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慈禧追捕,谭嗣同该走该留?曾国荃孙子给出答案后,服毒自尽

发布时间:2025-07-11 16:18  浏览量:1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898年,当慈禧太后追捕维新志士们时,一个关键的选择摆在了谭嗣同面前:是逃还是留?

这个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更关乎整个维新事业的未来。在这个生死关头,一个人的话语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个人就是曾国荃的孙子曾广河。

他给出的答案让谭嗣同选择了死亡,而他自己最终也选择了服毒自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老佛爷的“算盘”

慈禧太后这个人精明得很,她知道光绪想要变法,表面上也不反对。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定国是诏",正式开始维新变法,慈禧当时还装出一副支持的样子。

她心里明白,这个时候如果公开反对,会被人说成是阻碍国家进步的罪人。

慈禧的真正想法其实很简单:让光绪折腾去吧,反正最终还是要听她的。

她派了很多眼线在朝堂上,每天都有人向她汇报光绪的一举一动。光绪召见了哪些人,说了什么话,下了什么旨意,慈禧都一清二楚。

光绪这边确实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他急于求成,想要短时间内就把中国变成西方那样的强国。

6月13日,徐致靖向光绪推荐了谭嗣同,说这个人有真才实学,能帮皇上变法。光绪一听就来了兴趣,心想终于有能人帮忙了。

慈禧看着这一切,心里冷笑。她知道光绪这些年来一直对她有怨气,总想着要夺回实权。

变法只是个幌子,光绪真正想要的是摆脱她的控制。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先折腾,等时机成熟了再收拾他。

湖南才子谭嗣同进京

谭嗣同这个人很有意思,出身不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从小就聪明过人。

他对当时中国的落后局面看得很清楚,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国。听说光绪要重用他,谭嗣同激动得不得了。

8月4日,谭嗣同扶病启程北上京城。当时他身体就不太好,但一想到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再累也值得。

一路上,他心情复杂,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紧张的是不知道这条路究竟有多难走。

到了京城,谭嗣同发现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朝堂上派系林立,保守派和维新派斗得厉害。

9月1日,礼部主事王照奏请光绪游历日本,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保守派觉得这简直是奇耻大辱,皇帝怎么能跑到外国去学习?双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9月5日,光绪在养心殿召见了谭嗣同。这次会面让谭嗣同更加确信光绪是真心想要变法的。

他向光绪提出了四条建议:设立懋勤殿作为变法的指挥中心,推荐袁世凯这样的能人,加快变法的步伐,还有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光绪听了很高兴,觉得谭嗣同确实有见识。

他立即采纳了这些建议,开始加快变法的进程。谭嗣同也因此更加受到重用,成为了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谭嗣同他们觉得还不够快,还不够彻底。

他们开始策划一些更加激进的行动。谭嗣同把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身上,认为这个人有军事才能,又懂得变通,是个可以合作的对象。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夜闯法华寺,去找袁世凯密谈。

这个举动在当时是很冒险的,毕竟深更半夜跑到寺庙里找人,本身就很可疑。

谭嗣同见到袁世凯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袁世凯能够支持变法,甚至参与"围园杀后"的计划。

这个计划简单粗暴,就是要控制慈禧,让光绪真正掌权。

袁世凯当时表面上答应了,但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盘算。

他很清楚,慈禧的实力远比光绪强大,这个时候站队要谨慎。

谭嗣同以为说动了袁世凯,心里很高兴,觉得变法成功有希望了。

其实袁世凯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上司,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慈禧那里。

慈禧一听就火了,这些人不仅要变法,还要她的命!看来不能再忍下去了。

太后反击

9月19日,慈禧终于摊牌了。她突然返回紫禁城,立即控制了整个局面。

光绪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软禁在了瀛台。这个小岛四面环水,想逃都逃不掉。

慈禧这次行动非常迅速,显然是早有准备。

她先控制了关键人物,再发布诏令,宣布光绪生病需要休养,由她重新掌权。整个过程不到一天时间,变法派就彻底失败了。

9月20日,康有为得到消息后立即逃离京城。

这个变法的领袖人物跑得比谁都快,连自己的弟弟康广仁都不管了。梁启超也劝谭嗣同赶紧走,说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

谭嗣同却犹豫了。他不是怕死,而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逃跑意味着承认失败,留下来可能真的要死。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曾广河,决定去问问他的意见。

曾广河是曾国荃的孙子,也是谭嗣同的湖南老乡。

两人从小就认识,关系特别好。谭嗣同觉得,如果有谁能给自己一个真诚的建议,那就是曾广河了。

生死抉择

9月21日,谭嗣同找到了曾广河,直接问他:"广河,你说我该走还是该留?"

曾广河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心情复杂得不得了。

他知道如果劝谭嗣同逃跑,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劝,谭嗣同很可能会选择留下送死。

曾广河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从忠孝大义的角度分析,认为谭嗣同既然参与了变法,就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逃跑虽然能保命,但会让人觉得变法派都是贪生怕死之徒。如果有人能够为变法而死,反而能够唤醒更多的人。

这番话等于是在暗示谭嗣同应该留下来赴死。曾广河说完这些话,心里已经后悔了,但话已经说出口,收不回来了。

谭嗣同听了朋友的话,心里反而平静了。

他明白曾广河说的有道理,变法需要有人为它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件事,记住变法的意义。

9月22日,谭嗣同和其他几个维新派人士相继被捕。

他们被关在大牢里,等待最后的审判。谭嗣同很平静,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英雄末路的悲壮

9月28日,菜市口人山人海。戊戌六君子要在这里被处决,很多人都来看热闹。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这六个人,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现在却要在这里结束生命。

谭嗣同走向刑场的时候很镇定,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他,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好人,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各种声音都有。

临刑前,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句话传遍了整个菜市口,很多人都被感动了。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志士,一个为了理想而死的人。

曾广河在家里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崩溃了。

他想起了自己对谭嗣同说的那些话,心里的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如果当初自己劝他逃跑,也许谭嗣同现在还活着。

当天晚上,曾广河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想到了谭嗣同的音容笑貌,想到了两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的情景,想到了谭嗣同最后问他的那个问题。越想越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好朋友。

9月28日深夜,曾广河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毒药。

他觉得自己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谭嗣同因为听了自己的话而死,自己也应该陪他一起走。

曾广河服毒后很快就死了。

他死的时候手里还握着谭嗣同写给他的一封信,信里感谢他在关键时刻给出的建议,说能有这样的朋友此生无憾。

曾广河的死震惊了很多人。大家都知道他和谭嗣同关系好,但没想到会为了朋友的死而自杀。

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很愚蠢,但在当时的价值观下,却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友情和责任感。

谭嗣同和曾广河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一个为了理想而死,一个为了友情而死,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品格。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中国才有了希望。友情和理想,有时候真的比生命更重要。

信息来源:

· 《谭嗣同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 《戊戌变法史料》,中华书局

· 《曾国荃家族史料》,岳麓书社

· 《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

· 《慈禧太后传》,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