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流才子谭延闿,拒娶宋美龄,成全蒋介石,曾经为毛主席题字
发布时间:2025-07-13 23:06 浏览量:1
本文依据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撰写而成,若有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1880 年,谭延闿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籍湖南茶陵。他的家庭背景颇为特殊,父亲谭钟麟是清朝晚期的进士,在官场一路高升,曾任陕西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但谭延闿的母亲李夫人只是家中的婢女,后来被纳为妾室才生下了他。
在那个时代,妾室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李夫人即便生下儿子,也没有与丈夫同桌吃饭的权利,吃饭时只能站在一旁伺候。
年幼的谭延闿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母亲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让他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极深的反感。
谭延闿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跟随父亲辗转各地,师从众多知名学者文人,饱读诗书,学识日益渊博。十几岁时,他的父亲在京任吏部侍郎,常把他的习作拿给官员们传阅。
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看后,不禁称赞他为 “奇才”,这也让谭延闿小小年纪便在京城文人圈中崭露头角。
1892 年,12 岁的谭延闿回到湖南参加童子试,成功入府学为附生。小时候因庶出身份被唤作 “小老三” 的他,成为附生后有了 “三大人” 的称呼。此后他在科举之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参加本省乡试,高中第九十九名举人,在开封举行甲辰科会试,谭延闿更是一举考中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朝 200 余年无会元的空白。
消息传开,整个谭家名动三湘。同年他参加殿试,获二甲第三十五名,赐 “进士出身”,并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
但就在谭延闿仕途刚刚起步之时,他的父亲病逝,谭延闿不得不请假回乡丁忧。回乡后的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投身于新式教育事业。1904 年,他受邀参观明德学堂时,便被胡元倓邀请主办这所新创学校,以推广教育事业,谭延闿欣然应允。
为了全身心投入地方教育工作,他以丁忧守孝的名义辞去了清政府的翰林院职务。明德学堂首任总理龙湛霖去世后,谭延闿接任该职务,为湖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教育,谭延闿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1906 年,湖南铁路公司成立时,他被聘为谘议官。后来湖南谘议局正式成立,年仅 31 岁的谭延闿凭借其才华和威望,被选为议长。
盛宣怀担任邮传部尚书后,计划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作为四国银行的借款抵押,这种卖国行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义愤。谭延闿作为谘议局议长,积极组织各界开会讨论,决定联名请巡抚致电清政府重新审议借款议案,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他为了保路矿利权所做出的努力,赢得了民众的尊重。
1911 年 ,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到湖南,湖南革命党人振奋不已,加速了起义的准备。焦达峰、谭人凤和陈作新发动起义,湖南省宣布光复。当天,新的领导班子选举产生,焦达峰被推选为湖南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谭延闿为民政部长,原湖南省谘议局改名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几乎全为立宪派绅士,谭延闿当选为议长,此时湖南政权实际上由立宪派主导。
谭人凤抵达长沙后,看到湖南谘议局绅士把持政权,便迫使谭延闿辞去所有兼职,这一举措虽加强了革命党人在湖南的势力,却也加剧了立宪派绅士与革命党的冲突。不久后,焦达峰和陈作新在叛乱中遇害,长沙城内陷入混乱,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紧急磋商后,推选谭延闿担任湖南省军政府都督一职。谭延闿受到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感染,于 1912 年加入国民党。
1913 年,袁世凯策划 “宋教仁血案”,孙中山主张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黄兴致电湖南的谭延闿和广东的胡汉民征求意见,起初谭延闿和胡汉民借故主张以法律方式解决。但在湖南省革命党人一片讨袁之声中,谭延闿被迫重新考虑湖南的立场,并召开临时特别大会,却议而未决。
但随着安徽宣布独立后,广东、上海两省宣布讨袁,在激进国民党人的压力下,谭延闿终于宣布湖南独立,通电各省,与袁世凯断绝关系,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
只是随着赣、宁军事的失败,黄兴出走,原本就不坚定的谭延闿找到了取消独立的借口,并 “电达中央,静候处分”。湖南取消独立后,袁世凯命谭延闿入京待罪,又任命心腹汤芗铭为湖南都督。在黎元洪和熊希龄的说情下,谭延闿得到袁世凯特赦,他离开京都,前往青岛、上海做寓公。
1915 年,袁世凯妄图称帝,自封为 “洪宪皇帝”,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
同年 12 月,孙中山命程潜前往上海邀请谭延闿加入反袁阵营,但谭延闿拒绝了这一请求。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去世后,由于接任总统的黎元洪是谭延闿的旧识,于是黎元洪特任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谭延闿再次回到长沙,重掌湘政。
在此期间,他积极兴建湖南师资队伍,振兴实业,为湖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黎元洪下台,冯国璋接任总统,段祺瑞重新掌握内阁权力,他调派其内弟傅良佐为湖南督军。
谭延闿迅速电询西南各帅的意见,并在长沙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定武力抵抗。只是西南军阀虽答应派兵支援,但实际行动并不积极,相反段祺瑞的军队源源不断地调往湖南,谭延闿见形势不妙,只得卸任湘督之职。
