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大地上的中国》,去《归乡村记》
发布时间:2025-07-07 05:19 浏览量:1
一次乡建思想碰撞
6月25日上午,安徽黟县碧山村,碧山供销社。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南宁等地的专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乡建人,汇聚一堂,共同溯源中国乡建历程,分享刘子《归乡村记》《大地上的中国》发布的喜悦。
|(左起)左靖、周中华、刘子、秦朔,共同为新书发布揭幕
以下是嘉宾分享的主要内容摘要: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 &《秦朔朋友圈》创办人
“‘386199’等乡村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我对于关注三农问题,又是以民间身份关注的人士是肃然起敬的。刘子在创作中,也带动了我以及整个‘秦朔朋友圈’,我们去了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乡建人的创造。对刘子来讲,遇到我们这样的创作与传播平台似乎是一种幸运,对于我们来讲,遇到他这样的作者,持续不断地创作三农方面的优质内容,也是一种幸运。
“现在是中国文化自信抬升的时代。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外国人跑到上海买泡泡玛特,韩国人在上海街头看豪车,中东网友喜欢打中国开放的手游,这就代表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我们因此就拥有了文化自信。我很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乡村建设中,能涌现出更多像碧山这样的地方,让大家在这里再一次体会乡村的创造,再一次呼吸,再一次觉醒,这可能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有的主体性、内源性、内生性的自觉和探索。
“中国的民间乡建者在乡建道路上不停奔波、探索,这项工作的难度,比我们去接触500强、独角兽,不知道要难多少。向你们的工作表示致敬和感谢,也希望刘子未来能在这样的道路上继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和这片大地。”
左靖
安徽大学副教授,策展人,
碧山供销社&《碧山杂志书》创办人
“‘江西才子’刘子一下子推出三本书,这个在当代乡建研究领域,是没有过的。重要的是他有这么多的视角去观察乡村,他走过这么多地方,是一步一步用脚丈量出来的,特别不容易。我曾经把这本书推给做艺术媒体的朋友,他看到觉得非常惊讶,因为艺术媒体可能都是从艺术角度来描述乡村建设,但刘子的视野却是一个全方位的,并不是我们的专业限制所能看到的那一面,这是我想表达对刘子的一个致敬。
“再就是秦老师刚才讲的,我们中国的复兴不一定是一线、新一线城市,还是要从一线大城市走到中国的深处。这让我想起贾樟柯曾说过一句话,他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只是一个个盆景,真正的中国是在乡村……现在,大家在乡村做的很多东西,是项目,而不是乡建,这是两个概念。
“前者是为了完成一个委托,完成后拿了钱走人,后者是你真正能够跟这个地方建立一个陪伴的关系。2007年我们来到碧山,2011年又在碧山安家落户,2017年建碧山供销社,到今天已经有18年。这是我们做乡村建设的一个原则,叫服务社区。就是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这个社区服务,为这个社区的人服务,这是区别于‘项目’和‘乡建’,最大的一个区别。”
一次乡建溯源之旅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印在碧山村村口白墙上的诗,印证着这方山水的绿意和文化诗意。碧山,不仅是徽派生活以及中国田园的代表,也是21世纪中国“文化乡建”的圣地。
在这个未被商业过度包装,依然古朴、纯朴、恬静且生活着的皖南小村,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人骨子从未散去的乡愁。“此心安处是吾乡”“笑而不答心自闲”,便是我们对这里最美好的体验和祝愿。
2021年8月,刘子来到这里,拜访左靖等人,有感“文化乡建”的重要和困难,写下《我在乡下搞文艺》以及《乡关日暮》等文,并收录到《大地上的中国》以及《归乡村记》两本书中。
2025年6月24日,刘子和他的朋友们,又带着这两本新书再赴碧山,既是一次乡建思想碰撞,也是对中国乡建的一次溯源。
走过世界,回到乡村,看见自己
“我来自江西宜春一个普通农村,村里读村小,镇上读初中,县城念高中,省城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上广工作过,做过广告、房地产、金融。2019年,180°大转弯,我又放弃金融创业公司,全身心投入乡村研究+写作,‘回到自己’。‘走过世界,回到乡村,看见自己’,也就是今天的主题”,刘子这样开启他的分享。
2019年3月,刘子老家一位亲人在一次化工厂爆炸中去世,在回乡参加葬礼的过程中,他重新看见那座“儿时曾经想要逃离的村庄”,听见了那些“沉默的村民,进城打工的堂兄表妹们的声音”,进而“反思了地产、金融这些高大上的行业从业期间的内心拷问”,并写下《乡下春天的葬礼》一文(收录在《归乡村记》中),正式开启了乡村创作之旅。
他将目光投向包括婚姻、养老、教育、农业、就业、基层治理,以及酒席、“厕所革命”、光棍潮、疫情等细节或印记,全景式描述了一座乡村的切面。
他从微观出发,期望以此“管中窥豹”,反思一座沉默的村庄背后的“时代回响”,并最终将乡村问题归纳为“一老一小”“解放的生产力与落后的乡村治理”“中央集权与地方政府公司化”“文化断裂”“唯物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对乡村的根本压制”五大根本问题,据此构成了《归乡村记》一书。
不耽于乡愁的文学、抒情,随之,他走向全国各地的县域、乡镇、村庄,广泛访问县委书记、镇长、村长,社会企业家、艺术家、公益人、下乡青年等群体,倾听大地上的各种声音,总结出“十大乡建流派”,并总结、分析他们可相对复制的方法、路径,从社会学到经济学,寻找中国乡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真实答案,并集结为《大地上的中国——中国乡村振兴的真实路径》一书。
他将这本书定义为“中观”,“乡村振兴问题,跟土地产权、农民养老金等具体问题一样,翻来覆去谈值不值得、要不要继续、有没有钱……没有意义,谈方法才有意义”,并希望据此总结从“县域经济到乡镇复兴到乡村振兴”一体化的,可以形成启发、相对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法论,助力地方政府、村集体、乡建者、下乡青年、新农人在内的各种乡建群体的实践。
经过五六年不间断的调研、思考、写作、总结,刘子深刻意识到,“乡村问题,只是中国问题在最弱势、面积最大的(乡村)领域身上的投影”,乡村问题不只是自身的问题,也是国家、社会、时代转型的问题。反之,各种乡建反思、实践、探索,也不只是乡村建设的进步,也是时代反思和时代进步的印证。
把握乡村振兴的当下,洞悉百年乡建的过往,展望城乡融合的未来,2024年,刘子启动了《乡村振兴与时代觉醒》一书的撰写。
他把这本书定义为“宏观”,通过回到乡村振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期望探索乡村、国家和社会、时代发展之间真实的、内在的逻辑。据悉,这本书将于今年九月出版。届时,刘子“乡村三部曲”将告完结。
“城市化不是历史的终结”。
“救乡村就是救城市”。
“父性的城市,母性的乡村”。
“用共同富足代替共同富裕”。
“土地产权并非乡村经济的命门”。
“乡村振兴,首先是县委书记的振兴”。
“从重建设到重运营”……
从家乡小村,到大地上的中国的新鲜的故事、新颖的转型探索、各种新鲜的观点,足以让各种研究、关注、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群体受益。
带着《归乡村记》,去《大地上的中国》行走,最终将在《乡村振兴与时代觉醒》中,通过“重新理解中国,从重新理解乡村开始”的方式。
向奋斗在中国乡村振兴一线的乡建者、传播者和关注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