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大才子到底啥情况
发布时间:2025-08-31 18:17 浏览量:9
【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6)】
许昌县大才子到底啥情况 ‖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图‖网络
【欲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5)”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县大才子随手扔的试卷,近旁考生拾抄竟中了进士】
在我写《童年往事与养马铺》一文接近尾声,我与杨青顺先生聊天,他告诉我,特殊时期初期,为保护杨如耀坟前碑刻,四队政治队长杨水金,没文化没读过书,但他暗中指使杨青莱先生与杨青顺先生,用架子车月夜将墓碑推至村南四队一块田头,挖坑埋好,并做暗记,足见养马铺人对前人杨如耀的敬仰之情。时隔几十年后的今日,杨青顺先生还清楚记得这埋碑刻的方位。
三
在没有发现苏青龙先生的《清代八大老夫子》之前,养马铺人对杨如耀的人生轨迹只有靠口口相传,他唯一留下的“解元”牌匾和坟头碑刻也湮灭在岁月沧桑中。
这么大的才子也曾著书立说,比如他写的《守拙堂文稿》,为什么就没有流传下来?实为憾事。
我敬重杨如耀,他是我们养马铺杨氏一族的骄傲。如今有关他的传说那么多,都不如一段有文字记载的片纸来得让人确信,二百多年来,养马铺也出过文人,也有大家富户,养马铺人为什么就没有人把这些留在纸上呢?给后人带来许多的遗憾和惋惜。
昨日和乡贤霍约翰先生聊天,我们都是杨氏祖坟的亲见者,我们的童年或多或少在那里参与过祭祀和捡柴割草扎杨叶活动,六百年的杨氏祖坟,在先祖杨长生的坟前脚下有几百个坟头,那几十块青石碑刻,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有薄有厚的,十足的彰显杨氏一族曾经有显赫的文人武夫,也肯定有富户商贾,除了那遗失了的家谱,就再也没留下其它痕迹?可见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没有足够的认识啊。
我对苏青龙先生对杨如耀先生那一段百字叙述很感兴趣,下面我浅析这段文字,增强今人对杨如耀的认识兴趣,终于可以留于纸上了。
苏青龙先生在《清代八大老夫子》中对八大老夫子各有介绍与短赞,这八大老夫子分别是许昌长村张屯里村的李来章老夫子,许州灵沟河街柏树李村的李松岭老夫子,椹涧乡王庄村的王然昭老夫子,尚集镇的养马铺村杨如耀老夫子,尚集镇尚集村的张月山老夫子,椹涧乡钱庙村的李炳南老夫子,椹涧乡长店村的张德醇老夫子,灵井大慕庄的慕甲荣老夫子。其中对杨如耀是这样描述的:
杨如耀,字映斗,号艮庭,杨湛子,许州城北(今河南许昌建安区尚集镇)蒋马村人。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乡试解元。杨如耀容貌穆如而中有深思,好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义理精实,根抵六经,善诗,登乾隆壬午科贤书第一,太康县教谕,士大夫皆敬礼之,著有《守拙堂文稿》行于世。
下面我对这一段文字浅析:古文人都有名有字有号,“杨如耀字映斗,号艮庭,杨湛子”。映斗,这里的斗应该是指星座名,映斗大概是照着星斗的意思。
艮庭,艮字基本含意包括停止,坚硬坚固等意思,描绘一个人向身后看的样子,表示回望怒视的动作,如萝卜太艮咬不动,或说话太直,说话太艮。杨湛子,湛字义是清澈明亮公正正义,如湛湛青天,也指恩泽深沉,如用做人名,寓意为光明磊落,乐于助人,纯洁,正气凛然之意。同时湛字五行为水,可以弥补性格缺陷,增强智慧,变得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刚柔相济。子字用作人名,寓意为人中龙风,才华品格高尚,子五行为水,可与湛意相同。
蒋马村原名养马铺村,清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壬科乡试“解元”,“解元”即举人第一名。
我这里简单普及一下古科考知识。在清代,经过州府县一级考试入围者称秀才,亦称诸生,取得秀才资格的人又称生员,有了生员资格的人才可参加乡试,(即省里考试)去考取举人。有了生员资格的人即算有了功名,朝廷可给于免除赋税免除谣役的待遇,见了县官不用下跪,只作揖即可,所以秀才和生员是踏上当官的第一步阶梯。
乡试又叫省试,考试合格者称“举人”,只有生员才有资格考“举人”。考上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如明代唐伯虎就是解元,清代杨如耀便考中解元。三是会试,即全国通考,在京城由礼部主持通考,考试合格者称进士或贡士,考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又称贡成。四是殿试,由皇帝做主考,但皇不一定亲自参加,或委托大臣监考或阅卷人,拟出前十名,由皇帝亲阅这十人的卷子。称十甲,一甲即皇上亲点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可若干名,三甲也可若干名,前十名进士之名用黄绫上榜公布称金榜题名。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安徽有个叫黄观的人曾入“三元”及第,他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唯一个六次科考均第一名的人,被誉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人超越之人,他不但才高八斗,而且又是刚正不阿之人。1905年9月2日,封建科举制度由清政府正式废除。
杨如耀“容貌穆如而中有深思”:容貌穆如即美貌的意思,如成语穆如清风,是指美得如清风,化养万物一般,形容人的气质,言谈举止等和顺舒适,给人以良好感受,形容任何有和顺舒适有气质的人。足见杨如耀从相貌气质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养马铺清代才子杨如耀(7)”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