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无名氏的一首佳作,开篇一语双关,结尾乃是点睛之笔

发布时间:2025-09-01 07:12  浏览量:5

生活需要尝遍苦辣酸甜,人生也常经历生离死别。春有新绿探出枝头,夏有蝉鸣撞碎午后,秋拾落叶藏进书页,冬煮热汤暖透寒夜。

一辈子不知要走过多少坎坷之路,途中可能遭遇迷雾,也会不时错过风景。不过每一个脚印,都在描绘着自己的轨迹;每一次呼吸,都在与世界亲密相拥。

古代一位无名诗人生于乱世,也曾有过悲痛的人生经历,不过痛定思痛,才子终于懂得生命里最珍贵的不是抵达何处,而是沿途拾捡的每一缕鲜活时光。下面一起读诗:

闲吟

元末 无名氏

云散晴山出,天开霁景新。

残霞明水曲,归鸟度烟尘。

野老扶藜立,渔翁罢钓频。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迷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元末恰是亡天下的乱世图景,元廷横征暴敛,红巾军起义席卷南北,陈友谅、朱元璋等势力逐鹿中原,战火所及之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很多文人墨客报国无门,日子艰难,又不得不隐居避世。这首诗就创作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希望寻觅一片净土,并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笔法,传达出元末文人真切的生存困境。

开篇一语双关,“云散、天开”,既是描写雨过天晴的天气状况,更是暗指诗人希望拨开乱世的迷雾。元末多年战乱不息,就像漫天乌云遮蔽了天地,百姓们流离失所,才子们更因九儒十丐的卑微地位、以及与异族统治的文化压抑,陷入精神绝境。

而“晴山、霁景”的出现,恰似黑暗中的微光:山是永恒的依托,霁是短暂的清明,这种新气象并非盛世的生机,而是乱世中片刻安宁的珍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的山水清朗,其实是诗人为自己搭建的避难所。

颔联将镜头拉近,描写傍晚时分的场景。残存的晚霞,静静地照亮了曲折的河湾;回巢的鸟儿,正缓缓飞过那片朦胧的薄雾。残霞虽然绚烂,终究只是短暂光彩,恰如元末局部的和平,转瞬便会被起义军的力量吞噬。

归鸟本是温馨的象征,可是元代至正年间,诸路寇盗蜂起,大江南北,处处是烟尘蔽日的战场景象。归鸟穿越烟尘的画面,正是对百姓流离失所、在战火中寻找生路的隐喻。

颈联转而描写两位山野老翁,乡村里的老人拄着藜杖,静静伫立在暮色中,似在赏景或休憩;捕鱼的老翁则已结束垂钓,正反复整理着渔具,准备归家。

元末文人多有避世之举,倪瓒弃家泛舟太湖,王冕隐居九里山,皆因不愿屈从元廷暴政,亦不愿卷入军阀混战。“罢钓频”传达出一种心神不宁的状态,但又并非因为收获不多,而是由于远处的战乱,扰动了山水间的宁静。

结尾乃是点睛之笔,眼前这黄昏景象里既有残霞映水、归鸟翩跹,又有野老静立、渔翁收钓,更藏着如此纯粹的动人韵味。诗人觉得既然已经亲身体会到这份惬意,又何必再去追问所谓的人生迷茫、寻求世俗意义上的正确方向呢?

全文笔法精湛,前六句刻画黄昏闲景,最后两句抒写观景感悟,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态度融为一体,读来既有当下即永恒的释然,也有回归本真的悠然,显得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