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云南民族大学“语润勐腊·共绘同心圆”推普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4 05:44  浏览量:1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云南民族大学“语润勐腊·共绘同心圆”推普实践团一行12人于2025年7月15日至7月19日前往勐腊县勐腊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搭建“推普+N”多维矩阵,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浸润、实践赋能等多元形式,为勐腊镇曼纳伞村和曼龙勒村带来语言新风,以多样化推普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用实际行动绘就“语润勐腊”的温暖画卷,为当地的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普+启智润心”守护童真成长

“推普+凝心融情”共绘民族画卷

实践团志愿者分别在曼纳伞村、曼龙勒村联合当地村民成功举办了以“推普同奏团结曲,共唱幸福和谐歌”为主题的文艺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与深度互动,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生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晚会现场,实践团志愿者与傣族乡亲携手献艺,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交融的视听盛宴,既有寓教于乐的“新四大才子”普通话推广三句半,也有村民们带来的整齐曼妙、极具风情的傣族舞蹈。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多民族特色舞蹈,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回荡在傣家村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志愿者与村寨孩童共同演绎的民族服装风采展示,绚丽多彩的服饰生动展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晚会最后众人走下舞台,与当地村民们手手相牵,围成同心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共同“打跳”,这一刻,心手相连,欢声笑语汇成海洋,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情感交融的动人画卷。

“推普+凝心融情”共绘民族画卷

实践团志愿者走进曼龙村、曼龙勒村,与村民携手开展傣族手工艺体验活动,以“巧手传技艺,同心续文脉”为主题,在互动中深化文化共鸣,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曼龙村,志愿者围坐于傣族阿孃身边,学习为传统溜包缝制流苏,志愿者们认真模仿,灵动流苏让溜包更显精致。曼龙勒村的傣锦织造体验令人惊叹,古朴的木质织布机前,老师进行细致教学,踩动踏板使经线交替成梭口,手持梭子穿纬线,再用筘压实,志愿者们在反复练习中渐入佳境。而村寨一角飘来甜香,是大家围在火塘旁学烤豪崩,将红糖浆包裹的糯米薄片在炭火上快速翻动,出炉的豪崩酥脆香甜。最后志愿者们体验了编织达寮,阿叔手把手教穿折编的技巧,一个个寓意辟邪的七眼星很快成型。体验中,志愿者用普通话请教技艺,语言与技艺的双向交流让民族团结之种生根。当大家举起亲手制作的溜包、豪崩和达寮,笑容与成就感交织,绘就了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情感交融的动人图景。

为传统溜包缝制流苏

纺织傣锦

编织达寮

“推普+数字赋能”直播‘点亮’振兴路

在曼龙勒村的田间地头,实践团志愿者们化身“科技助教”。他们实地考察,教授村民运用手机拍摄农产品以及视频剪辑与文案编写,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新媒体应用技能,更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掌握普通话对于有效沟通和产品推广的重要性。在热闹的赶摆集市,志愿者们架起直播间,成为曼龙勒特色产品的“云端代言人”。他们通过直播镜头,向广大网友生动展示了当地极具特色的赶摆文化,并重点推介了傣锦(傣装)、竹编(达寮)、傣刀等傣族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傣族特色烧烤、凉拌、豪崩、青苔拌糯米饭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风味的小吃。直播效果显著,吸引了可观流量,为曼龙勒的特色乡村文化打开了线上宣传窗口。直播互动中,村民们直观感受到普通话在交易沟通和扩大市场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活动是云南民族大学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号召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强基础、文化浸润增认同、实践赋能促发展的多元路径,有效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当地注入了强劲的“语言新风”与“文明新风”。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村民的语言应用能力,畅通了信息获取与发展渠道,更以国家通用语为纽带,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生动绘就了“语同音、心相通、力相聚、业共兴”的乡村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