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乱史:边疆将军不知太平天国,百姓以为赢了鸦片战争?

发布时间:2025-08-24 18:00  浏览量:6

光绪年间,京城八大胡同的酒楼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正拍着大腿吹牛:"想当年我在黑龙江当差,那叫一个威风!雪原上跑马,帐篷里喝酒,哪像你们南方人,尽整些文绉绉的酸词儿!"

同桌的张祖翼端着酒杯直乐。这位满人老将军名叫阿勒浑,刚从黑龙江副都统任上退休回京,头一回进酒楼就碰上南方来的翰林。老将军说话粗声粗气,可一听说张祖翼是"南省才子",立马起身作揖,那架势比见了皇上还恭敬。

"听说十几年前南方闹过乱子?"老将军突然压低声音,"我那些当兵的兄弟说,南方人爱造反,是真的?"

张祖翼差点把酒喷出来。捻军、太平军、湘军、淮军……这些名字在他嘴里转了三圈,最后只憋出句:"早平定了。"

"谁平的?"老将军眼睛发亮,"听说南边的官兵跑得比兔子还快?"

"左宗棠、李鸿章这些能人。"

老将军挠着后脑勺直摇头:"这俩名字,听着耳生啊。"

要说阿勒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翰林院的麟趾大人可算"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位世家公子每天泡在国史馆,校对《清实录》时突然一拍桌子:"荒唐!罗泽南一个教书的,三年就当上道台?刘蓉一个候补知县,直接升布政使?这得贪了多少银子!"

同僚恽彦彬正喝茶,闻言差点呛死:"您不知道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麟趾扶了扶眼镜,"洪秀全是谁?反贼还能写进正史?"

恽彦彬憋得脸通红:"没有湘军,咱们现在都得剃头留辫子!"

"剃头?"麟趾突然站起来,"大清入关都二百年了,谁敢不剃头?"

1865年的北京城,英国人密福特正蹲在使馆门口抽雪茄。这位外交官刚跟清廷签完条约,准备在京城开领事馆,结果老百姓都围过来道喜:"听说洋大人给咱赔了十万两银子?"

密福特雪茄都吓掉了。五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廷明明割地赔款,怎么传成"大清赢了"?他拉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问:"您知道为啥打仗?"

"还不是洋人眼红咱的瓷器茶叶!"老汉理直气壮,"皇上仁德,放他们一马,这才让在京城开洋行。"

密福特回去就写信:"这些中国人怕是把《三国演义》当史书看了!要我说,下次直接炸平紫禁城,他们才知道疼!"

要说这三位的故事,最绝的还是老百姓的"胜利学"。太平军打下了半壁江山,百姓说"官兵正在剿匪";圆明园烧成灰,百姓说"洋人赔钱求和";连阿勒浑这种边疆大员,都以为天下太平得能睡安稳觉。

这让我想起老家二舅爷的话:"乱世跟下雨似的,离得远听不见雷声,离得近躲不过雨点。"可清朝这帮人倒好,雷声滚到头顶了,还当是邻居家放炮仗。

密福特说得对,大清确实该改革了。可惜等他们想起来变法,已经晚了三十年——就像二舅爷说的:"鞋湿了才想起打伞,早淋成落汤鸡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古代每200年大乱,一乱就百年,人真的能预感乱世吗?

看看阿勒浑们的经历,答案或许残酷:乱世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被无数个"不知道""不相信""不愿意"慢慢堆出来的。就像北京城的老百姓,直到洋枪顶在脑门上,还当是过年放二踢脚。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能预感乱世,这日子还怎么过?倒不如学学二舅爷的智慧:"该种地种地,该喝酒喝酒,雷声再大,不劈到自己头上,权当是听戏。"

毕竟,历史这玩意儿,从来都是后来人写着玩的。当时的人啊,能活好今天,就算对得起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