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平庸的嘉庆作为继承人?
发布时间:2025-07-10 12:52 浏览量:1
十七个皇子的命运朝堂,乾隆最后为何选择了并不出众的永琰?话题甫一抛出,评论区直接炸了锅。史书里看不到的内宫隐线,被无数细节堆叠——惊人的不是永琰的胜出,而是乾隆一百七十年家国算计后的窘境。是天意,还是无奈?这是博弈现场,也是人心险局!
乾隆皇帝,声势浩荡的盛世统治者,人前气度恢宏背后却被“传位给谁”困扰得不眠不休。宫廷夜深,烛火未灭,十七位皇子命运暗流涌动。最初,乾隆坚持儒家立嫡理念——元后嫡子为正,哪怕朝堂大臣、后宫妃嫔、甚至市井百姓,都觉得铁板钉钉。历史上也不乏明君英主,就是靠“嫡长子”把江山延续百年。可极致理想,在清宫阴狠现实里总是撞得头破血流,放下偏见的人却越来越少。乾隆到底是在苛求天命,还是被家世枷锁压得喘不过气?!
继位人原本内定,皇次子永琏——富察皇后嫡子,九岁的少年居然承载了天子万钧重托。乾隆爱子心切,才刚登基就偷偷写下立储诏书,正大光明匾额背后静静藏着那份薄纸。逆天改命的希望不过三年,永琏“患寒疾”撒手人寰。乾隆痛彻心扉,连夜召见群臣,当场痛哭。那种失控,是所有帝王最怕见到的软肋。谥号“端慧皇太子”、厚葬端慧园寝,一切规格拉满。这一套仪式感不是传统,更像一场无声抗议:嫡子之死,打碎了乾隆皇帝的自信。有人说,失去富察氏后,乾隆再没像前半生那般坚硬。立储路线,从此拐弯。
第二轮期望,全压在皇七子永琮身上。同是富察皇后所出,乾隆帝照旧满怀希望。天花一夜袭来,永琮只有一岁多便与世长辞。原配皇后连损两子,不久自也郁郁而终。至此,乾隆心中嫡子立储的信仰轰然崩塌。“这是天意,还是人力所限?”朝堂群臣窃窃私语,后宫气氛冰冷到了极点。没了嫡子,卷入卷出的只剩下乱麻一团的庶子线。
皇长子永璜,生母早逝,若说太子之位或有机会,也断送在自己的“冷漠”上。富察皇后丧礼,永璜和三弟永璋“未尽人子之道”,乾隆痛斥“不孝”,言下之意就是彻底无望。长子的心理压力爆表,“连我母亲的丧事都做不好,我还谈什么大清江山?!”史书冷冷记下永璜疾终——二十二岁便没得善终,外人只看到他失宠,皇宫密墙内的几夜长哭却无人在意。
庶子连环出事,有的被过继出宗族,比如皇四子、皇六子直接划掉选项。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幼夭,甚至没有名字,清皇室的高墙里埋了太多短命的孩子。剩下最后几位,一个个看似有戏,却又接连失利。
如果只看“个人表现”,皇五子永琪曾被乾隆寄予厚望。聪慧有才,被准许娶了权臣鄂尔泰的孙女为妻,朝臣暗中下注,议论“这是未来的太子妃”。谁知转年大病不起,二十六岁悄悄离世,乾隆帝再也不敢轻易把“希望”押在谁的身上。旁观者一声长叹,“天妒英才”的古训在清宫重演,五子的夭亡成了乾隆痛心的转折点。
皇八子永璇,断腿隐疾,偏偏是坐得最久的“局外人”。乾隆四十一年,却被父皇亲手封郡王,甚至自驾马车上门探望——可惜身有残疾,被排除储君之外,成了大清最长寿的皇子,活到八十七岁。清宫里议论,“真是老天开了个大玩笑。”他的安稳其实是种冷漠的旁观。
皇十一子永瑆,外号“大清葛朗台”。书法名列清代四大家之一,乾隆把他的字帖刻版颁行天下,甚至娶了权臣傅恒之女。唯有私生活寒酸刻板,府库上锁,妻妾吃稀饭,连丧马都要“煮为晚餐”。豪门新娘“富察氏”,熬成薄命人。几个亲王私下嘲笑,“谁家皇子过得这样?”有才华但缺温度,乾隆不可能重用他。古人都清楚,守财奴成不了天子。
皇十二子永璂,母亲是继后那拉氏。能力冠二房,惜败“乌鸦随霉”。乾隆与那拉皇后的大战,直接让永璂从宠儿变成弃子。母亲断发被幽禁后,永璂的命运就跟着母亲一起沉下去。大清家法,帝王忌讳“母子一荣俱荣”。哪怕参编典籍、才华出众,乾隆依旧不认可。永璂最后病卒,无谥号无荣耀。昔日才子沦为历史脚注,空有才华无用武之地,只是因为站错了队。
最小的皇十七子永璘,那时还是个孩子,眼见继承希望渺茫后索性自甘清闲。清王朝府邸里最会享受的“闲人王爷”,做王做得风轻云淡。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不知是不是这才是最大赢家?
数来数去,十七位皇子精挑细选,只剩下寥寥几个。前有永璇断腿,后有永瑆守财,永璘视权如浮云。轮到永琰,一个“毫不起眼”的第十五子。没有显赫才华,但也从未犯错。他不是嫡子,不是长子,不是最受宠,也不是最出众,只是默默地活了下来。一朝乾隆三十八年,父皇秘密确立他为皇储。乾隆心里却始终打鼓——冬至夜晚,他在南郊祭天,竟然把永琰的名字写在祈祷帖上,直白诉说:“如果他承得起大清,求上天保他健康长成;倘若不中用,索性快快让他走,我还能换人,别耽误了国家大事!”皇帝的犹豫彻底写在祷文里,举国上下都在看命运抛出的硬币。
回看这些选项,永琰唯一的胜利是“安稳”,也是乾隆最后的无奈。好皇帝不一定得是天赋异禀的那个,大清朝最需要的,也许只是“不犯大错的那个能坚持下来的”。乾隆如果有选择——他早就立了嫡子、宠子、贤子,可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关死所有门。倒是坚持住、熬过孝道纠纷、后宫冷箭和兄弟内耗的永琰,成了大清第七代皇帝。难怪后世称“仁宗”,人们都说他的“仁”,其实是被乾隆用命换出来的平淡无奇。
宫廷那些传位野心家,最后全都倒栽葱。惊艳的折了、聪明的死了、有才的孤了、势大的被冷落了。粉丝和考据狂人每天翻史书、考旧事、猜阴谋,到头来难掩一个事实——大清江山,是靠一个“差不多”的人守到了天亮。
现在轮到评论区发言,谁还敢说“逆风翻盘靠天赋”?历史有时比我们想象更讽刺。选帝之路风云变幻,到底是命运选择了永琰,还是乾隆妥协了自己的人生信条?这场权力的残酷游戏里,究竟是天命还是无奈撑起了最后那张龙椅?留给每个人的判断,早已超越了乾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