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湖州秀才街头摆摊,一串糖葫芦订良缘,竟是狐仙倾心

发布时间:2025-09-01 06:55  浏览量:5

南宋咸淳年间,湖州城的秋意比往年更浓些。城外霅溪的水泛着冷光,岸边的乌桕树叶子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碎红。朱青书挑着半筐旧书,踩着落叶往家走,粗布长衫上打了两处补丁,被风灌得鼓鼓的,活像只落魄的鸟儿。

他家在湖州城南的巷尾,一间低矮的土坯房,老娘沈氏卧病在床,听见门轴 “吱呀” 响,忙撑着身子坐起来:“青书,今日去书铺问了吗?”

朱青书把书筐放在墙角,上前给老娘掖了掖被角,声音放得轻柔:“张掌柜说近期生意差,暂不需要帮工。娘,您别操心,我再想想别的法子。”

他今年二十五岁,本是湖州有名的才子,三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十五岁考中秀才时,知府亲自登门道贺,都说他将来必能金榜题名。

可天不遂人愿,父亲十年前在漕运船上当账房,遇上水匪,连人带货沉了江。

三年前湖州闹蝗灾,家里仅有的三亩薄田颗粒无收,为了给老娘治病,他卖光了祖传的字画,连书房里那套珍藏的《资治通鉴》都当了,如今只剩半筐没人要的旧书。

沈氏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都怪娘身子不争气,拖累了你。若不是我这病,你早该去临安赶考了。”

“娘说的哪里话?” 朱青书握着老娘枯瘦的手,指尖传来的凉意让他心头一紧,“读书固然重要,可您的身子才是头等大事。再说,生存都成了问题,就算去了临安,也无心备考。”

夜里,朱青书坐在油灯下,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老娘的药钱还能撑三天,米缸里只剩小半袋糙米,再不想办法,娘俩就要饿肚子了。

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想起小时候,娘常给他做糖葫芦,红亮亮的山楂裹着糖衣,咬一口又酸又甜,是他童年最珍贵的味道。

湖州城里做糖葫芦的不多,街头巷尾常见的是卖麦芽糖、桂花糕的小摊。若是娘能做糖葫芦,他去街头摆摊售卖,说不定能赚些钱。

第二天一早,朱青书跟老娘说了想法,沈氏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年轻时跟着你外婆学过做糖葫芦,除了山楂的,还会做橘子瓣、海棠果的,当年你爹最爱吃我做的橘子糖葫芦。”

说干就干,朱青书典当了身上唯一值钱的玉佩,换了些山楂、橘子、白糖,还有一根插糖葫芦的木架。沈氏撑着病体,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她先把山楂去核,用清水洗干净,再把橘子剥成瓣,去掉白丝;熬糖时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金黄的糖浆冒着细密的泡泡,裹在水果上,冷却后结成一层晶莹的糖衣,阳光一照,像缀满了红宝石、黄玛瑙。

朱青书看着竹篮里红红黄黄的糖葫芦,心里暖烘烘的。他借来邻居家的驴子,把糖葫芦放在竹筐里,驮在驴背上,又从家里找了块旧木板当桌子,朝着湖州城最热闹的观风街走去。

观风街是湖州城的主干道,两边店铺林立,有卖丝绸的、卖茶叶的、卖胭脂水粉的,还有说书的、唱曲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朱青书找了个靠墙的空位,刚把木板摆好,就引来不少人围观。

“这不是朱秀才吗?怎么摆摊卖起糖葫芦了?”

“听说他家道中落,老娘又病着,怕是走投无路了。”

“可惜了这么个才子,放着好好的书不读,来做这走卒贩夫的营生,真是丢了读书人的脸面。”

议论声像针一样扎在朱青书心上,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却还是强装镇定,笑着对围观的人说:“各位父老乡亲,我娘做的糖葫芦用料实在,味道香甜,大家不妨尝尝。”

有人好奇地拿起一串山楂糖葫芦,咬了一口,酸中带甜,糖衣不粘牙,忍不住赞道:“嗯,这糖葫芦味道真不错,比别家的好吃多了!”

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人也跟着买起来。小朋友拉着爹娘的手,指着糖葫芦哭闹着要;大姑娘 们也被那好看的模样吸引,买一串握在手里,边吃边笑。不到一个时辰,半筐糖葫芦就卖出去了大半。

朱青书正忙着收钱,忽然听见一个轻柔的声音:“这糖葫芦,多少钱一串?”

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淡绿色长裙的女子站在摊前,梳着双丫髻,头上插着一支素银簪子,肌肤白皙,眉眼如画,尤其是那双眼睛,像霅溪里的水,清澈又温柔。女子手里攥着一块手帕,眼神落在糖葫芦上,带着几分好奇,又有几分窘迫。

朱青书愣了一下,连忙回道:“姑娘,山楂的两文钱一串,橘子的三文钱一串。”

女子低下头,小声说:“我…… 我没带钱,只是看着好看,想尝尝。” 说完,她脸颊泛红,像熟透的海棠果,转身就要走。

朱青书看着她失落的背影,心里一动。他从木架上取下一串橘子糖葫芦,追上去递到她手里:“姑娘,相逢即是有缘,这串我送你吃。”

女子惊讶地转过身,接过糖葫芦,指尖不小心碰到朱青书的手,两人都像被烫到一样,连忙缩回手。周围的人见状,都哈哈笑起来:“朱秀才这是看上人家姑娘了,用糖葫芦讨欢心呢!”

