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功臣~刘基

发布时间:2025-08-24 06:44  浏览量:2

我不是饱读诗书的人,只是对历史上的名人比较感兴趣,平时没事经常找些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来读读,一来打发时光,二来也可以为跟朋友、同学闲聊的时候有谈资,历史的名人千千万,从谁开始说呢?一直也没有头绪,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偶然一次有机会去我老家高安的大观楼去参观,里面的县志记录了一个名字一直记得,当时懵懂,直到我后来读大学,多看了几本书,才揭开谜底。

高安大观楼位于锦江北岸。始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初为府城谯楼,明万历年中期,更名为锦水奇观楼,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后,再次更名为大观楼。千百年来,大观楼经过多次的重建、维修、修复,欢迎来高安游玩打卡,大观楼前有一座浮桥横跨锦江两岸,雄伟壮观,可以约上自己的爱人、家人、一起来欣赏这美轮美奂的夜景,简直了!

这个名字是谁呢?高安县志记载的是一个县丞-刘基,少年时候,读书少,不知道他是谁,直到我读大学以后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基(字伯温)在民间,特别是在浙江温州一带,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有句话怎么说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传说中诸葛亮只是个智者,刘伯温却是神,传说,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玉皇大帝见了,心生恻隐之心,便让身边的一位天神下凡人间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那么这个天神是谁呢?正是刘伯温,传说当中,刘伯温无所不能,什么撒豆成兵,呼风唤雨啊,那都是小意思,最神奇的是它能预知凶吉,能预言未来之事,总之,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综合在一起,就发展出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口头文学《刘伯温传说》。2008年《刘伯温传说》还被纳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网上流传最广的是:刘基最有名的预言《烧饼歌》。按照来路不明的说法,有一天,刘基入宫,觐见朱元璋,老朱正在那儿偷偷啃烧饼,听说刘基来了,老朱赶紧也拿碗把烧饼盖住,估计是怕人说他越吃越胖吧,然后问刘基,听说先生无所不知,那我考考您,我这只碗下面是什么东西啊?刘基笑了笑说:陛下咬了一半的烧饼。老朱大吃一惊,就说,既然先生这么能掐会算,能不能给我算算未来,算算我朱家百年之后会如何呢?于是君臣一问一答就成了《烧饼歌》的由来,烧饼歌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呢?就是那个跟上天走的比较近的那个人袁天罡编著的《推背图》一样,能预测未来,而且都非常准,所以后人都称袁天罡是离天最近的人。刘基的《烧饼歌》,准确地预言了,明朝的各种大事,包括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魏忠贤乱政、李自成起义、崇祯自杀,还有清军入关,你以为到这儿就结束了?更不可思议的是《烧饼歌》还预言了清朝到民国的种种,包括这个康雍乾盛世的繁华,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孙中山辛亥革命,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等等等,还没完,就连20世纪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乃至到今天以及未来,甚至是2025年的股市上涨,凡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这个烧饼歌都预测到了,还有更邪乎人士认为,烧饼歌不仅能预言国内还能预言国外的事,比如什么天降鹅蛋,有人说那就是美国向日本丢了两颗原子弹...,越说越离谱。

为什么刘基被传成这样一个神棍呢?难道是他本人是从事算命这个行当的啊?又是谁把他推上神坛的呢?

失意的元末才子

1311年元武宗统治时期,刘基出生于浙江青田的武阳村,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与三代贫农、全家饿死的朱元璋不同,刘基的曾祖父刘濠,南宋时进过翰林院,其祖父、父亲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刘基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他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而不是放牛要饭或者当和尚,刘基很显然不是神,但说他是个神童倒是没问题,小的时候他读书的速度就很可怕,别的小孩儿一行一行读,碰到不认识的字还卡壳,刘基一目十行还过目不忘,大家可以试试,拿本书,一目十行,能记住啥?所以这就是天分,咱们就不要找伤害了,12岁的时候,刘基中了秀才,14岁进了府学。接受官方的儒学教育三年,大概是觉得学校里面实在没啥好学的了,刘基离开府学,拜江西儒学大家郑复初,郑复初是程朱理学的正统传人,官不大,学问大,他有两大得意门生,一位是刘基,另一位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郑老师非常看好刘基,他特意告诉刘基的父亲,贵公子才华出众,将来一定能光耀门楣,据说当时有个非官方才子排行榜,刘基常年稳居江南第一,结果他师兄施耐庵不高兴了,你想同一个师门同样有才,却老被师弟压一头,能高兴吗?

