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帮助过邢岫烟之人,她真的没有感恩之心,只配受讽刺吗?
发布时间:2025-09-05 13:48 浏览量:4
文|一说红楼
编辑|一一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聚集着那么多才貌双全的女子。
在这其中,有个小透明,论容貌并不出众,才华也只是平平。
相比于大观园中的女子,她没有出色的家世背景,家境甚至贫寒,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图|邢岫烟
就是这样一个在大观园另类又寒酸的女子,在很多人眼中,成了超脱尘世之外的人物。
第49回,邢岫烟才终于出场。
书中交代,邢岫烟是跟着母亲一同来的,后面又说邢夫人的兄嫂都来京城了。
第57回,“邢夫人命人去告诉刑忠夫妇”,说邢岫烟定亲了,还说她的父母是酒糟透了的人。
图|邢岫烟
作者似乎在摆一个迷魂阵,让人摸不清邢岫烟的来历。
就这样,邢岫烟住进了大观园,成了千红万艳的其中一个。
第75回,邢夫人的胞弟傻大舅邢德全出现了。
至于刑忠和邢德全到底是什么关系,作者一直没有交代,这里就不讨论了。
到了大观园之后,邢岫烟的人生可谓是走上了快车道。
图|宝玉
宝玉形容邢岫烟“真真一把子四根水葱”中的一位。
除此之外,作者再没有对她的外貌描写。
只写她走路颤颤巍巍,以一众弱柳扶风的动态,留给人更多遐想。
如此一来,给人一种闲云野鹤、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邢岫烟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贾府不同人的心性与温度。
图|邢岫烟
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帮助过邢岫烟的人们。
对邢岫烟最关键且全方位帮助的人,应该就是薛宝钗了。
宝钗对她的帮助是战略性、持续性且最有效的。
首先,是物质上的帮助。
邢岫烟原本家境贫寒,到了贾府后,和其他小姐一样,每月有二两银子。
图|邢夫人
邢夫人要侄女匀一两给自己的爹妈。
为此,邢岫烟觉得一两银子不够花,只能典当冬衣应付。
她的窘境很快被宝钗敏锐观察到了,宝钗主动、私下为邢岫烟赎当,还暗中接济她。
薛宝钗的处理方式极其体贴,帮助邢岫烟维护了其强烈的自尊心。
图|薛宝钗
其次,是精神上的肯定。
宝钗曾向薛姨妈、薛蝌盛赞邢岫烟,“邢岫烟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
她的认可,为出身低微的邢岫烟找到了薛蝌这个坚实可靠的归宿。
图|邢岫烟
再说平儿和探春。
邢岫烟收到过平儿送来的衣服,她那里还有探春给的一个碧玉佩。
这些细节都是她们注意到邢岫烟的困境和危难后做出的快速反应。
再说几个帮助过邢岫烟的人。
薛姨妈是邢岫烟未来命运的决定者之一。
她喜欢邢岫烟的端雅稳重,接受了宝钗的建议,还向贾母求亲,定下了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
图|薛姨妈
这桩婚事,让邢岫烟在贾府的尴尬身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从投靠邢夫人的穷亲戚,一跃成了薛家的准儿媳。
有了未来的保障和名份,贾府上下更不敢小瞧她了。
当然,贾母和王夫人也对邢岫烟有过帮助。
如果不是贾母出于情面留下邢岫烟,让她住进贾府,她也没有进入贵族社交圈的门票。
图|贾母
邢岫烟被安排和迎春同住在大观园的紫菱洲,有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
当然,对邢岫烟帮助最大的应该是妙玉。
邢岫烟自己曾说过,自己曾与妙玉为邻,两人有半师之份。
妙玉为人虽怪癖,却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倾囊相授,邢岫烟因此塑造了超脱凡俗的内在气质。
这种帮助是精神与文化上的奠基,使得邢岫烟虽然身处绮罗,却能保持本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的风骨。
图|妙玉
如果没有妙玉,邢岫烟也不可能有赢得他人尊重的核心资本。
正是这些帮助,让邢岫烟这株原本生长在石头缝隙中的小草,得以在风雨飘摇的贾府中,安然生长,最终觅得一个相比大观园其他女子更完满的结局。
有人认为,邢岫烟面对众人的帮助,非但没有感恩之心,还处处贬低他人,尤其以评价妙玉“僧不僧,俗不俗”为例,认为她这是在贬低妙玉这位恩师。
图|妙玉
其实,这个说法也触及了邢岫烟这个人物内核中最具现代性和争议性的一点。
说邢岫烟没有感恩之心的说法是一种流于表面的误读。
事实上,她的行为并非忘恩负义,而是源于她的独立人格、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生存姿态。
邢岫烟并非贬低帮助她的人,而是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穿透了贾府繁华的表象,对其本质进行了冷静的洞察和评价。
图|邢岫烟
第63回,宝玉收到妙玉“槛外人”的拜帖,一筹莫展时,邢岫烟来了。
前文提到过,邢岫烟与妙玉有半师之份,但她的评价却毫不客气。
“放诞诡僻,他这脾气竟也没改...”
