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才子出上联刁难毛泽东,怎料毛泽东对的下联,令他汗流浃背

发布时间:2025-07-06 01:45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绿杨枝头鸟叫个不停,春来了,春又走了。

这一句话看着温柔,其实嘴下不留情。

那年夏天,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衣服洗得发白,兜里没几个钱,站在安化山里一个老学者的门口,连着敲了三次门。

头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被放进门里。

结果刚进屋,还没坐下,迎面就是这么一句对联,一笔写下,话里话外全是打发人走的意思。

这学生就是毛泽东,那年他才十六七岁,正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跟同学萧子升一起出来游学。

两人身上没钱,靠路上给人写对联、抄字换饭吃。

住的地儿不讲究,有时候草地当床,石头当枕头,天当被,月亮当灯。

一路上走了快千里,从长沙走到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几双布鞋磨破了底,但他们不嫌苦。

他俩听说安化这地方有个有学问的老先生,叫夏默庵,年轻时候是清朝的贡生,后来做了教育会会长,书念得多,脾气也不小。

毛泽东心里佩服有学问的人,想着就算不请教,也得看看人家怎么说话、怎么写字。

第一次登门,夏默庵根本没见他,让门人说他不在家。

第二次来,还是被打发走。

第三回,夏默庵心里有点不耐烦了,干脆想看看这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就让人把门打开。

门一开,没等毛泽东说话,老先生拿起毛笔,刷刷写了一副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看着像在写景,实则话里带刺,等于是在说:你叫得再响,春天来没两天就走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毛泽东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笔写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一句写得不光对仗工整,里头的意思也够机灵。

他是明着接话,暗里还回了一刀。

你说我是枝头鸟,我说你是池中蛙。

你嫌我吵,那你叫得更凶,你到底是为公事叫,还是为私心叫?

夏默庵当即愣了,半天没吭声。

他不是没见过学生,也不是没见过聪明人,可这么张口就能对出这种句子,还能用典故把话绕回来,确实少见。

他笑了,脸色缓了下来,让学生进了屋,还拿出自己编的书来和他讨论。

这一进屋,两人就聊了大半天。

从对联聊到历史,从教育聊到民族,越聊越深,越说越投机。

夏默庵也不再摆老资格,开始认真听毛泽东的看法,还把自己写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拿出来请他指点。

这事后来传开了,乡里人说得津津有味。

有人说毛泽东胆子大,也有人佩服他脑子灵光。

但毛泽东自己从没拿这事当成什么荣耀。

他后来回忆起那段游学经历,说得最多的就是“沙地是床、石头是枕、月光是灯”,看得出来,那时候的日子苦是苦,但他心里踏实。

毛泽东当年为什么非要去找夏默庵?他不是去求官,也不是去要饭,他是想把自己学来的东西拿出来和真正有学问的人较量一下。

这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夏默庵也不是故意刁难人。

他一辈子读书,见多了来拍马屁、装模作样的学生,突然碰上一个不卑不亢、敢正面接话的年轻人,心里自然佩服。

他后来对别人说,毛泽东是个有气节、有胆识、有学问的学生,将来能成大事。

游学那年,毛泽东在山里走了一个多月,沿途写过几十副对联,有的贴在店门口,有的贴在祠堂里,也有的换了一顿饭。

他没觉得写对联低人一等,反而觉得这是一种锻炼。

不光是对文字的把握,更是对人情世故的体会。

那年夏天,湖南的雨水特别多,山路难走。

毛泽东和萧子升有时要走上一整天才能找到能借宿的地方。

有一次两人饿得实在撑不住,干脆在村口的土地庙前写了一对联贴上去,没多久一个老乡就提着篮子送来几个红薯,说:“你们这对联写得真好,不给你们点东西吃,我良心过不去。

毛泽东没说谢谢,只是接过篮子点了点头。

他心里明白,这些人不是图你的才华,而是看你这人是不是实在。

他从小在农家长大,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更知道尊重是要靠本事挣来的。

很多年后,他还记得那副对联,也记得夏默庵那句“春到也,春去也”。

不是因为那联有多难,而是它代表的那种试探和傲慢,让他在年轻时就明白,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你努力就肯接纳你。

你得让人服你,而不是等人赏你。

夏默庵后来在地方上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直到晚年都还在讲学。

毛泽东则一路走上了另一条更远的路。

他们再没见过,但那一次在山城里的对联交锋,被不少人记了下来。

参考资料:

《毛泽东楹联集锦》沈百峰著

《湖南政协报》“毛泽东访夏默庵”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