与此同时,广州军政府内部,孙中山与桂系陆荣廷的矛盾日益激化,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后,加深了桂系与湘系部队的矛盾。陆荣廷想要借助谭延闿在湖南的影响力缓和与湘军的关系,决定护送谭延闿回到湖南。
谭延闿与陆荣廷在武鸣会晤,在谭延闿的努力下,桂系与北军吴佩孚开始互通消息,加速了北洋军阀内部的分化。北京政府派代表前往湖南,试图拉拢湘军程潜,桂军截获了密信,谭延闿公开了这封密信,湘军将领以 “程潜通敌有据” 的理由与程潜断绝了关系,程潜被迫离开湖南后,谭延闿成为湘南湘军的唯一统帅,他同时担任督军和省长职务,并以总司令的头衔指挥湘军。
在谭延闿和赵恒惕的领导下,湘军占领了湖南全境。战后谭延闿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在军事上采取 “多建诸将而少势力” 的办法,削弱赵恒惕的权力;政治上,借 “湘省自治” 来拒南抗北。这引起了赵恒惕的不满,于是赵恒惕发动兵变,谭延闿迫于形势,只能再次宣布离职,前往上海养病,他的第三次督湘生涯就此结束。
经历了三次督湘的起起落落,谭延闿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他意识到只有投奔孙中山,追随民主革命的潮流,才是真正的出路。
1923 年 1 月,孙中山受邀准备回粤,苦于没有经费,谭延闿筹集 5 万元银元,促成其行。孙中山回到广州建立海军大元帅府后,正在家中的谭延闿突然收到孙中山的加急电报,要他速赴广州。谭延闿到广州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内政部长。此后,他积极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奔走。
谭延闿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而他的情感生活也备受关注。他与结发妻子方夫人感情深厚,两人共育有子女 6 人。由于谭延闿投身政坛,无暇照顾家庭,抚育子女的重任便落在了方夫人身上。
1916 年,谭延闿的母亲病重,此时他刚刚获得第二次督湘的机会,方夫人为了不影响丈夫的事业,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远在长沙的谭延闿,而是自己衣不解带地昼夜守在婆婆的病床前,极尽孝心。但婆婆最终还是因病重不治而亡,方夫人这才把消息告诉丈夫。
紧接着方夫人自己也身染重病,而此时谭延闿正做着第三次督湘的准备,在湘南集结力量,准备驱逐湖南督军张继尧。方夫人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同样要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消息告诉丈夫。
不久,方夫人在上海病逝,家人直到这年冬天才把这个消息告诉谭延闿。方夫人临终之前,曾托人转告谭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个夫人,好好地养育他们的子女。谭延闿在零陵军中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终生不再续娶。
为了表示对方夫人的深切怀念,一向注重美食的谭延闿竟在军中吃了百日的蔬菜。此后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谭延闿都会作一首诗来纪念她。
谭延闿妻子去世时,他年仅 40 岁,正值壮年。当时宋美龄已从美国留学归国,年轻貌美,气质不凡,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宋家也对谭延闿十分满意。
但谭延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怕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得罪宋家;另一方面,他又想到自己曾发誓不再续弦,若娶了宋美龄,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夫人?何况宋美龄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年轻英气,若嫁给自己这样一个生性古板、文气十足的中年人做继室,岂不是委屈了她?
谭延闿思来想去,心生一计,他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家,一进门就给宋老太太叩了三个响头,拜她作干娘,接着又认宋美龄为干妹妹,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局面。
宋美龄深受感动,对谭延闿更加敬佩,孙中山见此情形,也不好再说什么。
虽然谭延闿与宋美龄未能成为夫妻,但他这位干哥哥对宋美龄却关怀备至。
宋美龄生性好动,特别爱好骑马,经常向善于马术的谭延闿请教,谭延闿也悉心地指导她。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宋美龄曾在叶挺处见到一匹好马,闹着要骑,叶挺告诉她马刚购来,性子烈,还近不得人,可宋美龄不服气,硬要试试,结果马一见到她便狂暴踢人,无法靠近。
宋美龄当时只得作罢,但丢下一句话:“我唤我阿哥来,非骑上这马不可。” 这 “阿哥” 指的便是谭延闿。果然第二天谭延闿就陪着干妹妹来了,他走到马前,那马居然不踢他,老老实实,任他在耳边轻言细语,谭延闿抚之拍之,慢慢说了一阵,然后说:“行了。” 就招呼宋美龄过去,扶她上马,让她只管跑,宋美龄策马驰骋,马居然十分听话,再没有一点脾气,把叶挺看傻了眼。
后来蒋介石对宋美龄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宋家诸人除了大姐宋霭龄赞成外,其他人都极力反对。宋美龄无奈之下,求助于谭延闿这位 “畏三哥”,请他去做家里人的工作。
谭延闿在干妹妹的一再哀求下,首先去做宋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宋老太太对蒋介石原本没有什么好感,但她对谭延闿这个国民政府主席的干儿子却十分满意。谭延闿见到宋老太太,大肆夸赞蒋介石年轻有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以前的不良习惯也改了许多,现在一心一意地只爱小妹一人,希望干娘能够成全他们。
宋老太太开始并不松口,但经过谭延闿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后,终于做了一些让步。不过她提出了两个成婚条件:一是蒋介石必须断绝与其他女人的婚姻关系,只能与她女儿一人结婚,保证爱她女儿一人;二是要受洗入教,因为宋家是一个基督教徒之家。谭延闿向蒋介石转达了宋老太太的两个条件,蒋介石满心欢喜,当即表示答应。
值得一提的是,谭延闿还与青年毛泽东有过一段交集。青年毛泽东开办 “文化书社” 时,谭延闿对他的进步之举十分赞赏,还亲笔题写了书店名,并专程送匾。这一举动在当时体现了谭延闿对进步青年的支持,也能看出他不拘一格、爱惜人才的一面。
1930 年 ,谭延闿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于南京。蒋介石曾颂他 “文武兼资”“党国英奇”,于右任评他 “民国第一完人”。他的去世让各界深感惋惜,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 “国葬”,蒋介石为他执绋,送葬于南京中山陵侧之灵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