之后,她用“僧不僧、俗不俗”等话评价妙玉。
图|妙玉
有人认为,邢岫烟用当时的禁书《西厢记》中的这段话形容妙玉,不仅毫无感恩之心,简直是没有道德。
其实,《西厢记》虽然是当时的禁书,但大观园中的钗黛、史湘云、宝玉等都读过。
坐在贾府权力金字塔尖的贾母也曾提到过,小时候看过公子小姐的书,还评价这些作品都是才子佳人,都把那淫词艳曲弄了来。
可见,但凡是识字的贵族小姐,都曾看过这一类的书。
再说说邢岫烟这句话的意思。
所谓“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指的是一个人不符合世俗规范。
图|妙玉
一般来说,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违背常规、不成体统的状态。
《西厢记》中这段原文用于形容角色装束怪异、不符合常规的心态。
比如,剧中经常有人物因为情感冲突或者身份矛盾,出现非僧、俗、女或男的混杂状态。
用这种说法不仅是对人物外在装扮的夸张描写,也隐含了角色内心冲突和情感纠葛的复杂性。
图|邢岫烟
邢岫烟还提到了妙玉的一段话,“他常说,‘古人中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
妙玉认为好的两句诗,出自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段话看似在批评妙玉的怪癖,实则体现了邢岫烟的两大特质。
首先,她完全理解妙玉“槛外人”称号的出处和哲学内涵,说明她们俩的精神交流是深刻的,绝非泛泛之交。
图|妙玉
邢岫烟能够跳脱出对妙玉这位“半师”的盲目崇拜,客观指出妙玉言行中的矛盾——既自视超然物外,又拘泥于形式、标新立异。
邢岫烟点破了妙玉放诞诡僻的外表下,实则是无法真正融入世俗,也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挣扎与孤高。
她的说法并非贬低恩人,而是基于平等地位、知根知底的犀利点评。
邢岫烟感念妙玉教她识字读书的恩情,称其为“半师”,但她的人格是独立的,不会因感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图|妙玉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尊重,“我把你当作一个平等的、有缺陷的人看待,而非一个完美的偶像。”
邢岫烟虽然对贾府真正的当权者,如贾母、王夫人和凤姐没有直接的评价,但她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评价。
虽然她自作主张典当棉衣,但她从没有向贾母或王夫人诉苦,请求帮助。
其实,这也是邢岫烟看透了贾府对她的帮助只是一种礼节性的施恩,而非真正的关怀。
图|贾母
贾母和王夫人,甚至邢夫人,对她的收留只是面子情,并无真心。
王熙凤的管理虽然厉害,但底下却漏洞百出,欺上瞒下。
虽然她去找凤姐申诉,或许能解决她与迎春房中下人之间的问题,但必然会使她卷入更复杂的人事纠纷。
所以,她选择敬而远之。
不主动攀附,不诉苦乞怜,保持距离。
图|邢岫烟
这种远之的态度,并非不识好歹,而是对豪门权势本质的深刻认知和自我保护。
她接受平台的便利,但拒绝付出人格依附的代价。
贾府众人中,邢岫烟对薛宝钗的评价和态度是最高、最心悦诚服的
宝钗暗中体贴接济,为她赎当,她内心深受感动,认为宝钗是个雅重之人。
之后,她也与宝钗关系最为亲近。
为何贾府众人中,邢岫烟独对宝钗不同?
图|宝钗
这是因为宝钗的帮助是唯一符合邢岫烟价值观的。
宝钗是暗中帮助,保全了她的尊严的人。
最重要的是,薛宝钗看到了邢岫烟温厚可疼的品性可帮助她,并非出于礼节或施舍。
宝钗的帮助既切实解决了邢岫烟的难题,且方式也极为周到。
可见,邢岫烟并非没有感恩之心,只不过她拒绝和贬低的,是居高临下的、礼节性的,使其人格矮化的施舍。
图|邢岫烟
面对平等、智慧且充满尊重的帮助,邢岫烟也会全然接受并心怀感激。
可见,她是有感恩之心的,只不过标准比较高。
邢岫烟的形象没有满足传统的受惠者必须感恩的刻板期待,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众人,真正的感恩,与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并不矛盾。
甚至,只有建立在平等与真诚基础上的感激,才是最珍贵和持久的。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