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求这对70岁顶流开账号!自掏30万砸出最野剧团,上演乡村爱情

发布时间:2025-07-15 04:29  浏览量:1

全网求这对70岁顶流开账号!自掏30万砸出最野剧团,上演55年“乡村爱情故事”

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铺集镇的乡村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对七旬伉俪:他们写剧本、演节目,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国家最新发布的方针政策,改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快板和小品,将文明、文化新风撒播到乡野民间的同时,也让“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了特别的意义。

这对夫妻的名字叫藏义好、原林春。

01

泥土里长出来的并蒂莲

“米饭饺子和面汤,外加青椒炒蘑菇,还有黄瓜拌猪脸……”2025年4月7日上午11点30分,胶州市铺集镇养老食堂里,臧义好、原林春夫妇和另两位演员,正在给老人们表演快板《孝老食堂欢乐多》。臧义好一边唱,一边瞪着眼睛瞄大家的餐盘,还故意做了一个吞口水动作。“啧啧,我快流口水了,你的饭也快喷出来啦!”

半小时后,老人们吃完午餐,表演也结束了,大家将臧义好团团围住。有人说他们今天的表演既维持了一贯的搞笑风格,又临场发挥有新意;有人夸他们前不久的《两会精神谱新篇》,将今年全国两会的精神及时地传达给了老百姓;还有人关心“好春艺术团”的下一场表演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举行。

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臧义好和原林春还是耐心地一一作答。“好春艺术团”的名字取自臧义好、原林春夫妇的名字。熟悉他们的人知道,过去55年之所以年年都是“好春”,是因为他们一直携手应对人生中的缺失与馈赠、苦痛与美好……

排练节目成了老两口的日常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68年的春天,那年我18岁,她19岁。”时隔57年,臧义好依然记得当年与妻子初见的情形。在铺集公社砖瓦厂的车间,放眼望去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群人中间,身材娇小的原林春,一边麻利地运送瓦片,一边动情地唱着胶州茂腔(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目相对,两个年轻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意。

“大家都说我配不上她。”臧义好出生在农村,祖辈都生活在这里,原林春是来自青岛的插队知青。但世俗的“标准”和旁人的眼光,并未阻止两人相爱。臧义好肯钻研、爱学习,是村里公认的才子;原林春虽是城市姑娘,但一点儿都不娇气。他不因为她是城市姑娘而止步不前,她看中他踏实能干且乐于助人,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近。

1970年,臧义好和原林春登记结婚。婚后,三个孩子接连出生。1980年,30岁的臧义好当选为铺集机械厂经营厂长,带领大家将工厂发展壮大为当时江北最大的减速机生产基地。劳动和照顾孩子之余,原林春在自家门口自编自演胶州茂腔和秧歌。

有人说她不务正业,臧义好却说:“这恰恰说明她热爱我的家乡,愿意跟我白头到老。”臧义好极力支持妻子,给她买服装,帮她想剧本、写台词,找老师帮忙指导。周边热爱文艺的人纷纷加入进来,慢慢有了20多人。原来只是原林春一个人在家门口表演,现在是一个团队去村里和镇上的舞台。

2003年,臧义好豪掷30万元,成立了“好春艺术团”。这是一个民间公益表演团队,入团无门槛,不交学费,爱好表演的人都可以参加。原林春身兼团长、导演、主演、财务和勤杂工……尽管越来越忙,但她乐在其中。

臧义好不仅出钱,还不时出谋划策,帮大家聘请老师,艺术团慢慢加入了快板、小品和相声等节目。他告诉妻子,团队要长久,走得更远,除了弘扬秧歌、茂腔等传统文化外,还要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国家发布的方针政策都变成节目,而这正合原林春的心意。

“我想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走出家门,离开灶台和田间地头,去更大的舞台表演,从中获得价值感。”原林春说。儿女们长大成人且各有建树,臧义好的工厂也越来越好。虽然艺术团没有收入,还要不时搭钱进去,但臧义好夫妇乐在其中。

老两口一起琢磨剧本

02

共克磨难的乡村艺术伉俪

这份热爱与坚守,却在2004年春节遭遇重创,原林春查出直肠癌。一向开朗乐观的她号啕大哭:“我不怕死,可还没活够啊!”臧义好马上安排好手头工作,带她去济南的大医院,及时治疗并进行了手术。

因为原林春生病,艺术团处于半解散状态。为了帮她管理艺术团,臧义好从厂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原林春暗暗告诉自己要好好治病,早日回到艺术团。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天,正在输液的原林春突然唱起了《沂蒙小调》。如果不是一只手还托着吊瓶,她根本不像癌症患者,刚才还愁眉苦脸的病友和家属被美妙的歌声吸引。那之后,他们经常让她表演节目。

带着艺术团表演的臧义好(右二)原林春(左二)夫妇

200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那天,做完第一次手术的原林春回家休养。她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团员们表演节目。那一刻她知道,要好好活着,早日回到舞台。

一年后,医生说原林春体内的癌细胞奇迹般地消失了。休养了几个月后,她终于可以再次参与排练、表演了。2008年,“好春艺术团”发展到60多人,因服装道具齐全、节目多样,在胶州乃至山东省都赫赫有名。原林春对丈夫说:“谢谢你用艺术救了我的命,也救了这个家!”

