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作家,清华“四才子”之一,“战国策”领军人物,结局悲惨
发布时间:2025-09-03 08:54 浏览量:5
“文革”结束,我作为恢复高考后最早进入校园的幸运儿之一,分配到中文系学习。现代文学史是主课。当老师讲到“抗战开始后的文艺运动”一章时,我第一次听到陈铨这个名字。他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我们用的教材、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这样描述的:“一九四0年前后,在蒋介石政府加紧推行法西斯统治的背景下,国统区出现了一个歌颂国民党特务统治、宣传法西斯思想的文艺思想的文艺派别,即由陈铨、林同济等人组成的“战国策”派。”如此定性,注定了陈铨此后悲惨的结局。
我在平台上很少见到关于陈铨的文章,相比读者对其了解不多。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命运多舛的民国作家。
陈铨,字涛西,1905年9月3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五)出生于四川富顺。其父亲当过官员,精通中医。陈铨曾在成都与北京上学。1924年中学毕业后,他入北京清华学堂,与李长之、钱钟书、张荫麟合称清华“四才子”。
1928年考试结业后,他由中国政府选派往美国留学。1928年至1930年,他在美国的奥柏林学院学习德语文学与英语文学。1930年他通过学士与硕士考试。从当年冬季起,他赴德留学,在基尔与柏林学习德语文学、英语文学与哲学。1934年2月起,他先后在武昌武汉大学、北京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英文、德文及比较文学。
抗战期间,一出话剧《野玫瑰》为陈铨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这部话剧描写的是抗战初期,女间谍夏艳华受政府派遣,打入沦陷区卧底,与北平汉奸头目王立民结婚。3年后,汉奸王立民前妻的侄儿刘雪樵露面,住在王家与王的女儿曼丽谈上恋爱,而刘正是夏艳华当年在上海的情人,刘雪樵也是重庆方面派来的特工,在这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特异的三角恋爱关系出现了。夏艳华利用自己的色相,引诱王立民将伪警察厅长击毙,自己服毒自杀。
最后,夏艳华指挥众间谍安全撤离。《野玫瑰》在昆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后,又移师重庆演出,轰动陪都。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朱家骅在重庆宴请陈铨与西南联大的蒋梦麟、梅贻琦两位校长,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也观看了演出。
抗战期间创办《战国策》杂志的陈铨,作为“战国策派”重要成员,虽以作家身份而闻达,但他更强调政治理念。他说,政治的敌人不是个人,也不是阶级,而是指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构成威胁的“公敌”,即别一个民族或国家。政治的敌友划分是民族或国家生存意义上的划分,政治的本质也就是民族或国家生存性本质。为了民族的生存,他真诚地希冀处在新“战国时代”的中华民族秉有“浮士德的精神”。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为“战国策”派贴上了一个可怕的标签——“法西斯主义”。这也是陈铨日后的悲剧性命运埋下了伏笔。
1942年8月,陈铨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负责审查电影剧本及编导话剧。1943年1月,他在重庆歌剧学校、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任教授。这期间,他还于1943年5月至1944年12月担任重庆青年书店总编辑,1946年8月至1948年4月担任上海新闻报资料室主任。1946年8月起,他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东吴大学、上海江苏省立师范学院、后勤部上海特勤学校、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授德文、英文、英国文学、德国文学。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他在震旦大学兼任教授。
1952年9月, 陈铨被调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任德文专业教授。1957年6月14日,他被定为右派分子,离开教学工作岗位,下放到外文系资料室,默默地做起了资料管理员。1961年9月25日,他摘掉右派帽子。在南京大学,他是最后被划为右派,最早被摘帽的。
“文革”期间,陈铨每天天还没亮就要拖着有严重哮喘病的身体,去打扫楼道的所有厕所,冬天里还要扫除楼前的积雪,然后再到学校准时“上班”,所谓的“上班”,就是无休止的政治学习与思想检查。
1969年1月31日,陈铨在“文革”中离世,享年64岁。
陈铨还著有《天问》《黄鹤楼》《狂飙》《金指环》《无情女》《兰蝴蝶》《从叔本华到尼采》。
- 上一篇:推倒自我的高墙
- 下一篇:《厦门抗日战争简史》出版 为公众了解本土历史提供权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