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啥要写许昌县这位大才子
发布时间:2025-09-01 10:49 浏览量:5
【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7)】
我为啥要写许昌县这位大才子 ‖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图‖网络
【欲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6)”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县大才子到底啥情况】
“好读书,过目辄成诵”:辄是副词,表示立即或就的意思。具体说来辄表示看过之后就记住了,强调记忆的迅速和准确性。例如清代袁牧在《黄生借书说》中有这样的用法,“故有所览辄省记”,意思是迫切要读的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之后就记在心里了。还有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有所览,辄省记”,与黄生借书说上有相同的意思。
还有相传《三国演义》中张松就有过目不忘之功能,偷看了曹操所著兵书,烂熟于心,说蜀中小儿都会背诵,接着他背诵如流,惹得曹操将兵书付之一炬。岂不知我们杨如耀不但有过目不忘之能,还有过耳超强记忆之能耳,当年倒背《康熙字典》,他耳听强记,一遍便能倒背如流,可见此能力并非虚拟。
“为文义理精实,根抵六经,善诗”。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种经典。根抵指草木的根,比喻事物的根基或植根,比喻做文章以六经为基础。黄宗羲曾说:学问必须以六经为根抵,游腹空谈,终无捞模,而“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腐之学”。“根抵六经”解为“为文要根抵六经,蔺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才日至于门”,说明杨如耀做文章写诗义理经实,必有出处,所以根抵六经耳。
登乾隆壬午科贤书第一,即1762年壬午年乡试科考第一名“解元”及第所得。
“太康县教谕,士大夫皆敬礼之”,清代教谕是县级教育机构的主官。杨如耀经会试一科,受良心谴责,一生无意功名,不贪利禄,两袖清风,且恃才傲物,虽做这么个小官,却是非常受人尊重之人。
“著有《守拙堂文稿》行于世”,对于杨如耀所著《守拙堂文稿》我非常上心,多次求真经均无果。拙字,从字意讲,是笨拙不灵巧。后笨拙引申为事物粗劣,事情不顺。老子在第四十五辩中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这里拙是自谦之辞,如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守拙中的拙的释意是安守笨拙的天分,不去刻意进取,人生守拙三境界,不争对错,不乱分寸,不露锋芒。《箴言集》里有句话说,深藏不露是一种卓越才能,深以为然,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一个人若是过于显露锋芒,便偏离了自然道法,违背了人性常识。真正的高手是不显山不露水,不争对错,避无端是非。
有则故事说:有一天,道长带道童布施回来,路经一条河流,遇到一位扭脚了的妇女,急着过河,于是道长背着妇人过了河,正巧被一位樵夫看见,樵夫对道长说:道长你今天犯了大忌,修行之人怎可接触女子。道长听后微微一笑答:是贫道错了,思虑不周啊。听罢樵夫满意的走了。
道童很疑惑地问道:师傅,刚才不是情况特殊吗?你是为帮助那位妇人,为何要说自己错了呢?道长说:你看那河里的水,不和岸边泥沙争高下,所以能够清澈明净,为人不也一样吗?仔细想来确是如此。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勤奋努力,踏实有成,写文章做学问搞研究,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难以做到速成,不管拥有多高的智商,如果无法俯下心来埋头苦干,往往流于空谈。抱朴守拙,涉事之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如疏狂。
心头洞明,表面糊塗,做人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守拙还有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之意。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为人处世能不小心点吗?要明白的是,一开始就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得疼吗?守拙就是要去伪存真,真情流露以厚道为底线的笨拙。
四
我喜欢文学,河南籍作家刘振云与母亲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文学可能不是揭示现实也不是反映现实的,它可能实现现实实现不了的东西。我妈说她能实现什么?我说这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我妈问什么问题?我说:人呐,到了一定年龄得死,你是帝王将相也好,你是引车卖浆也好,世界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皇帝一上台一般办两件事,一件事是找出一个长生不老的办法,寻找灵丹妙药。另一件事就是修墓,一个要生,一个要死,生死之间是人间最重要的事……清朝的雍正乾隆死了,但清朝还有几个人没有死。
我妈说:谁呀?我说你看过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这是我们想跟清朝人接触见面交谈马上能找到的几个清朝人,文学能够把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把它给固定住,只要是我们知道的,还没死的历史人物,他一定活在书里和故事里,不但不死,而且永葆青春。不死是人的第一要求,永葆青春是人的第二要求。他们没实现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实现了,你什么时侯翻开《红楼梦》,他都是十四五岁的年龄,不死又葆青春,这是能够实现现实实现不了的东西,而且也是任何高科技无法实现的,文学给实现了。
我写杨如耀的目的就在于让杨如耀永远活在养马铺人心中,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人们热衷于电脑手机,心情浮燥,我如果把杨如耀的人,杨如耀的精神,杨如耀的聪明才智留住,再传百年,二百年,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全文完)图4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