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民国大先生王国维,探索他所追求的“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5-09-02 08:06  浏览量:6

前几天,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展厅里有对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奠基人物、中国近现代大师王国维的相关介绍。

恰好这几天,一直在拜读郭畅先生编著的《民国大先生》,书中有王国维的相关章节,激起我对这位民国大先生的兴趣。

于是就开始查找相关资料,试图走近这位民国大师,了解一下王国维大师。

对于王国维,在我有限的知识积累中,只是知道他是民国大师,盛年之际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投湖自尽。至于他的人生经历、社会贡献以及为何自杀,一无所知。

查阅相关资料后,王国维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逐渐饱满起来。眼前浮现出一个八字胡、瓜皮帽、小辫子的小老头,虽满腹经纶,学贯东西,但寡言少语,低调沉静,只有对于他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才会侃侃而谈。

鲁迅评价王国维:“老实到像火腿一般”。

胡适评价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词,还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贴在王国维身上的标签是:

他是前清遗老

他是满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他是低调的大学问家

他是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他沉湖自杀,酿造千古之谜

他的“三种境界”,至今仍被后人作为人生之箴言,激励和劝勉自己!

王国维生于1877年,浙江海宁人。他的父亲王乃誉对书画、篆刻、诗歌、古文都有所涉猎。正是在父亲的熏陶下,王国维从小对国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国维7岁开始博览群书,16岁参加海宁州的岁试,一举考中秀才;1901年,时年24岁王国维赴日本留学,一年后因病休学回国养病;1911年再赴日本侨居,1916年回国;1922年出任清华研究院教授,致力于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研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1927年6月2日,时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遗书中仅留“受辱”二字,具体原因至今未有定论。

这几句话,勾勒出王国维短短的五十年人生履历。

王国维留给后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

王国维是典型的清朝遗老,对清朝有深厚的感情,一直留着辫子穿着长袍,为满清守节。

被称为满清遗老,源于他曾在1923年,经清末重臣升允推荐,进入溥仪的小朝廷担任“南书房行走”,负责教授溥仪国文。

王国维与溥仪的师生关系实际持续时间仅仅约一年半(1923年清明至1924年11月),属于清室逊位后的“小朝廷”时期,其教学更侧重文化传承而非传统帝师的政治职能。

这一时期,溥仪虽已退位,但仍保留宫廷仪轨。溥仪对王国维以帝师之礼,见他眼睛不好,亲手为他治疗,更恩准王国维“在紫禁城骑马”。王国维对此受宠若惊,对已经灭亡的清王朝更是感激滴零。

1923年的王国维已46岁,离他考中秀才已过去30年,大清也早已宣告灭亡11年,仅仅保留了一个所谓的小朝廷而已。

饱受封建传统忠君思想束缚的王国维,在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愤懑之情溢于言表。王国维视此为奇耻大辱,曾与罗振玉等遗老商议投河殉清,但因家人阻拦未果。即使1925年王国维受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但仍定期赴天津觐见溥仪,并获其许可才任职,这充分体现了其对清室的耿耿忠心。‌虽然他曾接触西方诸多学问,骨子却是典型的中国文人,他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傲然风骨。

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来简单评判当时王国维的思维。他自杀之前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多与对清王朝的忠诚密切相关。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被誉为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

即使现在,我看到在甲骨上的文字,一个字也不认识,更别说去认真对照研读。而百年之前的王国维老先生,他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纠正了《史记》中的多处错误,并确立了殷商先公先王的世系,将甲骨学从文字学推进到史学领域。

他首次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对比验证古史。这一方法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他撰写的《古史新证》等著作,系统梳理甲骨文与历史记载的关联,为殷墟考古提供了重要依据,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正是因为有如王国维一样的国学大师,才能让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时至今日仍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引用的三句古诗,至今后人依然作为人生箴言,激励和劝勉自己。

第一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至于这三重境界的其中意境,我想还需要每个人去品味、去感受,不可人与亦云!

掩卷长叹,如此大学问的国学大师,在盛年之际投湖自杀,实为国家之大损失!

有机会拜读一下《王国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