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专家赵俪生及其与高昭一相濡以沫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06 08:40 浏览量:3
他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公认的“五绝教授”——口才绝好、板书绝好、英语绝好、理论绝好、文献绝好。赵俪生从清华才子到史学大家,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土地制度史研究先河,与妻子高昭一相濡以沫70载,共同谱写了学术与爱情的传奇。
1938年山西离石的窑洞里,25岁的清华才子赵俪生遇到了一位相貌平平却思想深刻的女子。他后来回忆道:“人长得不漂亮,个儿也不高,更说不上窈窕,性格有些生硬、别扭。但不晓得为什么,我一上来就感觉出她比另外的女孩们深刻。
”这个女子就是高昭一,比赵俪生大3岁,师范毕业的革命青年。在共同编写油印小报的日子里,赵俪生发现这个女子居然读过《资本论大纲》,顿时肃然起敬。没有彩礼聘礼,赵俪生买了20根芝麻糖,请同事们开了个茶话会,当场宣布:“我和高昭一已经是夫妻了!”从长沙带来的一块手帕,终于找到了主人。这场简单的婚礼,开启了70年的相伴历程。
学术研究路上,夫妇二人携手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新领域。1950年在山东大学,夫妇俩“投入了不少的劳动,浩繁的资料整理、摘录,有影响的历代农民战争的地图绘制,编辑历代农民战争史年表”。1954年,他们合著出版《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成为这个新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赵俪生讲课精彩绝伦,有学者评价:“20世纪上半叶讲中国通史讲得最好的是钱穆,20世纪下半叶讲得最好的,当属兰州大学的赵俪生。”高昭一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学术上的合作者与批评者。她常常指着丈夫的论文打趣:“你这可是偷了我的观点!”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1957年赵俪生被划为“右派”,下放甘肃山丹县农场改造。高昭一独自养活六个子女,只要家里能省下一点吃的,就想方设法捎给丈夫。1961年寒冬,二女儿赵纪意外坠崖身亡。当赵俪生获准回家时,高昭一竟然没能认出眼前这个披着破羊皮袄、瘦脱相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悲痛中,高昭一毅然辞去教职,用400元退职费买高价食品养活家人。女儿后来感慨:“妈妈的前程,是被我们吃掉的。”在那些艰难岁月里,高昭一始终教育子女:“父亲只有一个,不可更换,无从代替,不管外面怎样对待他,家里人都不能虐待他,鄙视他!”
晚年时光里,高昭一让赵俪生写下一幅字挂在床头:“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这是她唯一一次公开示爱。2006年高昭一去世,赵俪生终日念叨往事,偶尔哼唱当年妻子教他的革命歌曲:“凄苦的湖上,雨斜风狂,没有渔火,也没有灯光……”一年后,赵俪生追随妻子而去,结束了70年的爱情长征。
赵俪生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被誉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拓荒者”与“奠基者”,他在土地制度史研究中也颇有建树。他注重史料、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范例的结合,善于对丰富史料进行区分使用和合理“加工”,并重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结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的充分结合。这些方法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为后学提供了宝贵参考。
【人生启迪】 学术追求需要孜孜不倦的坚持,爱情婚姻需要相濡以沫的守护。 真正的成功不仅在学术建树,更在患难与共中见证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