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籍台大教授苑举正带着父亲的照片登上九三阅兵观礼台:“我是作为抗战老兵家属来的”
发布时间:2025-09-06 08:50 浏览量:3
秋日的阳光照耀着北京。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礼台上,宁阳籍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身姿挺拔。他穿着一套崭新的西装,戴着珍贵的观礼嘉宾证,手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请柬,打开手机里父亲生前的照片……苑举正端坐着,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期待着同父亲一起看今日中国壮盛的军威。
01
“我是台湾生、台湾长的‘纯山东人’”
苑举正生于台北,祖籍泰安宁阳县,现已65岁,任台湾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父亲苑觉非是宁阳县泗店镇柳家楼村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苑觉非散尽家财、弃笔从戎,曾跟随八路军115师参与梁山歼灭战。后来,苑觉非作为中学校长护送大批山东流亡学生南下,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辗转到了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亲人两地相隔。
苑举正从小在山东味浓郁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家一直吃的是山东饭,说的是山东话,养成的也是山东人的性格。我和弟弟是台湾生、台湾长的‘纯山东人’,我身上没有台湾味。”苑举正说,母亲同为山东人,所以家里长期延续着家乡习俗,父母经常给苑举正兄弟俩讲家乡的故事,讲祖国越来越强大,两人每次都听得很入迷。
父母的教导对苑举正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何弃文从武,投身抗战?”苑举正曾问父亲,父亲回答他,“源于保家卫国的本分。”父亲的经历,让苑举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旧保有的坚韧与正气。
苑举正的爱国立场鲜明,一直积极参与两岸交流。2012年以后,他因为学术交流频繁往返祖国大陆,5年内盖满了50个入境章。苑举正在讲台上一直跟学生强调:“视野要放宽到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要心系祖国,而不是局限在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只做一个岛民。”他说,自己是一名大学教师,要给学生们规划一条正确且长远的道路。
02
“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
一身正气的苑举正,活跃在网络上,深受网友欢迎。到北京第一天,他的短视频点赞量便超过15万,时隔一天后,短视频点赞量升至50万。
8月31日,苑举正落地北京首都机场时,有网友看到他,一句“欢迎回家”脱口而出。这句话让苑举正顿时红了眼眶,
(上接01版)历史的风云、民族的记忆涌上心头。他用“近乡情怯”4个字形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没有生活在台湾的人很难感同身受这份思乡之苦,多年来,我始终心系祖国,十分想念,但也很怕不能被人共情。机场有人问候那一刻,我心里很暖。”苑举正说。
在圆明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苑举正一路游览参观,越来越多的人认出了他,纷纷上前合影、聊天。“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苑举正热情拥抱着偶遇的泰安老乡,那份血脉相连的亲切让他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苑举正偶遇了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尽管民进党当局百般阻挠台湾人员出席阅兵活动,但挡不住台胞对阅兵的热情。“来之前有人问我怕不怕,我觉得做对的事就不怕。”苑举正掷地有声地表态,“抗战时期全民族不分党派、地域的团结,是最该铭记与传承的精神。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
03
“替父亲看看这盛世”
“被邀请参观九三阅兵,光宗耀祖!”此次受邀观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苑举正难掩兴奋与自豪之情。“举正,好样的啊”“受到邀请来,这真是莫大的荣誉”……他操着一口宁阳话,念起亲友发来的祝贺,说他们都“与有荣焉”。
阅兵现场,军旗猎猎,方阵浩浩。苑举正特意带了两部手机走上观礼台。“这一部手机里存的是爹的照片和讲述他同家人抗战经历的文字,我作为抗日战争老兵家属,最想和父亲一起上观礼台,一起看今日中国的军威壮盛。”“替父亲看看这盛世。”在这个崇高光荣的时刻,苑举正想告诉父亲:80年过去了,中国人早已洗雪民族耻辱,奔向强国复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当《松花江上》如巨龙低吟般的歌声响起,苑举正双眼噙满泪水,而《黄河大合唱》的怒吼,让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看着一辆辆先进的坦克、装甲车,一门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及各种新型的作战装备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苑举正心潮澎湃。先进的战斗力展示出了正义的力量、和平的力量。“爸爸妈妈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苑举正感叹着,他想告诉更多人,中国人再也不会被人欺侮了。
历史昭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抗战胜利,河山光复,这是人心唤醒,更是精神重塑。“我希望今天只是祖国进步发展的一小步,祝福祖国山河永固,盛世长存!”苑举正用行动和话语,传递着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信念,也展现了两岸同胞共同守护民族记忆、捍卫历史真相的坚定决心。
04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时候,苑举正记得父亲经常唱这样一副对子: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俺鲁国一山一水一圣人。
泰山,五岳之首,苑举正一直心驰神往。2022年,他来到拔地通天的泰山脚下,才明白为什么孔子会说“登泰山而小天下”。雄伟壮阔的泰山立于平原之上,从山脚到山顶,刻字随处可见,从李斯的泰山刻石,到唐玄宗的《纪泰山铭》,从“登高必自”到“五岳独尊”……泰山用满山的石头,做了书写文字的纸张,让他眼花缭乱。
苑举正怀着朝圣的心情,爬上泰山。途中,一名检票员认出了他。“苑教授……”听到对方热情地打招呼,苑举正意外又感动,这件小事一直被他记在心里。
“我们齐鲁大地,齐国富有,鲁国尚德,两个组合到一起相得益彰。”苑举正为家乡骄傲,泰安也给他留下美好印象。“泰安生态环境非常好,绿地很多,还特别干净,泰安人敦厚知礼。”他说。
回家,对苑举正而言是激动的事。最早在1989年,苑举正陪父亲首次回到宁阳老家探亲,这趟寻根之旅完成了父亲时隔40年的夙愿。“以前觉得苑这个姓氏少见,回到家乡才知道有那么多苑姓人,我95%的亲戚在宁阳县泗店镇柳家楼村。”苑举正跟家乡人说着家乡话,内心澎湃着血脉亲情。
2011年,父亲去世了。10余年之后,2022年,苑举正代表家族再次重走父亲走过的路,他带着两代人的乡愁,先后来到青岛、济南、济宁、泰安、兖州、宁阳,用视频向台湾民众展示祖国大陆的变化,续上了父辈的前缘。
“回家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会讲家乡话,直到第一次去青岛听到旁边小孩讲‘俺不玩了,不玩了……够了够了’。”那一瞬间,苑举正才意识到父母教他说的一直是山东方言。
多年后再回宁阳,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苑举正惊喜。漫步复圣公园,看到绿树成荫、草坪连片,周围居民安居乐业,苑举正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离京返台前,苑举正恋恋不舍地说:“我会带着弟弟、儿子继续寻找完善父亲的抗日资料,然后带着回山东,回鲁西南,回家。”
如今,身在宝岛的苑举正,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山东生活习惯,他爱吃煎饼、饺子,家人都说着流利的山东方言,守护着祖辈相传的文化根脉。时代在苑家几辈人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家却是他们永远最深切的牵挂。
记者:李海静 徐文莉
摄影记者:陈阳
编辑:乔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