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之子万里是如何看待集体经济、包产到户,乡村经济等问题的?
发布时间:2025-08-09 07:39 浏览量:1
万里,这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于 1916 年 12 月出生在山东省东平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原名万明礼。自幼,他便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砺,深刻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也由此铸就了他对农民那份天然且深厚的情感。
命运的考验在他年少时接踵而至,父亲为了生计外出当兵,投身于阎锡山的部队。在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临汾战役中,父亲英勇抗击日寇,却不幸牺牲。彼时,万里还只是曲阜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尚未成年的他,不得不独自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段惨痛的经历,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让他在悲痛中迅速成长。
青年时代的万里,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他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以笔为剑,以行动为盾,勇敢地反抗日本侵略者。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的身影坚定而执着。20 岁出头,他就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担任地委书记,成为 “冀鲁豫的三大才子” 之一,在革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1977 年,万里肩负重任,踏上了安徽这片土地,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彼时的安徽,刚刚历经 “运动” 的动荡,局势错综复杂。农村地区更是一片凋敝,贫困如影随形。万里深知,若想推动改革,恢复秩序是当务之急。他以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力,迅速发布命令,妥善解决了支左任务遗留的问题,为安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稳定局势后,万里便将目光聚焦到农村。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带任何随行人员,独自穿梭在乡村小道上。他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农民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一次调研中,他来到山区,本想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农民们却因太过贫穷,甚至没有像样的衣服,只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孩子们为了取暖,只能蜷缩在地锅里,那一幕,让万里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一次,正值春节前夕,他走进一户农家,本应是阖家欢乐、充满喜庆氛围的时刻,可这户人家却连过年吃饺子的白面都没有。万里不禁感慨,当年杨白劳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借到二斤白面、扯二尺红头绳过年,而如今农民的生活却依旧如此困苦。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万里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万里在调研过程中,从不搞形式主义,每次调研都是直接深入到最基层。当公社干部照着稿子念那些空洞的汇报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打断,将稿子拿过来放在一边,直言不听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他要亲自到农民家里去,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经过三个月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万里对安徽农村的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深知,要想改变农村的现状,必须从政策层面入手,给农民 “松绑”。于是,在他的主持下,起草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草案)》,简称 “省委六条”。这一文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它突破了许多传统的政策束缚,提出了 “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 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其中,允许生产队下分作业组,以组包产,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即 “联产计酬” 的规定,更是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在当时 “农业学大寨” 的大背景下,“省委六条” 的提出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许多农民对这一政策表示热烈欢迎,他们感受到 “大锅饭” 变小了,手脚也松了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面对质疑和反对,万里并没有退缩,他坚信,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才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1978 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荒,农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艰难的时刻,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位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在一张秘密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决定实行 “大包干”,即包产到户。这一举措在当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万里得知小岗村的事情后,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坚定地支持小岗村的做法,顶着再次被打倒、丢乌纱帽的风险,坚决落实 “省委六条” 和 “联产计酬”。在他的支持下,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在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农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小岗村的成功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安徽的改革举措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他们认为包产到户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破坏。面对这些批判,万里坦然处之,他表示:“只要群众吃饱饭,挨批斗就挨批斗吧!” 他的这份坚定和担当,令人敬佩。
1980 年 3 月,随着一纸调令,万里肩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调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工作。彼时,尽管安徽的农村改革已初见成效,小岗村的大包干模式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对包产到户等改革举措心存疑虑。
面对这些阻力,万里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让农村改革取得全面胜利,就必须冲破这些错误思想的藩篱。1981 年 3 月,在农业部党组会上,万里言辞激烈地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这些观点完全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对农民利益的漠视,是对改革的阻碍。他强调,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农村,倾听农民的声音,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
为了统一思想,消除阻力,万里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他号召农业部的干部们放下身段,虚心、真诚地向农民学习,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他的建议下,1980 年 4 月,国家农委组织了农口各部门领导 100 多人,深入全国各地的农村进行调研。这些领导干部们走进乡村,召开座谈会,与农民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他们走家串巷,与农民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来到田头,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艰辛。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调研,领导干部们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亲眼目睹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支持农村改革。
198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明确提出 “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一表述,犹如一颗定心丸,给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姓 “社” 的户口,为几年来关于农村改革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让广大农民和干部们吃下了 “定心丸”,坚定了他们走改革之路的信心。
198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件称包产、包干到户等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将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随后的几个一号文件,围绕着农村改革的各个方面,如农村商品流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这些文件相互衔接,逐步完善,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002 年春节,万里最后一次踏上广东的土地,他说这是来跟广东人民告别。在深圳,他来到莲花山。寒风中,白发苍苍的他,缓缓走到青铜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饱含着他的敬仰和深情怀念,也寄托着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