相传施耐庵曾评价青田刘伯温说,你们都把他吹上天了,要我看,他搞政治可以,但不懂军事,也就是以中庸之才,一听就知道施耐庵很生气,必须贬低他的师弟。23岁那年,刘基高中进士,巧的是36岁的施耐庵也在同一年中了,都金榜题名。

两人后来各为其主,一个成了朱元璋的首席,另一个辅佐张士诚,此后的人生再未相遇,甚至还成了对头,客观来说呢,这两位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元朝政府把百姓分为四等,特别是把之前南宋境内的汉人划为南人四等人中排名最低的,刘基和施耐庵的都是南人,而最后能够考中进士,这个难度有点类似于今天贫困县的留守儿童,凭硬实力考上清华北大,相当厉害。

考中进士之后呢,刘基第一份工作是江西高安县的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刘基,勤于职守,执法严明,特别是在打黑除恶方面成绩斐然,惩处了一批豪强恶霸,地头蛇,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然而,官场这个地方,您可能干得越好,死得越快,刘基的所作所为,惹恼了当地的豪强恶霸,这帮人联起手来,处处给他使绊子,最终刘基干不下去了,只能辞官回家。

不过在家待了几年,因为过去政绩不错,元朝政府又一次启用刘基,让他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相当于省教育厅副厅长,主管招生选拔,这是个肥差,大小官员都想捞一笔,可是刘基拒绝同流合污,自己不收好处,还检举揭发别人,结果贪官污吏没告倒,还惹毛了上头领导,刘基只好再次辞职,又一次回到了老家,两次出事,两次铩羽而归,再加上这个各种亲眼所见,刘基心灰意冷,他觉得元朝朝廷,简直是烂透了,于是他决定效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当官的说要当隐士,十有八九是因为没有人找他。

公元1352年,元朝政府又一次找到刘基,你去平定浙江东部的军阀方国珍吧。当时方国珍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此人原是浙江台州一个私盐贩子,后来转行当海盗,打劫朝廷的漕运大船,一举成名,后来盘踞在浙东一带,抢劫过往船只,并屡次击败官军,很难对付,刘基也忘记了之前的心灰意冷,接了朝廷任命,就马上走马上任了,对于方国珍,刘基表示,必须狠狠打他,一开始方国珍走的是老路数,给刘基送钱,让他高抬贵手,很显然,刘基拒绝了。

方国珍转念一想,你刘基油盐不进,我就不信你那些上司也这样,于是当刘基点灯熬油部署剿灭大计之时,黄国珍却派人进了京师,走了一圈,撒了一圈银子,最后拿到了朝廷一纸招安令,摇身一变,海盗成了正规军,顺带着还给刘基捎了一份京师土特产-参了一本。

说刘基破坏朝廷统战工作,给解除兵权,这次刘基真的是怒了,愤而辞官回乡,而这一次才真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打那之后,不管元朝的朝廷怎么征招,他都拒不出来。

朱元璋的老先生

回乡之后刘基在家待了整整八年,除了写了一本叫《郁离子》的书,估计就真的是种地养娃去了,不过虽说这个家里蹲的死宅男,人家消息却很灵通,各种渠道消息汇总显示,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农民起义正闹得风起云涌,元朝统治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当了八年死宅男的刘基心中热血沸腾要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出山的机会,1360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并向东南发展,势力深入浙江,跟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豪强不同,老朱有个好处,每到一地就要寻访高人隐士,特别是文化人,当时江湖传说已久的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都接到了老朱的邀请。

