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双璧耀星河:游国恩与萧涤非的学术人生长卷

发布时间:2025-07-07 14:49  浏览量:1

引言

在赣东大地的钟灵毓秀处,临川以千年文脉滋养出无数文化巨匠,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之乡。

二十世纪初,两位出生地相隔不足一公里的临川少年——游国恩与萧涤非,从湖南乡的阡陌间启程,沿着相同的文化根系生长,却在不同的学术领域绽放光芒。他们先后负笈京华,在楚辞与杜诗的天地里深耕;于山东大学的讲台上并肩耕耘,携手编纂影响深远的文学史教材。从1919到1978,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他们以笔墨为犁,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开垦出璀璨星河,共同书写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临川传奇。

一、临川沃土,文星初诞

1899年,游国恩出生于临川区湖南乡洪塘游家村。彼时的临川,王安石、汤显祖的文脉仍在街巷间流淌,乡间私塾书声琅琅。幼年的游国恩常坐在青石板上诵读《论语》,看暮色浸染远处的笔架山。1906年,距游家村不足千米的瑶湖村,萧涤非呱呱坠地。两家祠堂里高悬的"耕读传家"匾额,为这对未来的学术双星埋下最初的文化基因。

二、京华求学:奠定学术根基(1919-1933)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20岁的游国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黄侃、钱玄同的课堂上,他系统学习乾嘉考据之学,课余常泡在图书馆钻研《楚辞》。1922年,其论文《楚辞概论》初稿完成,以扎实的训诂功底崭露头角。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启长达七年的楚辞深耕之旅。

1929年,23岁的萧涤非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寅恪、朱自清等名师。在清华园的紫藤架下,他常与同窗讨论杜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对"三吏三别"的批注。1933年,其硕士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以独特视角完成,展现出对诗歌史的敏锐洞察力,为日后杜诗研究奠定基础。

三、楚辞巨擘:游国恩的学术丰碑(1933-1978)

1933年起,游国恩先后任教于华中大学、武汉大学,1946年受聘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济南的泉城岁月里,他完成了楚辞研究的巅峰之作:1955年出版《楚辞论文集》,以《楚辞的起源和发展》等十篇论文构建全新研究体系;1962年《离骚纂义》问世,汇辑历代注家见解并加以考辨,被誉为"楚辞研究的百科全书"。其"文化土壤论"指出,楚辞源于楚地巫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这一观点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基石。

游国恩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曾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是享誉中外的《楚辞》研究专家。著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天问纂义》等。

四、杜诗宗师:萧涤非的诗史探索(1933-1991)

1935年,萧涤非从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辗转西南联大。1947年,他来到山东大学,开启长达44年的执教生涯。1956年,《杜甫研究》上册出版,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将杜诗与安史之乱的历史紧密结合;1959年下册完成,系统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980年,他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启动,历时十年完成,成为杜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杜诗即史"的论断,深刻影响了后世对杜甫的认知。

萧涤非曾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国文学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古籍所副所长、《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山东省人大代表,第四届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等。

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

五、泉城携手:山东大学的学术佳话(1946-1978)

1946年,游国恩与萧涤非在山东大学相遇,开启长达32年的共事岁月。两人的办公室相邻,常于课间在老槐树下探讨学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他们共同构建山大中文系的学术体系:游国恩主讲《楚辞研究》,萧涤非开设《杜甫专题》,课堂座无虚席。1956年,两人联名发表《关于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几个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学本位结合"的编撰理念,为后来的教材编写奠定理论基础。

六、诗赠知音:文人雅谊的传世篇章

1960年代初,游国恩作《赠萧涤非》诗云:"杜陵诗史千秋业,屈子骚魂万古风。同是临川桑梓客,泉城灯火话从容。"萧涤非随即以"楚辞深研开生面,杜律精探见本真。更喜故人同执教,春风化雨育桃李"相和。这些诗篇不仅是友情的见证,更折射出两位学者对彼此学术成就的敬重,在学界传为佳话。

七、煌煌巨著:文学史教材的编纂传奇(1961-1964)

196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高校文科教材,游国恩任《中国文学史》主编,萧涤非负责隋唐五代部分。两年间,他们带领全国20余所高校学者,在北京香山闭关编撰。游国恩确立"分期断代与重点作家结合"的体例,萧涤非在撰写杜甫章节时,融入自己数十年研究心得。1964年,四卷本教材正式出版,至2023年已重印67次,成为几代学人的入门经典。

八、桃李春风:学术薪火的永续传承

在山大的讲台上,游国恩培养出汤漳平、崔富章等楚辞研究名家,萧涤非门下走出陈贻焮、郑庆笃等杜诗学者。1978年,游国恩离世前仍在修订《楚辞注疏》;1991年,萧涤非在病榻上完成《杜甫全集校注》终审稿。他们开创的"文献考据与理论阐发并重"的治学方法,至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

结语

从临川乡间的晨读声,到学术殿堂的论辩场,游国恩与萧涤非用一生诠释了学者的坚守与担当。他们以楚辞与杜诗为舟,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以教材编撰为桥,搭建起通向经典的学术之路。当我们翻开泛黄的《中国文学史》,依然能感受到两位临川学者的温度——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学术的虔诚,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临川双璧的星辉,必将继续照亮后世学人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