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正月十八,和珅在牢里瞅见了那三尺白绫,却忽然想起那人
发布时间:2025-08-09 22:19 浏览量:3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紫禁城的雪还没化透,和珅在牢里瞅见了那三尺白绫。他对着铜镜抻了抻皱巴巴的绸缎囚服,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陪乾隆南巡那会儿,江南织造进贡的云锦,可比这料子亮堂多了,晃得人眼都花。
“大人,时候到了。” 狱卒的声音里憋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快意,藏都藏不住。
谁能想到啊,这个抄家时搜出八亿两白银的大贪官,临死前攥在手里的不是啥藏宝图,竟是半块用油纸包着的绿豆糕。那糕点早就发霉了,绿毛从裂开的缝里钻出来,瞅着就跟他这光景似的,烂透了。
乾隆四十一年的夏天,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里,19 岁的和珅跪在地上,望着面前堆成山的奏折。新疆平定后的文书混着蒙古部落的贡单,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跟天书似的摊在案头,连张廷玉的孙子都皱起了眉头,直犯愁。
“让他试试。” 乾隆呷了口雨前龙井,漫不经心地朝那个穿蓝色布袍的年轻人抬了抬下巴。
和珅的手指抚过泛黄的纸页,蒙古文的卷舌音从齿间滚出来的时候,连理藩院的老臣都惊得直瞪眼。等他用藏语念出雪域部落的祝祷词,乾隆手里的茶盏都顿了一下 —— 这个在粘杆处当差的侍卫,眼里藏着股子跟身份不搭的锋芒,亮得很。
没人知道,这个后来的巨贪,少年时在咸安宫官学啃着冷馒头过日子。父亲常保走得早,继母把他和弟弟和琳赶到马厩里住。大冬天的,兄弟俩裹着同一件破棉袄,和珅就着雪光背《论语》,和琳在旁边削木箭 —— 后来这弟弟成了镇守西藏的大将军,38 岁战死沙场那会儿,和珅哭得跟个泪人似的,都吐了血。
“他可不是一开始就贪的。” 故宫博物院的老研究员李建国翻着乾隆朝起居注说,“和珅当户部侍郎的时候,有盐商送他一对玉如意,人家原封不动就给退回去了。”
养心殿的烛火常常亮到后半夜。和珅站在乾隆身后,瞅着老皇帝用朱笔批阅奏折。70 岁的乾隆手抖得厉害,写个 “一” 字都跟画波浪线似的,和珅就捧着砚台等着,等皇帝累了,接过笔来模仿他的笔迹朱批,那叫一个像。
“朕的心思,也就和珅能懂。” 乾隆在御花园跟宠臣说这话的时候,和珅正蹲在地上,替皇帝把松鞋带系成蝴蝶结 —— 老皇帝痛风犯了,弯不下腰。
可这种默契,慢慢就成了致命的毒药。乾隆要修圆明园,国库空了,和珅就发明 “议罪银”,让犯了错的官员交钱免罚;乾隆要南巡,和珅就让沿途官员 “自愿” 捐俸,自己先扣下三成;甚至连乾隆母亲的丧葬费,和珅都敢从里面挪出四十万两,修自家的 “锡晋斋”。
“他这是在替皇帝背锅啊。” 清史专家马未都在节目里直言,“乾隆朝的奢靡,和珅是执行者,也是替罪羊。” 但这话遭到另一位学者反驳:“替罪羊会给自己弄几十处庄园?会让全国督抚都认他当干爹?”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了。和珅在灵堂哭得昏死过去,醒来一看,自己的官帽被人换成了白色孝帽 —— 按规矩,他这个级别的官员不该戴这种帽子。
八天后,和珅被锁进了刑部大牢。狱卒张诚记得,这个以前前呼后拥的 “二皇帝”,夜里总对着墙壁嘀嘀咕咕。有天张诚起夜,看见和珅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块糕点塞进嘴里,嚼了没两下就剧烈咳嗽起来,脸都咳红了。
“那是他儿子丰绅殷德小时候最爱吃的。” 张诚后来跟孙子讲,“和珅说,那年丰绅殷德出天花,太医都说没救了,他跪在雍和宫门口三天三夜,求来这半块供佛的绿豆糕,没想到孩子还真活下来了。”
抄家的士兵撞开锡晋斋的大门时,在紫檀木书柜后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匣子。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三样东西:和珅母亲的一缕白发,和琳穿过的旧箭袋,还有丰绅殷德五岁时画的全家福 —— 画上的和珅没戴官帽,穿的是粗布衣裳,看着特普通。
和珅上吊那天,北京城里百姓放起了鞭炮,热闹得跟过年似的。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说,他儿子三年前因为没给和珅的人塞钱,在漕运码头被活活打死了。但在吏部档案里,却记着和珅任人唯贤,破格提拔过寒门出身的王杰 —— 这位王杰后来成了嘉庆朝的宰相,正是弹劾和珅最狠的人。
“他就是个复杂的怪物。” 作家二月河在《乾隆王朝》里这么写和珅。这个精通四门语言、写得一手好诗的才子,这个为弟弟报仇不惜得罪权贵的哥哥,这个把儿子照片藏在枕头下的父亲,最后成了史书里脸谱化的大贪官。
如今在恭王府的锡晋斋,游客还能看到那对著名的 “和珅椅”。紫檀木的扶手上雕着祥云,据说当年和珅就坐在这儿,一边批改奏折,一边听人念各地送来的贿赂清单。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就像他那毁誉参半的一生。
有人说,如果和珅生在雍正朝,说不定会成为另一个李卫;也有人说,只要权力没了监督,再聪明的人也会变成贪吃的饕餮。但这些讨论,都跟那个正月十八的清晨没关系了 —— 当和珅把白绫绕过房梁时,手里还攥着那半块发霉的绿豆糕,就像攥着自己永远没法回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