早就盼着出山的刘基接到聘书之后呢,相当激动,但冷静下来一想,真的要去南京吗?跟这个臭要饭的混吗?可是再一看,当今天下,除了这个姓朱的臭要饭子,一个个都拎不上台面,于是刘基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去南京辅佐朱元璋,那年刘基49岁,朱元璋32岁,为了表示尊敬朱元璋,尊称他为老先生,就像三国故事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刘基也给朱元璋送上了一份平天下的大计,当时的情况非常有意思,在北方,隶属于元政府的各路军阀忙着内斗,而南方的几支农民军武装也在无休止的混战,朱元璋当时最大的对手,不是元政府,而是东边苏州一带的私盐贩子张士诚,以及西边武昌这一带的卖咸鱼的陈友谅,这二人当中张士诚的实力较弱,还占据了富庶的江南,既然是软柿子,也是块肥肉,大家都建议老朱先打张士诚,只有刘基认为万万不可,说张士诚虽然相对较弱,却已在苏州一带经营多年,百姓拥护,粮草充足,反倒是陈友谅看上去兵力强大,但他刚刚杀害旧主,把自己的老板杀了,违背道义,人心不稳,接着刘基说,我们在南京,陈友谅在武昌,他在上游,我们在下游,你不打他,他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迟早就能打垮你,张士诚在苏州位于南京下游,只要你守住江面,他就很难逆流打过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刘基说,张士诚这个人胸无大志,小富即安,你借他三个胆,他也不敢来啃南京这个硬骨头,陈友谅就不一样,此人野心勃勃,如果我们进攻张士诚,他必然要抄我们的后路,到时候腹背受敌就危险了。刘基还说,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至于元政府压根儿就不会管咱们,咱们也别去惹他,等到统一了东南再对付他不迟,一番话说的朱元璋是心服口服,后来这个思路就成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总战略,刘基也成为了头号智囊,后世之人说诸葛亮有隆中对,刘基有先西后东的策略,两个都很漂亮,这就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第一功臣到罪臣

作为开国功臣外加头号智囊,朱元璋对刘基是非常尊重的,一口一个老先生,然而刘基心里很清楚,朱元璋这个人不要期待太多,刘邦都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朱元璋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明朝问鼎天下之后,他就想效仿张良,赶紧走人,做个闲云野鹤,保命要紧,洪武元年,明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眼看天下已定,刘基就麻溜地向朱元璋递交辞呈,说要告老还乡,没想到的是,老朱不让他走,老朱对刘基说,如今天下归一,大功告成,老先生怎么能走呢?这样吧,我给您封个第一公爵,您的父母都追封郡王,您看怎样?刘基一听吓了一跳,当时明军还在讨伐元朝残余势力,老朱还没有大封功臣,即便是徐达,常遇春也只是白杆将军,为了留住自己,他居然开出这么大的筹码,等于当他是开国第一功臣,看上去是诚意满满,可问题是这样的赏赐你能直接接受吗?当然不能,这是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试探你对自己的功劳怎么掂量。刘基赶紧说,臣不配这样的封赏,既然陛下要我继续效力,我愿再效犬马之劳,就这么一拖,就到了洪武三年,老朱正式大封功臣,公爵里没有刘基,侯爵里没有刘基,就连伯爵里也没有刘基。直到名单公布后的20天,朱元璋才像是突然想起来一样,临时给刘基增加了一个伯爵:诚意伯,待遇是其他伯爵的1/3,明摆着倒数第一,你说这是不是老朱故意的?不是说好的第一功臣吗?

其实经过辞职那件事儿,朱元璋发现,刘基对自己的心思一清二楚,这太讨厌了,皇帝的心思要是被旁人知道的一清二楚,那还怎么玩转天下,老朱很不满,所以正式封赏的时候,就是存心恶心刘基的,刘基也知道这朝堂,他是混不下去咯,当然,刘基是不能立刻辞职的,否则分分钟,就得见阎王,大约又拖了半年,这才上奏说自己年纪实在太大了,想把一把老骨头埋在老家青山处,恳请皇帝陛下恩准这次。老朱终于痛快的批了他的辞职申请,当月刘基就回到了青田老家。

回家之后刘基就学习张良的避祸之道,这个整日闭门谢客,就只跟家人喝酒下棋,拒绝与一切官场人士往来,当地的青田县县令不死心,一心想要拜访,特意换了一身粗布衣服,踏进了刘家门,一见面,就跟刘基说我是青田县县令,刘基一听转身就走,命人送客,打开微信朋友圈,就把县令拉入了黑名单。

可是即便刘基如此谨慎,麻烦还是主动找上门来了,因为遥远的南京城里,那个人惦记着他,时不时的给他送个信,写个小作文什么的。老先生最近天象如何呀?老先生这条农桑政策你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完善的呢?老先生你可要注意身体,国家还需要您,朝廷和人民还需要您?这人是谁呢?一个他这辈子都不能拉黑,不能删除,不能屏蔽,更不能关小黑屋的老朋友,顶头上司朱元璋。相反,老朱的每条信息你都要回,每一条朋友圈要一律点赞、评论加转发。

