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江苏的区划变动,江苏省的10个县,为何划入了上海市?

发布时间:2025-09-04 05:30  浏览量:2

小时候听亲戚唠嗑,说起家那边的亲戚谁在“上海”买了房,有时候我忍不住插一句:“他不是江苏人吗?”对方一拍大腿:“你不了解,上海不少地方本来也算江苏!”那一瞬间你会发现,我们平常看地图以为板上钉钉的分界线,背后其实涌动过一大堆人事风云。今天咱们就从一桩不算太远的往事聊起,看一看上海和江苏之间这张“拼图”怎么搭上的——1950年代,江苏的十个县被一步步融进了上海,光听这个数字,就不得不琢磨背后都有啥故事。

江苏这个省,说起来跟兄弟几个住一屋似的,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块头。苏南呢,人都讲江南细软味儿,饭菜里爱放糖,昆曲戏喝茶园林一整套,街头巷尾小桥流水人家是真能看见。苏中那边,脚风踩得稳,江淮的味比北边南边都沾点儿,大家说话也带着自己的“曲调”。到了苏北,比如徐州、连云港、宿迁这些地方,你很容易觉得气场变了,饭桌上多几道硬菜,说话分寸大一点,不像苏南那般绕弯。小时候家里聚会,老人能一口说出各地哪儿哪儿吃辣,哪儿讲究细腻,有一次我真去宿迁吃饭,有种“北方亲戚来探亲”的既视感。

其实要说这些地方的归属,还得往前翻好多年。中国这摊子省份的格局,就像老房子修修补补,要说归根结底,还得追溯到几百年前元明清三朝慢慢定下来的思路。等到了清朝康熙那会儿,这块地方依然叫江南省,可你想全国最有钱、最有人的地段全给一个省管,谁压力不大?清政府最后索性一刀切,1667年,江南给拦腰斩断——一半叫江苏,一半成了安徽。咱们小时候听说“江南才子”,那可真不是虚头巴脑的说法。

转完这个弯,到清朝乾隆时候,各地的府、州、厅早就分好了,江苏设了八府三州一厅。里头最被看重的,非苏州和松江莫属。苏州乡亲都爱说“天堂苏杭”,松江呢,也是资源丰富,赋税上头不得马虎。我小时候去上海外婆家,听老人念叨:过去的上海其实还叫松江府呢,下属的那些县,隔三差五地都能算到今天的上海区划里。我那时候还以为是网上段子,后来查了查才发现,挺有意思——原来上海的金山、嘉定、松江等地方以前真的是江苏的子县。

不过,历史不等人,民国一闹腾起来,大江南北变得谁都有点不安分。尤其是江苏经济发达,交通方便,那些割据的军阀抢了之后又守不住,败了就往上海租界跑。夜幕下的租界,十里洋场灯火辉煌,但那时上海还打着“江苏省辖”的名头。直到1927年,上海才终于升格为“特别市”——省里头都管不到了。你家门口一条街,一头可能是江苏,一头是上海,这种事在当年见怪不怪。

新中国成立了,行政区划要统一规范。1954年动手调整,全国都咔咔划线。那会儿除了京津沪三个“老大哥”继续挺直辖市头衔,像沈阳、重庆、广州这些城市都被“降级”了。上海呢,靠着自己的底子,只管九个县。不大不小,说到底还是个“紧身衣”。要是你真做个城市建设规划,早晚得够不到边。

不过这局面也没持续太久。1958年,眼看上海越长越快,无论产业还是人口都往外冒,“三区一线”这种局面不撑事了。国家拍板,江苏甩手送出了苏州专区的六个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说是划归上海,实际上是让上海这座城市呼吸得顺畅,不再被外边的行政区卡着脖子。那一年,江苏一口气让出十个县,上海一夜之间长成了当代的轮廓。我的外公就赶上那个年代,家里户口薄突然变成“上海人”,他还逗我:“饭还是那碗饭,地却变了。”不信你去问周边的乡亲,有的还习惯自称“江苏人”。

这事儿,放在地图上是条分界线,放在老百姓心头可是一场命运的转折。有人家祖祖辈辈种地,突然后来变成工厂职工;有的原是农村户口,隔些年就能赶上城市福利。买房时,“沪籍”和“苏籍”的差别,细到学区、医疗都能让人操碎了心。每隔五年八年,这些区划变化,会影响数十万人的身份认同,让你分不清血缘归属,讲故事时就有了“我们原本不是上海人,后来时代变了”的说法。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一说起家庭变化,总带点调侃:“划来划去,还不是为了大家过得更好。”

要说这十县到底为上海带来了什么,还是得结合城市发展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工业突飞猛进,化工、机械、船舶一个接一个地建,厂区位置选定,少了这几县根本没法布局。崇明岛那块,成了后来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南汇、川沙后来还直接嫁接到了浦东开发,30年后变成了“陆家嘴”这种国际金融地标。青浦和金山,一度是果蔬之乡,随着铁路公路打通,几乎每个周末好多人开车出去采草莓。谁又能想到,这些“扩容”背后,不只是行政命令,而是城市向外生长的真实脉搏。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买账。有邻里之间,江苏变成上海以后,街坊吵起来:“以前的规矩都变了,谁说了算?”每年春节吃饭,江苏那边的人嫌上海菜太甜,上海人说江苏人话多,这种小摩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是一种身份的碰撞。甚至有些老居民习惯在身份证上多加一句“祖籍江苏”。有一回我跟一个南汇的老师聊,问他们怎么看这事。她乐呵呵地说:“管它上海江苏,能把孩子送上好学校就行。”这种心态,倒是真实不过了。

区划变动,牵扯的是千百万家庭的根,谁都晓得政治经济是一方面,可没人能把迁徙、认同、习惯这些都按规矩分掉。回想起来,江苏和上海的故事很像一家人搬了新家,把老式家具也带来了;住久了,也许还是会怀念老街的石板路,也许有天彻底融进上海的烟火气。不管怎样,“划县入市”背后,既有历史推手,也有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变化。

其实,故事还没讲完。中国这样的区划调整,哪能一句话道尽?或许哪天你又听见街头巷尾有人唠嗑,说起家门口哪家的地头变了名头。就像我们追着地图旁的红线,看着城市越长越大,猜想下一个变化会不会又有新的故事。人挪活,地也会变——今天讲的是江苏和上海,明天谁知道还会不会有新的省份联姻。还是那句话,历史的棋盘还在下,我们也只能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