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不会走路,9岁不会说话,大器晚成的他,是如何成为一代大师
发布时间:2025-09-02 07:12 浏览量:5
假如您家孩子六岁还不会走路,九岁还不会说话,您会不会急得跳脚?
放在今天,估计全家早就抱着孩子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各种检测检查统统来一遍。而在500多年前的明朝,苏州文家就出了这么个“问题儿童”。
俗话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往往来的比较晚,比如文徵明先生,足足迟到了十几年!
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个被邻里私下称为“笨蛋”的孩子,后来竟成为名扬天下的大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1498年,南京应天府乡试放榜处,24岁的唐伯虎高中解元,风光无限。而比他年长几个月的文徵明,却名落孙山。
这已经不是文徵明第一次落榜了。事实上,从26岁到53岁,文徵明九次参加乡试,全部落榜!这份执着与坚韧,简直堪比“高考钉子户”。
但您可能想不到,文徵明小时候的“人生剧本”更加惨不忍睹。
据《明史》记载,文徵明“幼不慧”——古人用词委婉,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小时候智商不太行。
具体有多“不慧”呢?
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6岁还不会走路,9岁还不会说话,11岁才勉强学会说话,读书写字反应迟钝,把老师气得都没脾气了。
放在今天,这孩子估计要被送进各种特殊教育班了。当时的邻里街坊,私下没少议论文家这个“傻孩子”。
是笨鸟先飞,还是大器晚成?
但文徵明有个了不起的父亲——文林。这位成化年间的进士,温州知府,却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真笨。
面对周围人的议论,文林淡定回应:“吾儿晚成,无害也”——我儿子只是大器晚成,没什么大不了。
这句话可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真知灼见。文林很清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早慧,有的晚成,不能一概而论。
果然,文徵明一旦开窍,便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毅力。
他不会走捷径,不懂取巧,就是凭着那股“笨劲”死磕到底。练字时,他规定自己每天临写《千字文》十遍,一笔一画,从不敷衍。据说他晚年书法越发精进,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结果。
那么,文徵明是如何实现人生逆袭的呢?
首先,他遇到了贵人天团!父亲文林,坚定不移地支持他、相信他;老师文学学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学沈周;在朋友中有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等一众才子。
这是什么神仙配置?!简直就是明朝版的“名师天团一对一辅导”!
其次,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 科举考试这条路走不通,文徵明就在书画领域发力。他的绘画师从沈周,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各体皆工,尤其小楷称绝一绝,人称“明朝第一”。
最终,他凭借超长待机的艺术生命实现碾压。
文徵明活到了90岁,在平均年龄只有三四十岁的明代,这简直是奇迹!比他聪明的唐伯虎54岁就去世了,比他更有才气的祝枝山67岁离世。
文徵明用时间证明: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
嘉靖年间,文徵明被推荐到翰林院担任待诏,参与《武宗实录》编修,人称“文待诏”。虽然官不大,但他的书画却名扬天下,“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徵明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不要用一时的表现给孩子贴标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现在的“笨”可能只是尚未开窍。
第二,坚持比聪明更重要。文徵明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刻意练习”和“持之以恒”,这恰恰符合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功法则。
第三,人生是场马拉松。少年得志如唐伯虎,后半生却坎坷潦倒;大器晚成如文徵明,最终成就反而更高。不必急于一时,找到自己的节奏更重要。
所以,如果您家孩子现在学习不好,表现不佳,请不要过于焦虑。想想文徵明——那个6岁不会走路、9岁不会说话的孩子,最终不也成为了光照千古的大师吗?
给孩子一点时间,给成长一点耐心。也许您家的“笨小孩”,正走在一条大器晚成的道路上呢!
好货勿藏,大家分享。文中信息如有不符,请在下方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