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登基后,乾隆还有三位皇子在世,嘉庆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发布时间:2025-07-24 01:31 浏览量:1
编辑 | 妍妍
乾隆八十六岁,还没走进寿终正寝那道门槛,皇权交接的棋局早就悄然排开。朝廷里称得上风高浪急,权势如云。乾隆膝下余下的几位皇子,表面上人畜无害,但私下都像棋盘上的卒子一样被小心安置着。
新皇帝嘉庆刚刚坐稳帝位,侧身就要直面父亲留下来的这三枚“旧账”,他能不能稳住?谁也不敢打赌。有时候,皇权枝节横生,最怕的不是外忧,而是身后的兄弟。谁还真信什么亲情面子?
那时候,朝堂上流言涌动。乾隆为什么舍弃年长的永璇和才子永瑆,偏要选上看起来最不起眼的永琰?是亲情?是考量?还是一场算计?没人能一锤定音。
各种议论四处飘——有人说永琰听话,出生低微,便于驾驭;有人更愿意相信他有父皇年轻时的凌厉干脆。还有人顺嘴编了一场打猎救驾的奇闻,真真假假混杂一锅粥。
不过那些当权的老人心里门清,皇位可不是随便安个好孩子。乾隆的顾虑都摆在脸上:一来和珅势力太重,二来文武百官各怀心思。他不敢让皇位旁落,怕被权臣架空。这样一想,确实只能选永琰。可事实就这么“直白”吗?
说实话,帝王传位,哪里会只有一种答案。乾隆选永琰,可能也带着点无奈。他也怕事后子孙反咬一口。至于永琰到底有没有才干,大臣们也不太好说。大家都猜,没人能断言。
当初所有的皇子其实各有各的短板。永璇年纪大了,沉迷享乐,一心只想找点小刺激。永瑆,表面看风度翩翩,其实优柔寡断,真到了关键时刻,倒仿佛比谁都后退一步。再看最小的永璘,发财心切,整天琢磨银子不假的。
轮到嘉庆掌舵,四角齐聚。问题是,他是要打压兄弟,还是拉拢一把?和珅还坐着大腿,稍有差池就有祸水东引。选错一步,皇位都得出问题。有时候,兄弟不见得全是敌人,反倒能当缓冲带。
历史书上很少有清帝能这么“宽厚”。嘉庆的处理方式挺别致。他没有杀伐果决,反手就把兄弟们分配了实权:让永璇参与查办和珅,拉永瑆做军机大臣,连那个不走正路的永璘也分了一大半财产。不像老祖宗康雍乾惯常那一套“兄弟阋墙”的逻辑。
但未必所有人都信这个“温情”。真的全都是团结友爱?只是看起来表面风平浪静而已,多少暗流,还是在地下悄然滑行。宫中家宴,表面其乐融融,其实谁都不知道,酒过三巡之后那眼神还剩几分真。
表面上讲,嘉庆其实是用兄弟做钩,稳住人心。实则牢牢把权柄攥在自己手中。毕竟,谁家皇室故事,真能让大家都好过?
永瑆还挺有意思。他才学出挑,书法一绝,偏偏在争皇储时放了水。乾隆其实也挺欣赏他,但关键时刻他老是左顾右盼,让人失望。他做了军机大臣以后,主理军务,实事做得多,还管三库;而且到了道光皇帝那里,依然互为尊重。
再说句实在话,永瑆书法之好无人不知,神仙评价一片。学问扎实,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把人生都贡献给了学问。他人缘好,没拿皇族身份压人,文臣们都乐意跟他打交道。六品小官指出过他失误,结果他当众承认,这种不端架子的姿态,可能比才情还受用。
他不光书法、学问过硬,对新政也有想法。比如他力推水利,管理黄河事务,处理白莲教余党,毫不拖泥带水。可你硬问一句,这些到底是不是因为他放下了争位那一念?没答案。有时人心比书法还难揣摩。
永璇的人生,总体说挺怪。他本是家里的大哥,皇位其实有一丝希望,可惜荒唐放纵。喝酒招摇,时不时玩点出格事。但也没真害了谁,只不过偏爱平民生活,穿起便装蹿街过巷。做事不按套路,每逢佳节就撒点银子开义学搞施粥。
坊间都说他风流,却不坏。他这一套乱糟糟的行径,给皇室面子丢了不少,可不少百姓记得他的好处。这种行为,反倒让那些活在台面的人,多少多了点压力?
嘉庆对这个兄长宽容,完全不像史书上那些动辄剿灭的做派。是缺乏手腕?还是另有所图?此处无声胜有声——谁也讲不清。
要说最最异类的那还得是永璘。他彻底不看权力那一套,赚银子最在行。乾隆活着时就给他一座大当铺,当铺年收入动辄百两,嘉庆加码,半个和珅府邸拱手相送。
外人笑他唯利是图,但实际上他搞商业不设门槛,兼并当铺、茶庄、盐业,连贸易都要分一杯羹。他还会编算学书,干脆建个组织帮落魄皇族做点小生意。钱挣得多,自己花不完还辅助家里人。到底是贪,还是聪明?有谁能说清?
有人觉得这样过于市侩,不体面,于皇家体统不合。他理都不理。这个人活得轻松,离世还不到六十岁,钱倒是赚遍清朝。
其实说到头,嘉庆帝这些兄弟间的局,又稳又乱,谁也没有完全落空。没有刀光剑影,却也没有童话般圆满。他不是历史上最果断的皇帝,手段不狠。可羁绊几许,分寸拿得准。宽待兄弟,稳住大局,这法子行得通?有的说很高明,有的觉得只是运气。
再退一步想,也许,家族间的权力平衡,没法说死。有人说嘉庆宽厚,有人笃定他只是无为;有人怀念永瑆的才情,有人质疑他的软弱。到底谁赚谁赔?皇族内斗有胜有负,说不定同桌饭局上,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有皇权才最重要。打碎牙齿和血吞。
这种结果,有人信服,也有人不满。历史不会给出标准答案。或许真该有人冷眼旁观,再去评说。嘉庆帝用兄弟安天下,成与不成,还不是后人随口而论。
明面上的温良背后,确实藏着很多算计。谁都不傻。三兄弟没有强求争斗,局面维持住了,竟然没有出现大清版“玄武门之变”,这已经很惊人。假如换个人(哪怕是道光),也许早已反转收场。
时代不同了。那几个皇子,各有活法,但都保住富贵身家,一场真刀真枪也没出现。这和之前几代统治者,已经完全不同。
也许,这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兄弟情”:勾心斗角背后,各安天命,表面文章还能做下去。至于感情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用细究。江山这种玩意儿,比家族恩怨要实在多了。
人说人心如水,家国如棋。真假是非,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明晰。但至少,在那个瞬间,大清的兄弟们都活了下来。拥着各自的秘密和算盘。
这其实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