就在他们铆足劲儿追求梦想时,命运却再次跟他们开了个玩笑。2010年,刚办完退休手续的臧义好查出食道癌。“癌症是咱家老朋友,6年前你帮我打败了一次,这次我帮你战胜它!”原林春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她把臧义好曾经说给自己的这句话,深情地回赠于他。经过一年多的治疗,臧义好也战胜了病魔。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2016年4月,因电线老化引发火灾,臧义好夫妇的9间房屋和艺术团的服装、道具付之一炬。他们的三个孩子,每人拿出三万元,帮忙添置了服装、音响等道具。

多年来,无论遇到多大困难,臧义好夫妇从不向孩子们要一分钱。但这一次,他们没有拒绝。为感谢他们多年来对宣传当地文化做的努力,铺集镇政府、妇联、民政等部门出资出力,帮臧义好夫妇修好了房子。

一次次磨难,让本就乐观的老两口更加豁达,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艺术团是公益组织,除了外出表演象征性地收点儿钱,其他的开销,大到服装道具,小到排练时的餐食,都是臧义好夫妇自掏腰包。“我们不算经济账,怎么开心怎么来。”老两口异口同声。

团队排练节目,都是他们管饭。“吃包子就是肉包子,吃米饭肯定有排骨。”几年一换的音响,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十来万元,臧义好都是尽可能地买好产品;表演服一买就是几十套,每次花费至少5000元,原林春也从不计较。

去其他村演出,有车的人开车带几位演员,藏义好按每人50元的标准出油钱,他自己开车载人却分文不收。

臧义好(左四)一次次带着团员们登上领奖台

03

家庭幸福的人永远年轻

每当有人夸赞藏义好夫妇为无数家庭带去了欢乐时,他们都说:“能帮助别的家庭,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家庭也很幸福。”

几年前,大外孙女高腾提出帮忙网购道具服装,臧义好很开心,但事先声明不能帮忙付钱。有一次,高腾坚决不要钱,藏义好特别生气。“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没理由花子女的钱,更别说孙辈的了!”高腾这才不再坚持。

高腾从小跟着藏义好夫妇,耳濡目染,也热爱文艺,秧歌和八角胡曾得过山东省的大奖。大学毕业后,高腾进入铺集镇政府宣传部门工作。姥姥姥爷排练节目时,她经常牺牲午休时间帮忙指导。有时候,她下班后也会去帮忙,这样一来,就错过了回市里的单位班车。“但是排练结束后,姥爷会让我开他的车回家。”说到姥爷,高腾自豪又幸福。

每逢中秋、重阳,他们还会和志愿者一起,深入敬老院及各村庄养老食堂帮工帮厨。多年来,老两口省吃俭用,累计捐款捐物近10万元。无私无悔的付出,也让臧义好、原林春夫妇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和“山东好人”。

老两口不惜重金为艺术团购置道具、服装,定期帮扶别人,自己却很节省。前不久,臧义好给原林春买了一双100多元的鞋,她坚持让他退掉。“20元一双的老布鞋最适合我。”有时演出完回家太晚,老两口要么吃点儿饼干,要么泡一包方便面。吃完饭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

孩子们担心他们营养不良,臧义好说,开心、有事儿干就是最好的药,不然的话,曾折磨他们老两口的癌细胞,怎么会过去多年了,没敢再叨扰呢?

臧义好夫妇的大家族有18口人,每次家族聚会,老两口都会表演节目,说唱、小品、三句半、秧歌和茂腔,这是他们向子孙后代表达爱与感谢的独特方式,也是老两口携手半个多世纪,婚姻越来越幸福契合的有力证明。

臧义好、原林春(前排右一,左一)全家福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和每年的全国两会精神,老两口都积极宣传。臧义好说,会议举行时,他和老伴儿看电视、报纸并将要点记在笔记本上。“我们一起找题材、构思,我写剧本,她修改,确定表演形式并定下初稿后,再召集团员们一起讨论,定稿后给相关领导把关,最后再排练、演出。”这套程序耗时耗力,老两口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但乐此不疲。

过去多年,臧义好夫妇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创作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弘扬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如《孝老幸福食堂好》《家风家教代代传》等。老两口带着艺术团,足迹遍布胶州市的各个角落,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铺集镇69个村庄,他们每年都会跑一遍,加上其他公益活动,一年下来,老两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五一”国际劳动节慰问演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专场、“七一”建党节红色主题晚会……“夏收开始后更忙,我们还要去田间地头慰劳乡亲!”2025年4月接受笔者采访时,臧义好说,到明年春节,艺术团就进入“旺季”了。

“爸爸妈妈,要资金,随时开口。”“爷爷奶奶,记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姥爷,需要我的时候随时说。”2025年4月26日晚上,当臧义好夫妇看到家族微信群里孩子们的叮咛和祝福时,忍不住说:“家人的爱与支持是最好的力量,我们还想再奋斗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