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1894年的那场狂热:当一个组织里,说实话的人输给了演说家

发布时间:2025-07-23 16:31  浏览量:1

1894年,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还没开打,大清就已经输了。

输的不是军备,而是朝堂上一片“厉害了我的国”的喧嚣。

更可怕的是,这场豪赌,竟是由一群连战舰航速和炮弹口径都分不清的“键盘侠”鼓噪起来的。

他们用唾沫淹没了唯一一个敢说实话的人。

紫禁城里,年轻的光绪皇帝磨刀霍霍,准备拿日本祭旗,干出一番超越祖宗的功业。

而71岁的李鸿章,像个孤独的守夜人,眼睁睁看着这艘叫“大清”的巨轮,在满船人的狂欢中,义无反顾地……

冲向了冰山。

甲午战前,要问谁是头号主战派,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莫属。

他真的是个爱国心爆棚的愣头青吗?这可真是冤枉他了,人家算盘打得是门儿清。

在翁师傅看来,跟日本开战,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赢了,那是他这个帝师辅佐有方,皇帝圣明;输了呢?输的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是他政敌的命根子。

李鸿章一倒,他就能名正言顺地接管财政大权,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所以,你看他联合那帮“清流”言官,天天在光绪耳边吹风。今天一个奏折说“倭寇海军不堪一击”,明天一个密谈讲“李鸿章拥兵自重,其心可诛”。

他们提出的战术,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什么派陆军绕到后面,直捣东京,活捉天皇。这操作,跟今天的“军事小白”在网上指点江山,有什么区别?

翁同龢就像一个最顶级的“PPT大神”,方案做得天花乱坠,听得老板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钱。至于项目能不能落地,设备行不行,他才不管。

反正花的是公司的钱,成了是自己的功劳,败了,正好可以把那个讨厌的项目经理(李鸿章)给开了。这算盘,打得是真精。

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出头就当上CEO的年轻人,上面还有个强势的董事长(慈禧),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急着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向所有人证明:“我,才是老大!”

光绪皇帝当时就是这个心态。他亲政几年,处处受制于人,心里那股火,早就憋不住了。现在,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简直是送上门的立威机会。

更要命的是,他身边的信息渠道,被翁同龢这帮人给“优化”了。每天送到他案头的,全是“我军必胜”、“日军船脆炮软”的好消息。

翰林院的才子们甚至言之凿凿,说日本军舰都是木头壳子,我们的铁甲舰都不用开炮,直接撞过去就能让他们“樯橹灰飞烟灭”。

这就好比一个老板,被一群只会唱赞歌的副总包围。他看到的市场报告,全是竞争对手“即将破产”的假消息。

他哪里知道,人家的新产品已经迭代了三代,而自己的设备还在用五年前的旧款?在这种信息茧房里,光绪的自信心爆棚,他觉得这一仗就是给他送功绩来的。

他大手一挥:“打!狠狠地打!谁敢退缩,格杀勿论!”这哪里是决策,这分明是一场被激情和信息蒙蔽的豪赌。

当整个朝廷都在为“即刻开战”狂欢时,只有李鸿章,像个不合时宜的会计,默默摊开了一张数据表。

上面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行行冰冷的数字,而每一个数字都在尖叫:不能打!

他告诉皇帝,我们海军的总吨位是比日本多,看着是亚洲第一。

可这就像拿两块大铁砣去跟人家的飞刀比重量,有意义吗?

我们的主力舰“定远”、“镇远”,是够大,可跑得比乌龟快不了多少,航速14.5节。

人家的“吉野”号呢?23节!海战打起来,我们就是个移动的活靶子。人家想打你哪个部位就打哪个部位,打完了还能扬长而去。

更致命的是,我们已经五年没给海军添一艘新船,一发新炮了!户部拨给海军的银子,被拿去修园子、搞庆典。

水师官兵用的炮弹,掰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沙子。李鸿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上奏折,苦口婆心地劝:“老大,咱家底就这些,经不起折腾啊。

跟狼子野心的日本硬拼,不如拉上其他列强一起下场,让他们狗咬狗,我们还能喘口气。”

可他的“风险评估报告”递上去,换来的是什么?是翁同龢“保存实力,意图不轨”的致命一击,是光绪帝“稍有退缩,致于罪戾”的严厉警告。

那一刻,李鸿章的心,恐怕比北洋的海水还要凉。

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皇帝的冲动,也不是权臣的算计,而是整个精英阶层陷入了一场自我催眠式的狂热。

从京城里喝着茶指点江山的御史大夫,到江南水乡里自诩风流的士绅名流,他们对日本的认知,还停留在“倭寇”的陈旧印象里。在他们看来,我泱泱天朝,随便动动小指头,就能把这个弹丸小国碾得粉碎。

当时,像盛宣怀这样的实干家,都收到了老家士绅的联名信,信上慷慨激昂,请求朝廷“速速发兵,扬我国威”。

整个大清国的“朋友圈”,被一片“求战”的呼声刷了屏。谁要是敢说句“日本其实很强,我们得小心”,立刻就会被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被口水淹死。

这种集体性的“认知障碍”,比前线的炮火还要可怕。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回音壁,任何理性的、谨慎的声音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狂热的战吼在内部循环播放,不断放大。

这就好像一群人围着一个赌桌,所有人都喊着“梭哈!梭哈!”,谁要是劝大家冷静点看看底牌,谁就是懦夫。最终,大清就在这片被点赞和叫好声淹没的喧嚣中,昂首阔步地,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回顾甲午之败,我们总在谈论船的快慢,炮的利钝。但这场悲剧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关乎决策的恒久命题:当一个组织里,说漂亮话的“表演者”永远比做实在事的“实干家”更受欢迎时,离崩盘也就不远了。

在今天的职场或生活中,我们做决策时,是更愿意相信李鸿章那张不中听的“数据表”,还是更容易被翁同龢那番激动人心的“演讲”所打动?你,又会选择做哪一种人?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智慧。#夏日生活打卡季##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

参考文献:

《清史稿》 - 赵尔巽 等

《李文忠公全集》 - (清) 李鸿章 著,吴汝纶 编

《翁同龢日记》 - (清) 翁同龢

《走向共和》(电视剧史料参考)- 张黎 导演

《甲午战争史》- 戚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