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大才子随手扔的试卷,近旁考生拾抄竟中了进士
发布时间:2025-08-30 20:40 浏览量:2
【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5)】
许昌县大才子随手扔的试卷,近旁考生拾抄竟中了进士‖老家许昌
【欲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4)”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神乎其神的许昌县杨解元:河南才子盖压三江】
这里疯传一则故事,实则确有其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养马铺村成为造纸之乡,村里人把纸厂办遍全国,其中养马铺人来到江浙一带办厂,不但挣到了钱,还大长了见识,在与当地人打交道中,对方得知他们来自杨解元的故乡,立即对他们肃然起敬,生意上格外关照。
从当地人的言谈中,看得出江南人对杨如耀奉若神明,顶膜礼拜。养马铺人亲眼见很多祠堂里供奉杨解元牌位,香火祭祀。
老祖宗的光环能永久荫庇着杨氏子孙,特殊时期前,杨如耀的支系后人杨明旺之子杨银太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又以全县第一名考入中学,都说是杨如耀对后世玄孙的护佑。会试开考在即,这是国家大事,也是关乎每个考生命运的大事。
咱再接着说回杨如耀。考场内外庄严肃穆,考生神情紧张,行色匆匆,这时不见了同乡考生安正西,只因他昨晚吃坏了肚子,恰这时内急,匆忙中误入考场禁地大便,这在当时的考场上可是重罪,只见两个全副武装的武士押解安正西正要问斩,不料安正西极力辩解说:我认识杨如耀。两个武士找到杨如耀,指着安正西的背影,劈头便问:你认识他吗?
杨如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不知所云,支吾道“不认得吧!”谁承想活音刚落,那边刀起头落。就这样安正西便成了刀下之冤鬼。杨如耀顿时如梦初醒,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违背良心的大错,一个不可逆转的大错,但入考场在即,一切都来不及细想。
考场上的杨如耀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别人还在抓耳挠腮之时,他的文章己近尾声,写着写着,他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幻影,耳边也一遍遍的听到:“杨如耀,你真的不认识我吗?”
这时他写不下去了,他头大如斗,虚汗如豆,两眼发黑,一阵眩晕,这时一阵阴风起,将考卷吹翻一角,落入墨砚中,污了卷子。卷子污了,就等于在卷子上做了暗记,按科举律条这卷子是要作废的,这时的杨如耀六神无主魂飞魄散,模糊中深感一切都完了。他索性把卷子大手一揉,摔在地上,拂袖而去。
这一摔可救了近旁那位考生,那人拾起卷子,原原本本抄了上去,这考生有些心慌,字迹有些潦草,待发榜之日,这考生果然得中进士地位,如若字迹娟秀,那肯定离状元位不会远的。总之杨如耀的字字珠玑,成就了那位考生,而雄心勃勃考进土及第的杨如耀,则黯然神伤败兴而归。
经会试一事,杨如耀锐气受挫,萎靡不振,再也无心科举。
后来凭了“解元”之学位,杨如耀补录为太康县教谕一职,这是个清水衙门,也正合了他淡薄心境和恃才傲物不攀附权贵的性格。
几年后的一天,一个朝廷官员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路过太康县,县衙大小官吏跪拜迎候,唯独杨如耀不卑不亢一旁站立,待这位官员下骄,屈尊先对杨如耀施礼,巧的是这位官员便是同科考进士时拾抄杨如耀卷子的考生。
让这官员想不到的是这个才高八斗,轰动京城传为神话的杨如耀会屈身这偏僻的穷县做这么个小官,实在令他汗颜。时年杨如耀三十岁出头儿,回朝后这位官员极力向乾隆推荐,皇上对当年科考场外倒背《康熙字典》一事早有耳闻,为一睹才俊,乾隆亲自召见了杨如耀,果见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仪表堂堂,遂封为太子师。后杨如耀为师皇子皇孙二十年。
一个当年卓尔不群的神童,一个志向远大的才俊,一个为良心终身买单的失意者,就这样在高墙深院里默默无闻地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五十岁那年,由于身体原因,多病的杨如耀告老还乡,皇上念其为人正直,又呕心沥血地栽培皇子有功,特赐他黄马褂一件,朱红“解元”牌匾一块。这牌匾长二米五,高一米五,便是前文提到的做裁缝铺案子和大食堂面案后又送学校做了黑板的那块匾。
为探寻杨如耀的一生,我和杨五臣谪传后人杨德昌先生和杨如耀不一定谪传后人杨银太先生,共同探讨杨如耀宅院大门楼及文武官员下马石,二人颇有同感,按照杨如耀一生为人,不贪图利禄,不为名所困,两袖清风,家中不可能有高大门楣的门楼和厅堂及文武官员认可的牌楼,或许原宅院也只有一所正房三间瓦屋。他退隐养马铺后估计是地方官府为表彰“解元”一生功绩,为皇赐牌匾有遮风挡雨的位置,地方政府出资建起宏大的大门楼及上下马石的牌楼。他死后三间正房堂屋也因年久失修拆掉建起三间西房,否则两位先生所见到的西房矮小,且砖瓦全是旧砖瓦,杨如耀有无谪传后人还应讨论商量。族人杨石汉及杨石子搬住其宅院都是后话。
事情并没有完结:回乡后的杨如耀,越是老年越受年轻时的良心谴责,终日郁郁寡欢,回乡一年多便病逝于养马铺。享年五十一、二岁。他辞世后,宅院内一出三副棺木,一葬村西祖坟,一葬村北古人三国贾诩墓前,一葬村南新迁族人坟墓,为什么一出三副棺木成了永久之谜?据说杨如耀生前已将皇赐黄马褂赠送给长葛县杨姓族亲,据说这杨姓族亲后来也富贵了。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6)”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