对于老朱各种要求,刘基一律认真照做,有一次刘基,听说浙江与福建交界地区治安不好,就跟老朱建议在那儿设立一个巡检司,相当于临时派出所,跟皇帝说临时派出所,这就有点尬聊的感觉,但您别觉得刘基傻,他是个聪明人,老朱不是让我提建议吗?那我不是提吗?但我就提最小的建议,我让你看看我退休之后,胸无大志,只能对这些芝麻绿豆小屁事儿提出意见,然而从结果来看,刘基的求生小伎俩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巡检司设立之后,当地的土豪劣绅很不乐意,跑南京上访,当时的丞相正是刘基的死对头胡惟庸,也是他最看不上的,一看是刘基,你可算是栽在我手上,经过胡庸的一番料理,刁民上访事件居然变成了刘基谋反的证据。那块地有王气,所以他刘基是假借朝廷之手设立巡检司,把老百姓赶走,然后在那儿大兴土木,为他刘基自己修建墓地,强迁百姓之地,在有王气的地方给自己修陵墓,这说明啥,这说明他刘基不老实,想谋反。这么拙劣的栽赃是个人都不会信,可是刘基吓坏了,他太清楚老朱的为人了,没等朝廷传召,就一溜烟儿的跑到南京向老朱认罪,我错了,大错特错,哪里错了呀?皇上说我错了,我就是错了,哪儿哪儿都错了,刘基还表示,从此以后留在南京,一举一动,都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接受政府与人民的监督。

刘基的判断一点都没错,老朱根本不在意有没有证据,也不在乎是不是莫须有,人家正满世界找机会给开国功臣定罪,好在刘基来得快,认错态度也诚恳,老朱就摆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说,这件事儿,虽说你有罪,但也就不多追究了,以后保留你的爵位,免除你的俸禄,安安心心在南京呆着吧,就这样,曾经的第一谋士第一功臣成了没有工资还不许外出的闲散人员,此时距离刘基第二次告老还乡才不过两年。

被绝交,被死亡

刘基蹲守南京仍旧是闭门谢客,足不出户,生怕有人借题发挥,然而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降,又遭殃了,一个多月后的老朱,祭祀天地,照例把祭品分给大臣刘基。他没有参加祭祀,但好歹是个伯爵,也分到了一块半生不熟的猪肉,不知怎么回事儿,老朱居然连这块猪肉都要关心,说刘基没有去祭祀,凭什么吃肉,对刘基一通斥责,身为老臣不懂规矩,罚你一年俸禄,乖乖,就为这一块儿半生不熟的猪肉,至于扣这么一大口锅吗?分祭品是你老朱自己定的,又不是刘基去要的,再说了,其他没有参加祭祀的公侯贵族也分到了肉,凭什么就只处罚他刘基呢?

更搞笑的是,刘基本来就是没有工资的人,罚什么俸禄啊,很明显,老朱就是要存心找茬儿,反正他找茬也是家常便饭,刘基啥话也没有,仍旧是180度叩头谢罪,回家闭门思过,成天提心吊胆,三年下来刘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洪武八年正月,刘基感染风寒,卧床不起。不曾想丞相胡惟庸居然亲自带着大夫登门拜访,这又是卖的什么药呢?

刚才我们说过他两死对头,刘基与胡惟庸这个关系很差,胡惟庸亲自登门拜访,还带着医生来,这不明摆着黄鼠狼给鸡拜年吗?然而胡惟庸带来的医生,不仅给刘基把了脉,开了药。刘基还照着吃了,还连吃了两服药,你说奇怪不奇怪,果然药一下肚,刘基腹痛难忍,感觉肚子里有几块大石头,非常难受,马上就向老朱上奏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开的药。

胡惟庸的药感觉不对,老朱接到报告,没找胡惟庸,而是派人去看望刘基,确认刘基真的不行,随后下旨,送刘基回青田老家,这次回乡,老朱既没有赏赐金银,也没有特许使用驿站,只是给刘基写了一封信,名为《御赐归老青田诏》,看名字这又是赐又是归老的,这是给他颁发的荣休证书吗?