女子的脸更红了,她咬了咬唇,小声说了句 “谢谢”,拿着糖葫芦快步走了,走了几步,还回头看了朱青书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羞涩,几分感激。

朱青书站在原地,心跳得飞快,手里还残留着女子指尖的温度。他看着女子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才回过神来,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收摊时,隔壁卖茶叶的王掌柜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青书啊,你是个读书人,总不能一直卖糖葫芦。我看你字写得好,不如下次把文房四宝带来,一边卖糖葫芦,一边替人抄书、写信,还能多赚些钱。”

朱青书觉得这主意不错,第二天就把笔墨纸砚带来了。果然,有不少人找他写信,有给远方亲人报平安的,有给朋友送贺礼的,还有商家请他写招牌的。

抄一封信能赚五文钱,写一块招牌能赚二十文钱,加上卖糖葫芦的收入,一天下来,竟能攒下不少银子。

接下来的几天,朱青书每天都在观风街摆摊,只是再也没见过那个穿绿裙子的女子。他心里有些失落,总觉得那串糖葫芦送得太草率,连人家的名字都没问。

这天傍晚,朱青书收了摊,骑着驴子往家走。路上起了雾,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前方几步远的路。他想着白天的生意,又想起那个女子,忍不住叹了口气。

忽然,驴子停了下来,不肯往前走。朱青书疑惑地抬头,只见雾中站着一个人,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绿裙女子。

“姑娘?” 朱青书连忙跳下车,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眼花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女子走上前,手里还拿着上次那个手帕,脸颊微红:“公子,你送我的糖葫芦太好吃了,我还想再要一串,不知……”

朱青书连忙从竹筐里取出一串最新鲜的山楂糖葫芦,递给她:“姑娘要是喜欢,以后想吃,随时来我摊前拿,不用客气。”

女子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笑着说:“公子真是好心人。我叫柳含烟,家就住在这附近。公子对我有恩,我想报答你。”

“报答?” 朱青书愣了一下,“不过是一串糖葫芦,不值一提,姑娘不用放在心上。”

柳含烟摇摇头:“我家先祖有训,有恩必报。我看公子每天又卖糖葫芦又抄书,十分辛苦,若是公子不嫌弃,我愿来帮你卖糖葫芦,不用你付工钱,每天给我两串糖葫芦当报酬就好。”

朱青书心里一喜,可又觉得不妥:“姑娘是大家闺秀,怎能让你做这种抛头露面的活?再说,我家贫穷,也雇不起帮工。”

“我不是大家闺秀,” 柳含烟笑着说,“我父母早逝,独自一人生活,平日里也没什么事做。公子要是不答应,就是嫌弃我了。”

看着柳含烟真诚的眼神,朱青书实在不忍心拒绝,只好点头:“那好吧,多谢姑娘帮忙。”

第二天一早,朱青书刚摆好摊,柳含烟就来了。她穿着一身淡粉色长裙,比昨天更显娇俏。她拿起糖葫芦,笑着吆喝起来:“糖葫芦,甜滋滋的糖葫芦,山楂的酸、橘子的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咯!”

她的声音清脆甜美,像黄莺唱歌,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看着这么漂亮的姑娘卖糖葫芦,都觉得新鲜,纷纷上前购买。

柳含烟手脚麻利,一边收钱,一边跟顾客聊天,还会根据顾客的口味推荐不同的糖葫芦,不到半个时辰,一筐糖葫芦就卖光了。

朱青书看着柳含烟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他拿出笔墨纸砚,开始替人抄书,柳含烟就坐在旁边,帮他磨墨、铺纸,偶尔还会跟他聊几句诗文书画。

朱青书发现,柳含烟虽然不是读书人,却懂不少诗词,对湖州的风土人情也了如指掌,跟她聊天,总有说不完的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柳含烟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摊前,帮朱青书摆放糖葫芦,吆喝售卖;收摊后,两人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聊着白天的趣事,说着心里的想法。

朱青书会给柳含烟讲书中的故事,柳含烟会给朱青书讲霅溪两岸的传说,雾气朦胧时,她还会挽着他的袖子,提醒他小心脚下的石头。

周围的人都看出了两人的情意,常有人打趣:“朱秀才,柳姑娘这么好,你可得早点把她娶回家啊!”

