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惊艳千年的咏梅诗词,毛泽东奇高的一首咏梅词!远超历代文人

发布时间:2025-07-09 04:37  浏览量:1

01

《卜算子·咏梅》

近代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析】
1961年,毛泽东读陆游词后“反其意而作”,彼时中国面临国际压力与自然灾害,词中借梅花表达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寒中绽放(“犹有花枝俏”),以“飞雪迎春”的意象打破冬日肃杀,充满生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赋予梅花奉献精神,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以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的淡然微笑,隐喻革命者功成不居的豁达胸襟。
格调积极昂扬,将自然景物与革命理想结合,展现无产阶级的豪迈气概,与陆游的孤愤形成鲜明对比。

02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梅花的绝唱,诗人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
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末句想见劲节。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期: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诗文。因祖上恩荫补任登仕郎。青年时参加科举考试,却因“喜论恢复”和秦桧的嫉恨而多次落第.。

陆游的词也有一定成就,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如《卜算子·咏梅》,借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

03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欣赏: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因为面对芳春丽景,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与对方共赏春光。而梅残、柳细、草熏、风暖等物像又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此三、四两句便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上文写到“溪桥”,可见路旁就有清流。这“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说,它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阑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结拍两句。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补足“莫近危阑倚”之故,也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04

雪梅·其一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 阁笔 费评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5

菩萨蛮·梅雪
宋代: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译文
河水曲折,河水弯弯,飞鹭双双对对,在那碧波上回旋。哪儿有他乘坐的归舟?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独立江边小楼。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在幽凄的深院,卷帘看外边,真痛惜寒江上正在归来的那条船。

初读《菩萨蛮・梅雪》,被周邦彦笔下的孤寂意境所震撼。蜿蜒的江河、西下的夕阳、被雪封印的寒梅,无一不在诉说着人生的坎坷与无奈。他借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将自身才华遭抑的愤懑融入梅雪之争,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这让我联想到,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肆意绽放的梅花,怀揣梦想与热情,却难免遭遇生活的 “风雪” 打压。升学失利、职场挫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这些困境看似无情,却也能磨砺我们的意志。就像寒梅经雪后更显高洁,困境往往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在逆境中成长。 周邦彦虽仕途不顺,却始终以词抒怀,留下千古绝唱。

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要坚守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在风雪中保持绽放的姿态,终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06

《菩萨蛮·咏梅》

—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与易安齐名的南宋才女朱淑真,此生最为遗恨之事就是未遇到同样琴瑟和鸣的婚姻爱情。
这枝在深夜和月怒放的暗香疏影,就成了她在婚姻生活中孤独哀愁、寂寞清冷的倾诉对象。
今夜早梅绽放溪桥之畔,不顾湿云凝滞的凄寒,摇曳在东风冷月里。伴随着流水潺潺,清香淡远,美丽如初。
她这个看花人依然满怀赏花情、惜花意,情味似旧时。只是花不解人意,梅不知人瘦,不懂她已是多愁多病身,正倚阑独憔悴。


她哪是怨梅花,不过是遇人不淑而无人与共,只能借梅花相怜相惜,来抚慰婚姻不幸的冷暖自知。
夜已深,花正寒,还伴随着湿云冷月,开在寂寞溪桥,不就是她被封建婚姻画地为牢的诗意写照,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朱淑真此生所求,是两情相悦,是相濡以沫,是林佩环与张问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人共梅花瘦,并不停留在表层的相思瘦,而是要向相爱一生的共甘同苦、忠诚坚贞走去。

07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乱”字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表达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

“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处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起,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线索明晰而内蕴,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08

《朝中措·梅》
——[宋代]陆游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词的起句“幽姿不入少年场”,其意略同词人《卜算子·咏梅》词中的“无意苦争春”。所以“不争”、“不入”的人,为洁身自好。幽姿者,美姿也。“幽”字有沉静淡泊意味,与歌舞喧闹的“少年场”相对。此句看起来是直接书写,其实是赋与兴相结合,是赞梅,也是自赏。

以下三句,转为自怜自伤。“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无语”二字是感慨当时自己的国事、身世都有不可说的地方。北方金、元厉兵秣马、虎视耽耽,而南宋朝廷,主和议者多,主战者少。一般权贵只知追名逐利,求田问舍。国事如此,夫复何言。从词人身世来说,虽然具体背景不知道,但显然未受重用。既肯定身为“幽姿”,理应洁身自好,清贫且有自己的操守,和世俗之人不同,做一个佳人高士,大部分都是这样。然而词人用事心切,耐不住寂寞,既不愿意和奸诈小人所苟同,但是僻处一隅词人又免不了感伤一番,这种矛盾心情,词人也说不出口。故才会说“飘零身世”、“冷淡心肠”。


下片“江头月底”三句是写梅花风韵,也是词人自我写照。漫步于江边月下,梅花疏影横斜,清香四溢,是诗境,也是梦境。几句把梅花与词人清绝愁亦绝的况味传出。结尾两句,和前文相呼应,于是词人作自赏之语,冲破了前边凄凉感伤的情调,以“光荣的过去”排遣内心的矛盾。“东皇”意味着梅花虽然没有到开花的时节,然而蒙受着花神眷顾,于是花神让梅花先开放,早早的占用一年最初的芳香。言外之意仿佛在说自己虽然一生沉抑下僚,但并不后悔,早年得到宋孝宗的赏识,赐进士出身,为抗金事业努力拼搏过,也算不枉此生。
该词虽通篇不见“梅”字,却处处抓住梅花的特点着意描写。词人运用拟人化手法,借梅花以自喻,梅花与人熔为一体,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含蕴其中,寄托遥深。全词寓意深婉含蓄,余味悠长。

09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王旭: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曾受邀到县学主持讲席。足迹遍及南北,但一生未入仕,依 靠他人资助为生。

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吧香气吹得四散。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10

《白梅》

王冕〔元代〕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白梅》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篇题画诗。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既是咏物,也是歌咏诗人的精神品格。此诗前两句描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全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也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王冕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才华横溢。他鄙薄污浊的上层社会,不求仕进,以布衣终老。在这首诗中,他以白梅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此诗以白梅为题,前两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描绘了白梅在冰雪林中傲然挺立的身姿,以及它不与桃李等凡花混杂的高洁品格。后两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则通过白梅的忽然绽放和清香四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志向和抱负,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本心,为世界带来希望和美好。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表现了白梅的高洁品格,也抒发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