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四号首长、曾被毛泽东赞赏的儒将,35岁就壮烈牺牲

发布时间:2025-07-10 09:12  浏览量:1

1941年1月皖南的寒夜,弹雨撕裂山林。新四军四号首长、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身中四弹,鲜血浸透军装。当战友背着他冲出重围时,他忽然从昏迷中醒来,颤抖着摸出浸血的银元:“这是最后的党费……”

随即举枪自尽,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士。这位曾以诗作赢得毛泽东赞赏的儒将,最终以最壮烈的方式践行了对信仰的誓言。

诗剑少年:从潇湘才子到黄埔铁骨

1906年,湖南邵东的袁家诞生了一个注定不凡的婴儿。贫苦的裁缝父亲咬牙供儿子读书,少年袁国平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

在毛泽东创办的湘江学校,他写下“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的豪句,更在1925年以十九岁之龄跻身黄埔四期,与林彪、张灵甫成为同窗。

北伐战场上,他率宣传队创作《北伐军歌》:“血染山河志未酬,我辈岂能做楚囚!”枪林弹雨中,他的笔与枪同时轰鸣。

熔铸军魂:新四军的“思想工程师”

1938年初春,皖南岩寺镇的新四军军部迎来特殊使命。当叶挺、项英面对由南方八省游击队员拼成的“散沙”军队时,毛泽东亲点袁国平担任新四军的四号首长——政治部主任:“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他即刻创办教导总队,编写《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这部被粟裕称为“敌后建军宝典”的教材,首次系统规范了游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攻心术”。1939年《论争取伪军工作》一文震动华中,他提出“每争取一个伪军,等于消灭十个日寇”。新四军敌工部依其策略,两年内策反伪军五千余人。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曾嘲讽他“秀才谈兵”,却在谈判后惊叹:“此人若在国军,何愁天下不定!”

血色黎明:皖南的最后党费

1941年1月,蒋介石密令剿灭新四军的“皓电”成为导火索。袁国平力主北移,却未能扭转项英的犹豫。当九千将士被困石井坑,他协助叶挺血战七昼夜。

1月14日拂晓,突围队伍在章家渡遭机枪封锁。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不拖累战士,掏出贴身珍藏的银元:“替我交给组织……快走!”未等回应,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时年35岁。

警卫员李子芳回忆:“主任倒下时,右手还紧攥着染血的《共产党宣言》。”

诗魂永续:青山埋骨,赤子承志

袁国平牺牲三个月后,妻子邱一涵收到遗物:半本诗稿、补丁军装,以及1938年写给幼子袁振威的家书:“此刻我身无分文,无物可赠,留此枪弹作你成年之礼——愿它守护千万人团圆。”

二十二年后,这个在保育院唱着父亲所作军歌长大的少年,走进哈军工导弹工程系课堂。1985年,已成为海军战役学教授的袁振威,在父亲殉难地捧起一抔黄土:“您用生命守护的理想,我们正把它铸成海上长城。”

【参考资料】
《袁国平文集》
《新四军政治工作史》
《皖南事变亲历者口述》
《黄埔军校将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