每次听到这话,两人都会脸红,却谁也不反驳。朱青书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柳含烟,可他一穷二白,老娘又病着,实在没勇气开口求婚。

这天收摊后,柳含烟忽然说:“公子,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朱青书跟着她来到霅溪岸边,只见岸边的芦苇荡里,藏着一间小小的竹屋。柳含烟推开门,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桌上摆着一个青花瓷瓶,里面插着几支新鲜的芦花。

“这是我的家,” 柳含烟笑着说,“以前我一个人住,总觉得冷清,现在认识了公子,倒觉得这屋子热闹多了。”

朱青书看着柳含烟温柔的眼神,终于鼓起勇气:“含烟,我…… 我喜欢你。虽然我现在很穷,还不能给你好的生活,但我会努力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让你过上好日子。你愿意…… 嫁给我吗?”

柳含烟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点了点头,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我愿意。我看中的不是你的钱财,而是你的人品。只要能跟你在一起,就算日子苦一点,我也开心。”

朱青书激动地握住柳含烟的手,两人相视而笑,霅溪的流水声、芦苇的沙沙声,都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几天后,朱青书带着柳含烟回了家,沈氏见柳含烟既漂亮又懂事,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家里穷,朱青书只简单办了几桌酒席,请了邻居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就把柳含烟娶进了门。

新婚之夜,红烛摇曳,柳含烟坐在床边,看着朱青书,欲言又止。

“含烟,怎么了?” 朱青书握住她的手,“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

柳含烟低下头,小声说:“相公,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你听了可别害怕。其实,我不是人,是霅溪岸边修炼了五百年的狐仙,柳家是涂山氏的分支,世代居住在湖州。”

朱青书愣住了,他看着柳含烟,想起她平日里的种种:她总能准确说出霅溪里鱼群的动向,她不怕冷,冬天也穿着单薄的裙子,她还知道很多失传的湖州传说…… 原来,她不是普通人。

“你…… 你真的是狐仙?” 朱青书的声音有些颤抖。

柳含烟点了点头,眼泪又流了下来:“我知道,人妖殊途,你可能会嫌弃我。可我是真心喜欢你,我从来没有害过人,也没有取过不义之财。

当年我父母被猎人所伤,是一位秀才救了他们,先祖才立下‘有恩必报’的祖训。那天我见你心地善良,又送我糖葫芦,就想报答你,没想到慢慢爱上了你。”

朱青书看着柳含烟梨花带雨的模样,心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心疼。他擦去她的眼泪,认真地说:“含烟,我喜欢你,不管你是人是仙,我都喜欢你。你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会嫌弃你?”

柳含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抬起头,看着朱青书:“相公,你说的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 朱青书笑着说,“能娶到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从那以后,柳含烟更是用心地帮朱青书打理家事。她知道沈氏的病需要名贵药材,就悄悄去霅溪深处采摘灵芝、人参,熬成汤药给沈氏喝;她知道朱青书要备考,就每天给他准备安神的莲子羹,陪他读书到深夜。

在柳含烟的照顾下,沈氏的病渐渐好了起来,朱青书也能安心备考。他每天白天读书,晚上跟柳含烟一起在灯下讨论学问,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温馨。

咸淳七年,朱青书前往临安参加乡试。临行前,柳含烟给他收拾行李,还把一枚用自己狐毛编织的平安符放在他怀里:“相公,这枚平安符能保你平安,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朱青书紧紧抱住她:“含烟,等我考完,就回来接你和娘去临安。”

乡试期间,朱青书发挥得很好。他写的策论紧扣时政,针砭时弊,又不失文采,主考官看了赞不绝口,把他列为乡试第一名,中了举人。

消息传回湖州,沈氏和柳含烟都高兴得哭了。朱青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柳含烟,激动地说:“含烟,我中举了!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柳含烟笑着说:“相公真棒!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

接下来的两年,朱青书更加努力地读书。柳含烟则帮着打理家里的田地,还开了一家小铺子,卖自己做的糖葫芦和湖州特产,生意十分红火。家里的条件渐渐好了起来,盖了新房子,买了田地,再也不用过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咸淳九年,朱青书前往临安参加会试。这一次,他再次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湖州知府。

回到湖州,朱青书穿上官服,第一件事就是去霅溪岸边,找到柳含烟:“含烟,我现在是湖州知府了,以后我可以保护你,保护咱们的家了。”

柳含烟看着他,眼里满是骄傲:“相公,你真好。”

朱青书在湖州任知府期间,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还创办了书院,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百姓们都很爱戴他,都说他是个好官。

柳含烟则继续做着善事,她用自己的修为帮助百姓治病,还教大家种庄稼、做糖葫芦,湖州城的人都知道,知府大人有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夫人。

后来,朱青书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往临安任职,他带着柳含烟和沈氏一起去了临安。不管官做得多大,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也没有忘记柳含烟的付出。他们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成为了临安城里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直到很多年后,还有湖州的老人给孩子们讲起这个故事:南宋末年,有个叫朱青书的秀才,在街头摆摊卖糖葫芦,因为一串糖葫芦,结识了狐仙柳含烟,最终不仅收获了美满姻缘,还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代好官。这个故事,也像一串甜甜的糖葫芦,在湖州的街头巷尾,流传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