储问题上首鼠两端,最终被皇帝免职。
对比:
政治策略:申时行以"和稀泥"著称,陈循则因受贿、争墓地等事被贬。
历史评价:申时行虽被免职,但其"和稀泥"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稳定;陈循则因政治立场不坚定而被贬。
政治影响:申时行在动荡时期维持了内阁稳定;陈循则在景泰朝因个人问题被贬。
申时行的"和稀泥"虽有争议,但其政治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稳定;陈循则因个人问题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正面形象。
5. 与严嵩:从"权臣"到"失意"首辅
严嵩(1480-1567),明朝权臣,以"媚上窃权、贪污受贿"著称。他被指为专擅媚上,窃权罔利,排除异己,手段狠辣,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
对比:
政治手段:严嵩以"媚上窃权"著称;陈循则因争墓地、受贿等事被贬。
历史评价:严嵩虽有负面评价,但也有"为百姓办实事"的贡献;陈循则无显著正面贡献。
历史影响:严嵩的权势影响了明朝政治走向;陈循在景泰朝影响力有限。
严嵩虽有负面评价,但其政治影响力较大;陈循则因个人问题在历史上被贬低。
6. 陈循与明代其他首辅的历史定位
首辅任期代表政绩历史评价与陈循对比杨士奇43年辅佐仁宗、宣宗开创"仁宣之治""明称贤相,必首三杨"陈循在任期、政绩、历史评价上均逊色张居正10年"万历新政","一条鞭法"改革"救时良相"陈循缺乏系统性改革,历史评价低高拱1年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加强边防"社稷名臣"陈循缺乏改革精神,政绩有限申时行7年"和稀泥"维持内阁稳定有争议但有一定政绩陈循因个人问题被贬,缺乏政治智慧严嵩15年为百姓办实事,文学才艺负面评价为主陈循虽有负面事件,但影响力远不及严嵩夏言7年首任内阁首辅,推动科举改革政治影响力大陈循在政治影响力上远不及夏言1. 正史评价
《明史》评点:“循以才望显……然久居政地,刻躁为士论所薄。其严谴则石亨辈为之,非帝意也”——肯定其才学,批评其性格急躁、士论不佳,同时指出其遭遇主要源于石亨等陷害。
政绩贡献:支持于谦固守北京;关注民生,请拨银买麦种赈灾;历事五朝,熟悉典章,有实务才能。
2. 性格悲剧
清正与私心的矛盾:虽有为国为民之举,却也因争墓地、为子讼考等事损害清誉。
政治现实的妥协者:在易储事件中沉默,体现了阁臣在皇权前的无奈。
3. 文化成就
文学造诣:著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咏集句》九卷等,诗风“亲切和谐,感情真挚”。
史学贡献:宣德十年与王直等修《宣庙实录》。
陈循是明代首辅群体中一个特殊的案例。他虽有才学,却因个人品行问题而被历史贬低。与杨士奇、张居正、高拱等名相相比,陈循在任期、政绩、历史评价上均逊色。
陈循的案例告诉我们,政治人物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有治世之才,更要有改革之志。在明代政治舞台上,陈循的"失意"首辅生涯,是对后世政治人物的重要警示。
正如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所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陈循虽有才学,却未能践行这一理念,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负面形象。这提醒我们,政治人物应以民为本,以德为先,方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