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侏儒螺蛳地藏玄机 张家迁坟盼兴旺 光绪举子赴考殒命破迷信
发布时间:2025-09-01 18:12 浏览量:5
原创作者:杜相环知鱼斋
谢绝任何媒体或个人转载,感谢各位粉丝的点赞、支持和打赏。
列位看官,今天咱要讲段清朝年间的奇事,就发生在湖北蔡甸侏儒山胜洪村老东垸。
侏儒有户张姓人家,祖上选了块叫“螺蛳地”的风水宝地下葬,谁料这宝地竟牵出一段科举迷案,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
话说道光年间,张家在合丰高家山脚下寻着块好地。那山包不大,圆圆鼓鼓,远看像只缩着壳的螺蛳,本地人都叫它“螺蛳地”。
张家请了位老堪舆先生来相地,先生绕着山包转了三圈,又扒开土看了看,捻着山羊胡开口:“此地名副其实,藏风聚气,葬此定能人丁兴旺。但——”他话头一顿,眼神沉了沉,“这地的后人,千万莫去考乡试求举人,记牢了,别当老夫说胡话!”
张家子弟听了,心里直犯合计:人丁兴旺是好事,可不让考举人?那时候科举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哪能说不考就不考。再说这风水先生的话,半真半假的,哪能全信?嘴上应着“谢先生指点”,转头就选了黄道吉日,把祖坟迁进了螺蛳地。
没成想,这螺蛳地还真有点“门道”。从道光到同治,短短五十来年,张家从十多户人家,竟繁衍到六十多户,村里大半都是张姓本家,走在街上打招呼,十句有八句是“张大哥”“张老弟”。族里的娃娃们也争气,私塾里的读书声从没断过,人人都盼着出个举人老爷,光宗耀祖。
转眼到了光绪八年,张家出了个叫张瑟舫的后生。这小伙子打小就聪敏,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写文章更是下笔如有神。那年秋闱,他背着书箱进了武昌贡院,三场考下来,文思泉涌,写的文章气势磅礴。
放榜那天,红榜上“张瑟舫”三个字赫然在目——中举了!
消息传回胜洪村,张家上下炸了锅,鞭炮从村头响到村尾,街坊邻居都来道贺,说张家终于熬出了头。张瑟舫更是激动得一宿没睡,琢磨着开春就去京城考会试,说不定还能中个进士,给祖宗挣个诰命。
没过几日,他专程去拜访主考官陈存懋大人。陈大人见了他,连连夸赞:“君之文章气势豪练,是块成大器的料!明春务必来京赴会试,莫负朝廷惜才之心!”张瑟舫拱手谢过,满心欢喜地往家赶,一路上都在盘算进京的行装。
可谁能想到,张瑟舫刚跨进家门,突然浑身发冷,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家人慌忙请大夫,可诊过脉后,大夫摇头叹气:“脉象紊乱,气血攻心,怕是回天乏术了。”果不其然,三天后,这位刚中举的才子就撒手人寰,年仅二十八岁。
京城的陈存懋大人听闻噩耗,也是扼腕不已,特地写了副挽联送来:“文章声价,自足千秋,卜他生福慧双修,场屋早酬寒士志;师友因缘,难亲半面,此日科名一瞬,泉台聊慰读书心。”
张家子弟捧着挽联,哭成一团,忽然有人想起当年堪舆先生的话,一拍大腿:“坏了!螺蛳不能煮啊!‘煮’就是‘举’,一‘煮’(举)就‘死’,先生的话应验了!”
打那以后,张家的秀才们再不敢提乡试的事。有回邻村人问府禀生张昆三:“你学问这么好,咋不考举人?”
张昆三叹口气,苦笑道:“留得残生在,春秋还能给祖宗荐些鸡豚,若真去考了,怕是连祭品都送不成了。”说着又是一声长叹。
就这么着,一代又一代的张家秀才,都对着秋闱望而却步。那螺蛳地的祖坟,像个无形的枷锁,把族人的科举梦牢牢锁住。
后来岁月流转,合丰高家山变了模样。当年的小山包被改造成了良田,稀疏的林木长成了浓荫,螺蛳地渐渐改变了模样。张家的子孙们,也慢慢淡忘了老辈人的忌讳。
如今再看张家,后生们读书的读书,干事的干事。有考进名牌大学的,有当老师教学生的,有搞科研做学问的,凭着真本事在各自领域闯天地。逢年过节,族人们欢聚在一块,他们相信,如果真有本领,在哪儿都能活出个样子来!”
列位看官,这螺蛳地的故事,说到底是段带着惋惜的民间旧事。真正能撑得起日子的,从来不是坟地的好坏,而是骨子里的一股子韧劲。就像如今的张家人,凭着自己的能耐活出精彩,这才是最实在的“风水”!
喜欢我的故事请点赞关注,我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奉献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