是一封绝交书,在信中老朱简要的评价了刘基的一生,当然主要功劳还是他朱元璋的。刘基只是做了一点边角料打杂的工作,而且还犯了不少错,重点在最后了,老朱写了一句话,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解其名,意思是我对你很不满,你不用解释,你那点事,我都知道,你辩解也没有用,老老实实闭嘴,你还能当个忠臣。

一个月之后,刘基死在家中,终年65岁。刘基怎么死的也不用怀疑了,就是被人害死的,被谁呢?明显就是胡惟庸吗?胡惟庸为啥带着大夫去见刘基呢?这个鸟人也是因为洞察到老朱的意思,顺便也把自己的仇人一起嘎了。

刘基为什么想都不想就吃了胡惟庸的药呢?因为他知道胡惟庸是来杀他的,而且老朱也希望他早点死,干脆就认了,反正年纪也挺大了,只是希望后面会有人给他平反的。

从人到神,另有玄机

刘基作为开国功臣,他的结局自然令人唏嘘,但也并不奇怪比起惨死于哪些名臣武将,刘基既没有身败名裂,更没有被拉上刑场,儿子、孙子还能承袭爵位,在明朝开国功臣中算是结局不错的,那么问题来了,刘基这样一个人,又是如何从人变成了神呢?

首先这个大推手还是朱元璋,朱元璋怎么会那么好,为刘基造势?别想多了,人家那是为了自己。在历代开国帝王中,老朱是出身最卑微的,因此什么真命天子,天命所归的神话他比谁编的都多,文盲出身的他,还亲自写过一篇不伦不类的文章,叫《周颠仙人传》看名字是给先人作传,里边内容却都是在说自己,假借仙人之口,我老朱身边怎么能聚拢了这么多牛人,奇人什么呢?您说为什么?因为他老朱牛啊,超级牛啊,宇宙第一牛啊,前500年,后500年第一牛掰,所以像刘基这样有名声有才学还精通阴阳五行的大牛,当年来投奔我,就是因为他能识天命辨天下,看出我是天命所归,这个人吹捧,老朱可劲吹吹得满世界都知道,结果无形之间,就给刘基蒙上了通晓天地鬼神的神话色彩,由此从朝廷到地方催生了一批民间神话故事。等刘基去世100多年之后,明孝宗追思开国功臣,可绝大多数功臣,都被老朱扣上了“谋反”的帽子,想封赏也难,找来找去呢,只有刘基等寥寥数人,于是官方大力表彰这几位功臣,专门建立了诚意伯刘公庙,本来民间就有不少关于刘基的传说了,现在有官府的支持,很多人就推波助澜,再加上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发达,有一群人就特别注意到了刘基这个大IP。谁呢?书商,民间有各种故事,官府有知识传播,再加上刘基已经去世100多年了,没有人计较版权问题,更没有人担心言论犯禁问题,这个时候要是出个刘伯温,教你看风水,刘伯温相面术,刘伯温教你如何选墓地,那还不火了去,是不是,其实刘基的著作很少,而且太过深奥,可读性并不强,但在明代中后期,这都不是问题,找几个枪手,挂着刘基的大名,写出各种各样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的书,就像20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啊,武侠小说,大伙书上找人编出N个署名金庸著的小说到处卖,金庸老爷子不是也很无奈吗?

伴随着这些畅销书呢?刘基的传奇故事也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到后来呢,连皇上都信了,比如后来那位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学名朱厚照大概是正经教科书不读,就喜欢看乱七八糟的玩意的课外读物,结果被刘基的故事,迷得是神魂颠倒,后来他干脆下旨要给刘基重新定位,说他是开国第一功臣,举世功劳无双,总之这个刘基去世100多年之后,意外地成为了网红,这是害苦了清朝时候的明史编修团队,可怜这帮杰出的学者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没能查清楚刘基到底写了哪些书,以及那些署名刘基的书究竟是谁写的,最后出于谨慎考虑,他们只列了两本,《覆瓿集》《犁眉公集》,书商神话刘基只是为了钱,而另一些人又从刘基身上看到了更大的价值,这就是热衷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在这个天地会的神坛上。刘伯温和诸葛亮并列,据说留下了锦囊妙计,能够驱逐鞑虏推翻清廷。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烧饼歌》谁搞出来的,答案是清末革命党人,至于原子弹,那肯定就是现代人编的,可以无限的更新下去的那种,那些关于刘伯温神神鬼鬼的故事,大家就当个乐子听听吧,不用太当真了,更千万别交智商税。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