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侯揽地 蝶变展新姿——秀峰村乡村振兴之路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2 13:42  浏览量:1

从五代宋初的“侯封境”到今天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仙游县枫亭镇秀峰村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仙游县枫亭镇,有一个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村——秀峰村。这里不仅是五代宋初名臣陈洪进的故里,更是一个正在经历精彩蜕变的乡村振兴典范。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秀峰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书写着一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篇章。

一、历史深处,名村遗韵千年传

秀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其下辖的后榄(侯揽)自然村得名于一段重要的历史典故。五代末北宋初,重要历史人物陈洪进(914-985)出生于这里,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侯封境”。

这位出身当地却胸怀天下的历史人物,少时喜读诗文兵法,以才勇闻名乡里,最终成为清源军节度使,管辖泉州、漳州两地。

陈洪进最为人称道的历史功绩,是他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审时度势,纳土归宋,献出泉、漳二州十四县之地,促进了赵宋朝廷的和平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在福建的割据局面。

陈洪进因此获宋太宗嘉许嘉奖,特赐加官晋爵之殊荣,其一门显贵荣膺五侯封号,逝世后追谥南康郡王,谥号定为“忠顺”。此历史典故被雅称为“五侯揽邑”,侯揽村之得名即源于此典。

陈洪进纳土归宋后受封杞国公,举家迁居开封祥符,但其对故里的文化影响却绵延不绝。一个甲子后的天圣七年(1029),兴化才子蔡襄、蔡高兄弟遭遇科举困境,兴化府当时未有乡试名额。蔡襄“携幼弟徒步西上,艰难困厄”,千里迢迢奔赴开封。幸得陈洪进后裔仗义相助,允其“侨举王府”,这才获得宝贵的考试资格。蔡氏不负众望,在考试中“偶先多士”,金榜题名。

陈洪进祠堂

功成名就后,蔡襄为感念陈氏恩情,特为陈洪进祠堂题书“德星堂”三字匾额。笔墨之间,既蕴含着对先贤的崇高敬意,也承载着对同乡情谊的深切感念,更成为连接陈、蔡两家世代交好的文化纽带,为秀峰村的历史添上了一段书香氤氲的佳话。

漳州市“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陈洪进祠堂

村里现存的文化遗迹和世代相传的“德星堂”,默默诉说着这段辉煌历史,为秀峰村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蕴。“侯封境”这一曾用名,更让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二、多元融合,姓氏文化共生

秀峰村的姓氏组成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陈姓作为陈洪进的同宗后人,在村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象征。

柯、蔡两大族裔承袭“柯蔡同宗”传统源流,共享“济阳柯蔡”堂号。占据全村半数人口的蔡姓实乃宋代名臣蔡襄之嫡系后裔,而柯姓为明代状元柯潜一脉的族裔。两大族裔与其他姓氏共融共生,形成了多元包容的乡村格局。

这种多元融合的姓氏文化,培养了秀峰村人开放包容的心态,为后来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千百年来,不同姓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书写着秀峰村的历史。

三、产业转型,从挑担卖果到电子交易第一村

秀峰村的产业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创业史。八山一水一分田,和福建的大部分农村一样,秀峰村里也面临着人多田少的困境。虽然地处沿海,但没有海域资源,也没有山林资源,劳动力过剩问题突出。村民们过着贫困的日子,平常只能依靠挑担贩卖水果等小本生意维持生计。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秀峰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村里开始以孵化禽苗为主业,并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模式。更具创新性的是,秀峰村人并不满足于本地销售,而是走南闯北兜售禽苗。截至2025年,禽苗经营户由1997年的4家发展到22家,年孵化禽苗3000万羽,运销全国10多个省、市,成为仙游县的主要禽苗基地。

随着市场变化,秀峰村人再次展现了他们的商业敏锐性。从禽苗业务出发,村民们开始涉足收旧手表、收旧手机等行业,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更令人称奇的是,秀峰村人将收旧手机的业务进一步扩展,最终形成了通信设备一条龙的手机市场,实现了从回收到销售、从零配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

四、规划引领,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从深圳华强北毅然返乡的企业家蔡正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不遗余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在谈及发展成果时,这位基层带头人透露:“得益于《仙游县枫亭镇秀峰村村庄规划(2023-2035)》的精准定位,我们村成功入选‘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名录,得到了市县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倾斜。”

他介绍说,规划明确了秀峰村的发展定位:依托324国道的交通优势和现有的电子产品贸易基础,打造成为324国道上的“手机城”、工业园区的特色“补给站”,并立志成为“仙游县电子产品交易第一村”。

3C产业园

规划重点围绕电子配件、生态农场、沿街商业、园区配套四个方向发力。特别强调在现有电子配件产业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和电商手段,拓宽渠道,壮大产业规模。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构建“一心、五区、一轴”的产业结构:“一心”指以村委会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五区”包括村庄人文集聚区、城市工业发展区、沿街商业风貌区、绿色山林农场区、田园风光种植区;“一轴”则是依托国道324形成的村庄经济发展轴。

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添动力

秀峰村深度整合历史文脉与自然资源禀赋,创新构建“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

秀峰村侯榄地乡村振兴

9月8日枫亭镇人大代表活动日期间,镇人大主席黄勇锋率代表团队实地考察秀峰村田园综合体及新型农村建设成果。他在考察中强调:应着力挖掘陈洪进故里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系统开发农家乐、民宿体验、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产品矩阵;引导村民盘活闲置房产转型精品民宿,实现在地化就业创收;深度对接枫亭千年古镇建设规划,有机融入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格局。

9月8日,枫亭镇开展“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

人大代表在考察中发现,秀峰村在巩固电子产品商贸产业优势基础上,同步推进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一百余亩后榄地田园改造,扎实推进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工程,依托生态农田综合开发项目,结合原生地貌特征实施科学化景观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全力打造集美丽乡村特色与农耕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该绿色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生态溢价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2024年度,秀峰村凭借突出发展成效,荣获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村”荣誉称号,标志着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六、展望未来,美丽画卷正铺展

秀峰村的华丽转变离不开基层的有效组织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村级组织作为转型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规划引导、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济能人和合作社负责人在特色种植、民宿经营等领域发挥着带动作用;返乡创业青年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全体村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变化,积极参与转型进程。

今日的秀峰村,已经形成了多元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传统的龙眼种植、禽苗孵化,到现代的电子产品交易、互联网电商,秀峰村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由肩挑果筐沿街叫卖到规模化禽苗孵育,自废旧手机回收到通信装备全产业链市场构建,直至蜕变为“仙游县电子商贸领军乡村”,秀峰村三十载间实现产业三级跳的历史跨越,在以基层组织为发展核心的引领下,这座小村庄以前瞻性战略眼光把握时代节拍,用突破性实践魄力突破路径依赖,其变革历程既折射出农村经济现代化转型的普遍规律,更谱写出闽商精神驱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发展范本。

如今走进秀峰村,宽阔整洁的村道四通八达,龙眼树随风摇曳,历史古迹静静矗立,新式的民居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五里山开发区的企业厂房里,机器轰鸣,忙碌有序。

这个千年古村既保留了对历史的敬畏和文化的传承,又展现了对创新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秀峰村的故事证明,历史名村不仅能够保存传统文化底蕴,更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展望未来,秀峰村必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继续书写精彩篇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责编|陈君妍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