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爸妈也没用!研究表明:你智商越高,交的“智商遗产税”越多

发布时间:2025-08-10 15:0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智商高的父母,也不能把智商基因全部遗传给孩子。”

在人类普遍的认知当中:只要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基因多半会不错,甚至从小就是神童。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很多混到教授职业的父母,其孩子越是被寄予厚望,后期就越是“拉胯”。

比如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丁延庆从小就是神童,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高分考入北大,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丁延庆的夫人,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天生的学霸。

这两位学霸,生出了一个女儿,却好像完美的避开了爸妈的所有优良基因,成了一个典型的学渣。

丁教授曾经对此痛心疾首,天天教导自己的闺女要逆天改命。

然而在动用了自己掌握的所有教育技巧,用最高压的态度强迫女儿学习之后,丁教授闺女的成绩,依然和班里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这充分说明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要从“遗产税”这个概念说起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科学研究早就表明,人类的智商确实具备遗传性。

然而这个遗传并不是全部遗传,根据从案例中分析发现:遗传率通常是在50%-80%之间。

也就是说,你的智商,只能遗传给孩子一半,另一半会被大自然强行收走

这种概念跟现代的“遗产税”差不多,也被称为“智商遗产税”。

总之,人的后代有20%-50%的智力表现,不是依靠遗传,而是取决于后天因素

比如像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他是公认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两个亲生儿子并未在科学、数学领域,亦或是其他学科取得显著成就。

长子汉斯·爱因斯坦只是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次子爱德华·爱因斯坦则是患有精神疾病,最终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相当凄惨。

这一案例就足够表明,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子女的智商也未必与父亲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门萨高智商协会曾对一些高智商家庭进行过调查和数据分析,他们发现父母均为高智商成员的家庭中,仅有约60%的孩子在成年后达到高智商标准。

但也仅仅是达到标准而已,远远称不上高智商天才。

其余40%的孩子,智商则全部处于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智力遗传并非简单的“父母聪明,孩子一定聪明”。

在人体内部,涉及多种基因的复杂组合,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现象,“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四个字,是出自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极端高或极端低的个体,在下一代中会趋向于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父母智商极高,他们的孩子更可能比父母智商略低,但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反之,低智商父母的孩子可能出生就比父母智商略高。

优生学领域的专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曾研究过天才家族的遗传规律。

他发现:杰出科学家的子女,虽然普遍比普通人优秀,但极少能达到父辈的高度

除了爱因斯坦之外,还有著名数学家卡尔,他的儿子们虽然也从事数学相关工作,但无人能超越父亲的成就。

这也表明,高智商的遗传存在“稀释”现象,极端高智商的父母,可能无法将同样的智力完全传递给下一代。

包括在针对诺贝尔奖得主子女的研究中,哪怕这些孩子都接受着良好教育,但仅有5%能在科学领域达到与父母相当的成就,概率相当低。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的子女选择从事普通职业,而非顶尖科研工作。

当智商不能被子女完全继承的时候,如果父母想提高孩子的智商,那就只能通过后天培训。

就像前面说的北大副教授丁延庆的例子,他和妻子都是毕业于北大,可女儿的成绩却只能和倒数第二作比较。

而为了提高女儿的成绩,他几乎每天都会把女儿叫到办公室,亲自对其进行教学。

结果连番施压之后,非但没有提高女儿的成绩,反而还让女儿生出巨大的心理压力,丁延庆最终只好放弃。

这就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不是所有我们认为的优秀教育,能对此起到效果

所以,即使父母拥有高智商,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缺乏适当的刺激,又或者教育方式不当,以及遭遇不利的生活因素时,其智力发展仍可能会受限。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要求“因材施教”,也能从侧面证明:分出天才班和普通班,其实更利于孩子在学习中的成长。

约翰·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然而他的儿子迈克尔,却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金融分析师。

有人说迈克尔其实是有天赋的,可惜他从小并未接受严格的数学训练,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最终导致他没能开发出所有的智商。

在耶鲁大学还有一个案例,教授蔡美儿以“虎妈”教育法被人所知,她一直都坚信: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天才孩子

然而,她的大女儿索菲娅进入哈佛大学,小女儿露露却曾公开反抗母亲的严苛教育,最终选择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当父母决定如何教育的时候,最好“因材施教”,不能统一而教

总之,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件事,大家还是应该理性一点。

首先就是避免拥有过高期待,高智商父母应该清楚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强求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就。

其次便是注重兴趣培养,与其强迫孩子学习高难度知识,不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其在适合的领域发展。

再就是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即使遗传因素不占优势,良好的教育、阅读习惯和思维训练等等,仍能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最关键的,则是接受个体差异,一定要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且智力只是能力的一部分,情商、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这些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无论如何,天才子女不能达到父辈的智力高度,是遗传、环境、教育及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观念开放的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摒弃“龙生龙,凤生凤”的简单思维,理性看待智力的发展

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接受孩子的本来面貌,而非强求他们成为“下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