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气场
发布时间:2025-07-13 22:16 浏览量:1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会见了基辛格。尽管已做了一定心理准备,但在与毛泽东真正见面交谈时,基辛格仍为毛泽东的非凡人格魅力所震撼。
基辛格后来回忆道:“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大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有一种‘颤流’,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但是毛泽东却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凤凰卫视曾经有一期电视节目,有一次讨论的话题是“毛泽东热经久不衰的秘密”。有一嘉宾讲了一段故事,他说:记得有一天早上,我们去参观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那个房子里面放了一张床,看完之后出来,其中有一位作家当时就给我说了一句话,恶狠狠地说了一句话,脸上没什么表情,他说“我恨不得在床上撒泡尿”,这位著名作家曾经在他的小说里用“那泡尿”酿出了高粱酒。他说这句话时是咬牙切齿的。
但是,当天晚上,我们看了一个纪录片叫《1964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看电影的那一瞬间我们出来所有人都变色,为什么呢?毛泽东当时在荧幕上出现的时候你真的觉得这是一个伟人,就他那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他在井冈山上风吹的,穿的红色的大衣,然后坐着藤椅上,仰望群山,你突然觉得这个人真的是一个神,你不敢说话。
一直以来,衡恒都有个习惯,就是保存毛主席的照片,
只要在网上看到毛主席的照片,尤其是从来没有看过的毛主席照片,一定会保存起来。现在手机相册里有很多很多毛主席的照片。
毛主席很多照片,只要是跟人民在一起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蔼可亲的感觉。
但是,有一张毛主席照片,衡恒认为是毛主席气场最强大的照片,没有之一。
毛主席身穿65式军装——绿军装、红领章,翘着二郎腿,坐在红色沙发里看报纸,右手的食指中指还夹着一支点着的烟。后面大概十几米的地方,站着最少四个人,态度显得很恭敬,没有过来打扰主席看报。
只要一看到照片,衡恒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频率。
这张照片,王霸之气尽显。那种睥睨天下的气势,那种牛鬼蛇神见了就要跪地求饶的气场,实在太强大了。而且这张照片,并不是专意摆拍的,也就是说,这种气质是随身携带的。上面那个在放完厥词后不敢说话的作家,应该就是感觉到了这一点。
四
毛主席跟当时世界两霸的领导人站一起,气场也盖过他们一头。
跟苏联的赫鲁晓夫,毛主席是这样的。
跟美国的尼克松,毛主席是这样的。
但是,跟中国的钱学森,毛主席是这样的。
有人污蔑毛主席不重视知识分子,实在是天大的笑话。如果这都不重视知识分子,那怎么样才算尊重。
把那些自视甚高、不平等待人,不跟群众打成一片的文科知识分子,说成是全部的知识分子,然后,再把毛主席批评他们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搞工农兵,说成毛主席不重视知识分子。
这个套路,跟当今那些“红利”垄断者,在他们的特殊利益表层套上普遍利益的外衣,然后把他们的私人财富说成是社会财富,把他们的小集团利益说成是共同利益何其相像!
毛主席不是当了主席,气场才强大起来的。毛主席的气场一直都是如此强大。
这一点,只要看一下他年轻时接触孙中山、章士钊、杨昌济等大佬,包括同湖南军阀斗争等事迹,就知道了。
五
毛泽东的王霸之气,也体现在他的诗词里。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虽然他自己的解释是: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末三句,具体指的是谁。
毛泽东诗词中的王霸气质,最早可以追溯到1910年,当时17岁的毛泽东写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这首七绝改写自清末名士郑正鹄的同名作:
小小青蛙似虎形,
河边大树好遮荫。
明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后两句与郑诗基本相同。郑诗本是题画之作,却被17岁的毛泽东改成了地地道道的“言志”诗。
从《咏蛙》可以看到,毛泽东的王霸气质与其说是后天培养的,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
独坐池塘如虎踞,开头一句便是“独”字。
17岁的毛泽东,在写下这个“独”字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了人生要想独领风骚,就意味着也要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