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铺门口有一上联:人无千岁寿,过路秀才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发布时间:2025-08-03 13:20  浏览量:1

对联这玩意儿,咱们大概小时候都见过——门框上贴的红纸,屋檐下晾的春联,不管老家有几亩地,还是就在城市的胡同口,总离不开两句对仗工整的吉利话。但你说究竟是哪个朝代、哪位老祖宗第一个想出来的,怕是咱谁也说不出准信来。

反正,这“对子”这桩事儿,最早据说就是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讨个吉利。你想啊,五代十国那会儿,动不动就兵荒马乱的,百姓房门上挂个“桃木板”,也就是“桃符”,图个辟邪。等时光一晃进了宋代,那股文人气息就上来了,不再只是图个吉利,开始较劲起来,“你出我对”,一桌子文笔,全都变着法儿玩趣味、显才情。

但那时候啊,对对子还是文人的玩意儿,离寻常百姓远着呢。真正让对联走进寻常巷陌,还得等明清。想想咱们看那些老电视剧,乾隆皇帝动不动摆出个难题,要满朝文武对下联,那种场景,其实历史上真不少。要说乾隆,倒真是对对子发烧友一枚。

就说某一回,他和身边的纪晓岚、和珅、刘墉们出门逛街,正好该吃饭了,随便挑间酒楼歇脚。满桌吃喝之后,乾隆胃口满足,文兴大发,握起筷子就出了句:“一来二往三杯不醉。”大家一听,这不又来个数字联嘛。气氛就跟现在聚餐抢答似的,桌上那点子人立刻脑子里开火车。

你要说纪晓岚,这老小子肚里墨水真不是吹牛的,几乎没眨眼就回了一句:“百鸟千啼万物复苏。”乾隆一听,乐坏了,夸了好几句。其实他们那群人都挺有意思的,下了早朝在宫里拧着文气,出了皇宫也能跟普通人一样,凑在热闹里玩点心思。对联是个借口,更像是生活里一点烟火气,没人往死里当回事儿,但都琢磨着不能丢面子。

这种“你出我对”的趣事,并不是皇宫的专利。老百姓同样玩得风生水起,只不过花样更接地气。比如四川有位李员外,他开了一家棺材铺,做得有声有色,邻里都得来找他。可人走背字,旧对门儿啪地也开了家棺材店,价格还比他便宜——啧,这生意场上哪有人情可言?李员外的脸色立马“多云转阴”,晚上睡觉估计都得磨牙。

不过这位李员外脑子活分,他琢磨着不能光靠降价或者骂街,那不成了小市民。于是索性在自己铺子门口悬了一句上联:“人无千岁寿”,重金悬赏下联。你别说,这法子真灵,一下子成了街坊巷议的趣闻——隔三岔五就有“才子”路过,想搭个人气,来凑这个热闹。

走街串巷的说书人、落榜秀才,乃至调皮小伙儿,全来了。有的对得牵强,有的文气太重,可没有一句真合李员外心意。看热闹的也不催,都等着瞧,是谁能给这件棘手事儿画上句号。

直到某天午后,有位旅途中的秀才摇着扇子经过,他远远就被门口的红纸和热闹围观吸引。秀才一瞧联语,手心里也冒汗——“人无千岁寿”,说的是人生天道,避不开老去。但转念一想,做棺材铺的,卖的又是生者的希望、逝者的归宿,倒不如给人添点慰藉。

秀才思索再三,提笔写下:“我处有长生。”

行里人一看都乐了。这腔调,不就是棺材店的安慰话?虽是调侃,却有点意思。李员外看了,像终于抓住自己的救命稻草,大声喊“妙,妙,妙不可言!”其实他哪是在乎那副对子呢?归根结底,是想出名、招牌扬起来,哪怕大家都奔着趣味来了,来一趟也许就能成桩买卖。

那副对联贴上门口,店里顿时络绎不绝,不光为买棺材的,更有闲来无事的看联人,感慨之余还得咂摸咂摸味儿。其实一句“我处有长生”,哪有什么仙方长寿?倒是活着的人听了,能心安一点,哪怕只是假象。

老李员外的聪明劲儿,倒让我想到一句老话:做人生意的,其实是在卖安稳。怕死不是短命,怕的是走得稀里糊涂。人世间没谁能千岁长寿,但这一联一语,倒像给后人铺的一个台阶,活着的人踏实,走的人也安心。

说到这,咱们有时候也该琢磨琢磨,什么才是人生的“下联”?或许,就是能在喧嚣、冷清里,都留下一点温情和趣味罢了。下次回头看看门口的红联,兴许你也会多咂摸出点烟火气和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