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小迷记》五三一、到祠堂祭拜先祖是回老家一个重要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5-09-05 07:13 浏览量:2
近几年来的暑假,迷爸带书小迷同学回临川老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宗族祠堂祭拜祖先。这一仪式,早已在书小迷同学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临川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名城,尤其自宋代以来,就有“临川才子”、“才子之乡”的美誉。这样的称号,让每一个临川人多多少少都怀有一份文化上的自豪。
不过迷爸却觉得,比起“才子”之誉,更能感到真实和亲切的,是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宗族文化。
历史上,临川确实孕育了无数才子,如:王安石、晏殊、汤显祖等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如今的临川一中、二中、抚州一中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延续着“才子之乡”的美名。
早在晋朝,谢灵运、王羲之等文化名人,也曾在临川留下足迹,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然而,“临川才子”终究是对那些卓有成就的文化人的赞誉,对大多数普通临川人来说,这种荣誉更多是一种遥远的光环。相比之下,宗族文化——或者说宗族情感——才真正浸润在每个普通临川人的肌肤与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翻阅历史可知,临川早在秦朝甚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谢灵运、王羲之等人虽曾在此驻留,但彼时临川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凝聚。直至宋代,此地的文脉仿佛豁然打开,“临川才子”之名才渐渐远扬。而打开这文脉的,正是如谢、王等文人迁居此地,他们的后代在此扎根、繁衍,逐渐奠定了临川作为才子之乡的地位。
因此,与潮汕等地相似,临川也是一片“客居”之地,临川话属客家语系,绝大多数临川人,也的确是客家人。
在这片土地上,客家人极其重视宗族文化与情感。既然大多数临川人都是客家人,宗族文化在这里自然根深蒂固。
对宗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果来到临川便会发现,近些年来,几乎每个村落都修建起各自姓氏的祠堂,用以纪念先祖、凝聚血脉。
迷爸的老家,是一个以“傅”姓为主(另有少数“吴”姓)的村庄。据说在文革之前,村里一直都有傅氏祠堂,后来在特殊时期被毁。十多年前,族人合力重新修建了新的傅氏祠堂。
祠堂中供奉着迁居此地的一世祖塑像,也珍藏着一族之根本——族谱。每年正月初一,全族都会聚集在此举行庄严的写谱添丁仪式,将上一年新生的孩儿按辈分正式录入族谱。凡是宗族内有重大事项,也必在祠堂中商议决定。每逢春节,族中子弟更要前来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正因有着如此深厚的宗族情感、族谱文化和添丁仪式,这里的人们尤其重视男丁延续,也因此保留了一些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种情感与观念,对于没有家谱、生长于城市中的人来说,或许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的。但事实上,宗族文化所承载的,正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理念,这一点,其实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迷爸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拥有宗族、家谱的传统乡村,自小就有浓厚的宗族情结,也希望书小迷能够延续这份情感。
经过几年返乡祭祖的熏陶,书小迷同学至少至今没有表现出反感或抗拒,甚至也逐渐理解祭拜祖先的意义。至于将来,他的宗族情感或许很难达到父辈那样的深度——这也是时代使然。
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步淡化传统乡村中以单一姓氏为核心的宗族观念,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但迷爸始终相信:一个有宗族情感的人,他的责任心、爱家爱国之心,也一定不会偏离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