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许昌县大才子杨如耀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3  浏览量:2

【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3)】

清代许昌县大才子杨如耀 ‖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图‖网络

【欲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2)”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县神童杨如耀传说:连中三元 ‖杨明德】

据杨石汉先生说他是杨如耀“解元”的嫡传后人,却也没有有力的证据。杨银太先生回忆说:杨如耀在养马铺那么大名气,养马铺也有不少文人,却没有人留下片言只语于纸上,所以很多事无以考证。他又说:杨如耀虽名气大,却是一生清贫,无心功名,不贪利禄,两袖清风,没有留下任何家私资产,从他留下的家业及后人的生活状况,可以证实,他有没有嫡系真传还是个谜。

我们东拐人家如我们家,石汉家,杨子清家,杨长振家离杨如耀时代也不过才八、九代人,解放前这些人都是自耕农家,没一家是家财万贯,富庶人家。再看我们这几支系的家宅也不是富贵宅院,我们支系的西邻杨五臣的后人那四进四出一排排瓦宅四合大院,清一色青砖漫地,从街心一直排列到后寨墙跟,那才叫大户人家。支持你将养马铺过去了的历史写一写留于纸上,以示后人,也是一场功德无量之事啊!

为写好杨如耀其人其事,我又联系杨五臣先生的后人杨德昌先生,他家族支系与杨如耀为邻。杨德昌先生比我大三岁,是杨五臣先生嫡系传人,说起杨如耀,他说:杨如耀少年时家贫,聪慧过人,有过目成诵,过耳超强记忆的能力,是我家先祖杨五臣将其收留,与其孙辈嘉会嘉峰嘉宾共读诗书,听说杨如耀十来岁时与嘉会嘉峰在许州府县试时同时考取秀才,且杨如耀科考秀才第一名。

我又问及杨如耀家的“解元”门第大门楼时,他说,确有该大门楼的事,解放后只是该大门楼因年久失修,门楼上瓦片脱落,后由杨木妮主持请族人将瓦片卸落,将皇赠“解元”牌匾摘掉,初收藏在杨木妮(杨俊昌之父,杨宝山之祖父)家的瓦屋内。传说这瓦屋是杨如耀先生的原来正房堂屋,因年久失修后又拆掉盖成西屋而传下来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养马铺成立鞋厂缝纫社铁业社猪厂等,人们把牌匾拿出来当裁缝铺的案子,后来吃大食堂,人们又把牌匾拿来当食堂的面案,我亲眼见人们将蒸熟的馒头红薯在案子上凉好后装在大箥萝内,后来大食堂散掉后,人们把牌匾送到学校刮平刷上黑墨当了黑板了!

杨德昌最后说:是应该写一写杨如耀大才子啊,他那么有名气,只可惜没有留在纸上的东西,你把他写出来,是养马铺的一大功德,能留传后世,使杨如耀精神传于后世,写吧,我支持你。

真实的杨如耀最初只能从口口相传写起,而今我却能大胆的去分析去解释。三年前,我着手写《童年往事与养马铺》一书,写第三章《闲话古村古朴人文历史 慨叹这方厚土人杰地灵》时,写到杨如耀,按原计划我只好将从大伯口中及乡邻口口相传,我所听到的杨如耀的故事简单叙述之。

不料刚写好一段,发在网上征求意见,霍约翰先生首先来电话告诉我:你写“杨汝跃”三字不对,我是亲眼见到“杨如耀”墓碑的人,“杨汝跃”三字应为“杨如耀”。

我恍然大悟,写今人写古人是必须要严谨的,尽管养马铺没有文字记载,但稍有不慎会闹出笑话来的。我只好重新做了大量的采访活动。其中杨卯生、杨德昌、杨银太、杨青顺、霍约翰等都是我采访的对象。

我忽然想起案头有一本杨书生写的《敝帚集》,其中有《河南才子杨解元逸闻》,里面杨如耀的名字他写作“杨儒要”,而现在有了杨如耀的真实名字。

我网上查找许昌清代解元名录,结果跳出来1762年的解元名录有杨如耀名字,但却是清泉县人氏,考中“解元”年头及姓名都对,这县名出错不知何故。

我继续搜寻许昌清代解元杨如耀,结果跳出来许昌清代八大老夫子,我浏览第四位老夫子,结果有杨如耀名字:字映斗,号艮庭,杨湛子,许州城北(今河南许昌建安区尚集镇)蒋马村人,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乡试解元。我如获至宝,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如此这般,有了杨书生的文章做蓝本,有了苏青龙先生的《清代八大老夫子》为依据,我喜不自胜。

苏青龙先生是许昌建安区河街东湖村人,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代世孙,字保东,自号图谱堂主,1980年二月生,建安区政协委员,擅长编创家谱,硑究地理及三苏文化。

我于是展开实事求是的动力刨根问底,大胆创新。首先认定壬午科二十七年是乾隆1762年,那么大伯当年讲杨如耀卒年五十一岁,据霍约翰先生依稀记得碑文上有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字样应为1794年,按中原人死后三年立碑,那么杨如耀卒年应为1791年或1792年。这样推算他生年应为1741年或1742年,他六岁被杨五臣收为家塾生应为1747年,若按十岁县试考秀才应为1751年,二十岁参加乡试为1761年或1762年,正好是乾隆壬午二十七年。按照清制三年后会试考进士位应为1765年。按照这样的推算,于是乎我大胆的将杨如耀的辉煌历史形成文字以彰写。于是在《童年往事与养马铺》中,一个有血有肉的杨如耀出现在文中。

假如有一天养马铺杨氏家谱出土或官方如有真实的杨如耀的年谱出现,应以真实年谱为准。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4)”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