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出题没人答上来,陆定一妻子说出答案,主席听后非常高兴

发布时间:2025-09-13 12:21  浏览量:2

1950年代的一个春日午后,中南海的会议室里阳光正好。毛主席正与一众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讨论着近期的工作安排,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主席忽然放下手中的文件,环视众人问道:"你们都是文化人,我来考考大家——唐代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究竟多大年纪?"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微微皱眉,他熟读古文,对《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倒背如流,却从未留意过作者写作时的具体年龄。

他悄悄瞥向身旁的胡乔木,这位素有"党内第一支笔"之称的才子也正低头沉思;再看向另一边的康生,只见这位理论家正不自觉地摩挲着下巴,显然也在苦苦思索。

"怎么,都答不上来?"毛主席笑着端起茶杯,"我记得有人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很年轻,但具体多大,倒是个有趣的问题。"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陈伯达打破沉默:"主席,这个...恐怕要查查史料才能确定。"

"是啊,古代文人的生平记载往往不够详尽。"胡乔木接话道,额头上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

毛主席见状,轻轻摆了摆手:"无妨,我就是随口一问。来,我们继续讨论下一个议题..."

会议结束后,陆定一回到办公室,立即让秘书找来《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他伏案翻阅至深夜,却始终没找到确切记载。窗外月色如水,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决定先回家休息。

02

推开家门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客厅里还亮着灯,妻子严慰冰正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见丈夫回来,她放下钢笔,关切地问:"今天怎么这么晚?"

陆定一脱下外套,叹了口气:"别提了,主席今天在会上问了个问题,把我们都难住了。"

"哦?什么问题连你都答不上来?"严慰冰来了兴趣,起身去厨房热饭。

"主席问,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大年纪。"陆定一跟着走进厨房,靠在门框上,"我翻了一晚上史书,都没找到确切记载。"

严慰冰手中的锅铲突然停在半空,她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是这个问题啊!我知道答案。"

"你知道?"陆定一惊讶地直起身子。

"当然。"严慰冰放下锅铲,擦擦手走向书房,"王勃写这篇文章时,只有十四岁。"

陆定一跟在她身后,难以置信地问:"十四岁?这怎么可能?《滕王阁序》那样的鸿篇巨制..."

严慰冰已经踮起脚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古籍:"你看,《唐摭言》第五卷明确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她的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书页,停在某处,"这里还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阎都督本来想让女婿孟学士来写序文,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稿子。没想到王勃这个少年毫不推辞,当场挥毫..."

陆定一凑近细看,果然如此。他猛地拍了下额头:"我怎么就没想到查《唐摭言》!"随即又疑惑道:"可是文中明明有'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弱冠不是二十岁吗?"

严慰冰微微一笑,解释道:"这正是王勃的聪明之处。他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在宾客面前却以'弱冠'自比,既显谦逊又不失体面。再说,古人用典常不拘泥于字面年龄..."

03

陆定一望着妻子侃侃而谈的样子,忽然想起他们初识时的情景。那是1941年在延安,陈云做媒,介绍他们相识。第一次见面时,这个江南女子就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交谈,让他这个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都暗自惊叹。婚后他们常常一起研读古籍,讨论文学,严慰冰的博闻强记总是让他佩服不已。

"发什么呆呢?"严慰冰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饭菜都要凉了。"

陆定一突然抓住妻子的手:"慰冰,你现在就去主席那里,把这个答案告诉他!"

"现在?"严慰冰看了看墙上的挂钟,"都快午夜了..."

"主席习惯晚睡,这会儿肯定还在办公。"陆定一已经拿起外套,"你不知道,今天会上主席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看得出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要是知道答案,一定会很高兴。"

严慰冰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那好,我骑车去。"

中南海的夜晚静谧安详。严慰冰骑着自行车,穿过郁郁葱葱的林荫道,来到毛主席居住的丰泽园。警卫认出了这位陆部长的夫人,通报后很快引她入内。

毛主席果然还没休息,正在书房批阅文件。见严慰冰深夜来访,他放下钢笔,和蔼地问:"慰冰同志,有什么事吗?"

"主席,我是来回答您白天那个问题的。"严慰冰微微喘息着,从包里取出那本《唐摭言》,"关于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年龄..."

毛主席眼睛一亮,示意她坐下细说。严慰冰翻开书页,指着那段记载:"这里说王勃当时只有十四岁。虽然文中提到'弱冠',但这是用典,并非实指年龄..."

毛主席接过书仔细阅读,不时点头。读完后,他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好啊!想不到这么多大秀才答不上来的问题,被你解决了。"他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几步,忽然转身笑道:"严慰冰啊严慰冰,要是在古代,你准能中个女状元!"

严慰冰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主席过奖了,我只是碰巧读过这段记载..."

"这可不是碰巧。"毛主席认真地说,"读书人最难得的,就是能把读过的书活学活用。你这一点,比许多死读书的人强多了。"

04

离开丰泽园时,夜已深沉。严慰冰骑着自行车,夜风拂面,心中却暖意融融。她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无锡老家,跟着母亲诵读诗书的日子;想起抗战爆发后,毅然放弃中央大学学业奔赴延安的抉择;想起在抗大学习时,如饥似渴阅读各类书籍的时光...所有的积累,似乎都在今夜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第二天,严慰冰回答毛主席问题的消息就在中南海传开了。胡乔木见到陆定一时,半开玩笑地说:"老陆啊,你们家这是'妇唱夫随'啊!"康生则若有所思地感叹:"古人说'娶妻娶德',看来还得加上'娶才'才行。"

而毛主席在之后的会议上,又提起这件事:"我们要向严慰冰同志学习,多读书,读活书。宣传工作尤其需要这种钻研精神..."

这件事成为中南海的一段佳话,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不显山露水的才女。但严慰冰自己却很快淡忘了这个插曲,继续埋头于她的教学工作和古典文学研究。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她偶尔会翻开那本《唐摭言》,重温那个改变许多人看法的夜晚。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时,严慰冰总是轻描淡写地说:"那不过是碰巧知道罢了。"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碰巧"背后,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读,是那个书香门第传承下来的治学精神,更是一个革命女性对知识永不满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