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楚调汉腔藏着几代人念想 楚剧汉剧唱活千年事 酿出百年情

发布时间:2025-08-04 02:10  浏览量:1

原创作者:杜相环知鱼斋

谢绝任何媒体或个人转载,感谢各位粉丝的点赞、支持和打赏。

列位看官,今天咱们不说金戈铁马,不聊江湖传奇,单说武汉蔡甸这地界儿,一段“楚韵汉风”的戏梦长歌!

要说这蔡甸,那可不是寻常地方。清光绪年间,小河洲设了关卡,一时间商船云集,买卖兴隆,经济地位是噌噌往上涨!

人一多,就少不了寻个乐子,这时候啊,好戏可就开场了——楚剧的婉转、汉剧的铿锵,就像两颗亮星,把这片土地的文化天空照得那叫一个透亮!

您猜怎么着?各路戏班闻风而来,正街五显庙、河街张王庙前,早搭好了“万年台”,也叫“雨台”,任凭风吹雨打,戏照唱、台照搭!

每逢开戏,那场面,嘿!台下是黑压压一片人头,有搬板凳占座的,有抱着孩子踮脚看的,孩子们钻来钻去像泥鳅,就盼着台上“哐当”一声锣响。等演员们粉墨登场,唱的是字正腔圆,做的是行云流水,那悲欢离合演得,能让台下老太太抹眼泪,小伙子拍大腿,喝彩声能掀了屋顶去!

各位,听说到了民国十三年,出了位奇人!这位船老板“彭偏头”,别的不爱,就迷汉剧!这人有股子痴劲儿,愣是用废旧船板,在蔡甸河滩搭了个露天舞台,专接过往戏班。

您别瞧这台子简陋,那可是戏迷的心头好!不光这儿,梁晋泰榨坊后、孙太和熟食店旁,就连叶氏宗祠、灵官殿湖边,到处都能搭起草台。星夜里,老百姓围着台子坐,听着戏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天的劳累劲儿全抛到九霄云外去喽!

要说汉剧在蔡甸最亮的一颗星,那得数陈伯华陈大师!这姑娘打8岁就进了汉剧新化科班,师承名旦刘本玉,后来又跟着董瑶阶、李彩云这些名家学本事。15岁挂“小牡丹花”的艺名,在武汉三镇一唱,那叫一个红!嗓子跟百灵鸟似的,身段跟弱柳扶风,真把汉剧的美演绝了!

那是1952年,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陈伯华陈大师一出《宇宙锋》,惊艳京华,拿了大奖!她把京剧梅派的细腻和汉剧的泼辣融到一块儿,创出独一份的风格。厉害在哪?周总理都爱听她的戏!

1958年总理接见,1959年后台唠家常,1960年还请她吃家宴,就为聊汉剧的将来!

刘少奇、李先念这些国家领导人也接见过她,这可不是一般的荣耀,那是汉剧的面子,更是咱蔡甸的骄傲!

如今啊,时代变了,可蔡甸人对楚剧、汉剧的情没变。话说这汉剧在蔡甸扎根百年,可不光有陈伯华大师这颗“明珠”,后辈传人更是青出于蓝,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里照样活得鲜亮!

您瞧现在,蔡甸的汉剧票友们自发组织起“票友社”,每周都在公园里、老街茶馆里唱。甭管是七十岁的老爷子亮嗓子,还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练身段,那股子痴迷劲儿,跟当年“彭偏头”搭草台时一个样!

更有学校已把汉剧请进课堂,孩子们学唱念、练台步,小脸上涂着油彩,一板一眼稚嫩得有模有样,汉剧的根算是扎得更深了!

去年,蔡甸还排了出新编汉剧《知音渡》,讲的是蔡甸“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编剧把老唱腔揉进新故事,舞美上添了现代光影,一上演就火了!不光本地剧场场场满座,还去了武汉、北京巡演。

这分明是老根发新枝,唱腔里裹着旧时光,身段里跳着新模样,将汉剧楚剧戏梦长歌,唱得更远、更响!

这戏不单是台上的热闹,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根!蔡甸的戏梦,还在接着唱呢!这正是:

百年戏台藏岁月,

一声腔韵系乡愁。

喜欢我的故事请点赞关注,我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奉献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