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其神的许昌县杨解元:河南才子盖压三江

发布时间:2025-08-28 11:46  浏览量:3

【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4)】

神乎其神的许昌县杨解元:河南才子盖压三江‖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图‖网络

【欲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3)”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清代许昌县大才子杨如耀

为使本文有可读性,我将《童年往事与养马铺》一文有关杨如耀的描写简单再现如下:

杨如耀应该生于1741年或1742年间,出生日子不详。1762年乡试中“解元”,即举人第一名,时二十岁或二十一岁,卒年1793年,享年五十一岁。杨如耀其祖上是自耕农家,父母均目不识丁,并非文化人家庭。

据杨青顺先生介绍说,他常听他祖父杨旗讲,杨如耀的祖父原也是村西小庙台人,与杨旗是同宗同支系。三百年前,杨旗的先人在村东置下十几亩地和一个场院一处宅院,即今天杨如耀宅院。杨如耀祖父搬迁村东居住,那时并没有寨墙也不分寨里寨外,那时的许汴古官道还是紧挨其宅院而东北方向而去。

杨如耀出名后也确实文武官员路过此地有下马下轿之说,清末时期才有了寨墙,许汴古官道才向东滚动二三十丈远近。杨如耀自幼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过目不忘,过耳强记的天赋。在科场会试考进士时,在科场外与高人对决时一鸣惊人,被誉为旷世奇才而流芳江浙一带,后又因时运不济阴差阳错错过进士科考,一生无大建树,因而无正史记载。

杨如耀五、六岁时,一天在私塾院里玩耍,先生抑扬顿挫地大声诵读吸引了他,屋内听课的学生尚不会背,屋外的他己是背诵如流。

先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于是同当时的乡绅杨五臣先生商议破例收他为不收费用的编外生。(想看看上回发的老照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异域之叹:父亲听不懂儿女的话——尘归何处

这小如耀如鱼得水,学业进步之快令师兄们望尘莫及,先生不断加码,他很快有了“指物作诗立就”的本领。这里叙述一下乡绅杨五臣先生:

杨五臣,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子鼠年),殁于1767年,终年七十一岁。康熙朝考中秀才,四个儿子渠、淉、沐、澍,有两个科举秀才。后来又两个孙辈考中秀才,有一门五秀才美传于世【在杨五臣最后一个儿子杨澍去世后的1803年(嘉庆八年),其孙辈一次给祖上立过六通碑刻,可现存世只有三通,正是由于此三通碑刻,将养马铺历史得以后传】,这时的杨五臣家大业大,如日中天,自己开办家塾,供族人子弟入学,况自己有几个孙辈嘉峰嘉会嘉宾和杨如耀同窗在这里读书。

听先生说杨如耀是有如此天份的可造之才,大喜,遂嘱托先生与自已孙辈一样读书起居,并不收半分费用,一日三餐均吃住在杨五臣家。

杨如耀学习进步之快,令师兄长们望尘莫及。适逢许州县府科考生员(秀才),未满十岁的他和嘉峰嘉会一同参加科考,三人同时得秀才榜,杨如耀一举夺得秀才第一名,轰动全县,轰动养马铺。杨五臣大喜,遂大筵宾客三日,以示庆祝。

过了十来年,适逢开封乡试(即省试)科考,杨如耀又一举夺得举人第一名“解元”宝座,“杨解元”由此得名,时年(清乾隆27年壬午年)1762年。大比之年皇科开选,杨如耀携同离养马铺三里地的安庄村的叫安正西的考生和杨五臣之孙等众一同进北京科考,提前数日他们来到京城。

初来乍到,京城内一切新鲜,当晚他和安正西一同走出会馆观景,二人来到江南考生驻地,只见驿馆前挂七只大红灯笼,火红刺眼赫然醒目,上写“江南才子真才子”字样。杨如耀年轻气盛,上前要扯下这大红灯笼,被同去的安正西拦下,血气方刚的他咽不下这口气,回驿馆也挂上同样灯宠,上写“河南才子盖压三江”。

自古文人相轻,又都处在意气风发锋芒毕露的年龄。这一挑战性的灯笼又惹恼了江南才子,于是双方唇枪舌战,剑拔弩张来了一番考场外的口水大战。几番回合难分伯仲。最后江南考生拿出杀手锏,提出背诵《康熙字典》。

杨如耀听罢先是一惊,暗自思忖,我哪会背这个哟,然而他却沉着向对方虚晃一枪:“我先背!”对方哪肯示弱,执意要先背,志在必得而先声夺人。杨如耀正中下怀,顺水推舟说:“好吧,我让你先来。”只见对方果然一字一字不疾不徐地背起厚厚的《康熙字典》来。

此人功夫确实了得,引得京城众考生阵阵叫好声,江南考生也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当背至一百页骤停,大声激杨如耀接招,这时围观的考生也为杨如耀捏一把汗,杨如耀先是紧锁眉头,继而微笑着说:你这不算什么,我能倒背。

这海口一夸,众人无不唏嘘咂舌。杨如耀的本事就在这里,只见他淡定从容,把一百页《康熙字典》一字不差倒背如流。

有人高叫:这不算,再比再比。只见杨如耀提议在水中识碑文。众人将一块带字的碑刻用黑布蒙了放置在大水瓮中,江南才子在瓮中摸索半个时辰,无言以对,只见杨如耀在水中摸索,少时便将碑文背答如流,众人从水中取出碑刻,竟一字不差。

这时江南才子恭身礼让,再不敢狂妄,彻底服输。这一下把科场外的较量推到高潮,围观者掌声雷动,唏嘘尖叫,提足引颈,争相一睹杨解元。江南考生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主动上前握手言和,河南同乡激动兴奋,把杨如耀抬起来一扔老高,以示庆贺。

第二天,河南才子倒背《康熙字典》的奇闻在京城大街小巷不胫而走,从此江南一带才子把河南“杨解元”传得神乎其神,世代敬仰。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5)”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