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阎肃斩钉截铁地说:“现代京剧不准唱样板戏,那唱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08 15:55 浏览量:2
1930 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局势动荡不安。7 岁时,阎肃随家人踏上了漫长的逃难之路,从河北辗转至武汉,最终在重庆落脚。在重庆,一家人的生活充满艰辛,房屋被炸毁后,他们被迫栖身于涵洞,随后又搬到修道院。尽管生活困苦,阎肃的父母依然坚定地支持他读书,期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修道院的学校里,阎肃接触到了数学、拉丁文和音乐,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种子。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阎肃考入了著名的重庆南开中学。在中学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1949 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然而,大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相反,他加入了西南青年文工团,毅然中断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文工团里,阎肃身兼数职,既是演员、合唱队员,又是分队长、导演,还尝试创作曲艺、戏剧等作品。他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团里备受瞩目的才子 。
1950 年,阎肃正式调入西南青年文工团,开启了他的专业文艺生涯。在这里,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953 年,阎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此后他先后担任分队长、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等职务,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1959 年春节刚过,一纸调令打破了阎肃原本在西南军区文工团的平静生活,他接到团领导的指令,到广州空军某部队 “当兵”。同行的还有其他 3 人,他们满怀着对部队生活的期待,踏入了这片未知的领域。
初到部队的那个夜晚,紧张的气氛便扑面而来。半夜 12 点 40 分,尖锐的哨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夜的宁静。紧急集合!这是阎肃在部队的第一个考验。睡在他下铺的大个子机电员是山东胶州人,说话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慌乱中,阎肃紧紧跟着他往外跑。然而,在黑暗中,队伍交叉混乱,阎肃跟错了人,一路跑到了机场的另一头。等他发现时,才听到那带着湖北口音的回应,他才惊觉自己跟错了队伍。无奈之下,他只能独自跑回小队集合的地方,可等他赶到时,队伍已经解散,这尴尬的开场,让阎肃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担忧 。
本以为能接触飞机,参与机务工作,可现实却给了阎肃当头一棒。连队安排他去种菜,而且一种就是四个月。每天,他都要从买菜籽开始,精心地整地育苗、锄草捉虫,再到泼粪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看着自己的双手从细腻变得粗糙,满是泥土的痕迹,阎肃的心里满是失落。他时常望着远方的飞机,心中不禁抱怨:“连飞机外场都不让我去,那我还来这当兵干吗?还不如在北京郊区找个生产队干活呢!”
一个礼拜六,阎肃和一同下部队的战友们聚在一起,大家都唉声叹气,对当下的生活感到无奈。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要把 “要我当兵” 变成 “我要当兵”,主动去融入部队生活。当晚,阎肃回到宿舍,主动和一个老兵攀谈起来。老兵的热情回应让阎肃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他发现,只要自己主动迈出第一步,官兵们都很乐意接纳他。
从那以后,阎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积极地参与到部队的各项工作中,跟着老兵们打背包、跑拉练,锻炼自己的体能和意志;跟着炊事班养猪、种菜,体验生活的艰辛;跟着机务队拧螺丝、上机油,学习专业的技能。休息时,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官兵们侃大山、变魔术、演节目,给大家带来欢乐。他的努力和热情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风趣幽默、见多识广的阎肃。
在部队的日子里,阎肃见证了许多动人的场景。每天清晨,他会和战友们顶着 “鱼肚白” 来到停机坪,认真地擦飞机、递工具、打下手,为飞机的起飞做准备;晚上,又迎着晚霞送飞机回 “机窝”,确保飞机安全归位;半夜,还会参加跑警报演习,时刻保持警惕。南方机场的夏天,高温高湿,站在跑道上,热浪扑面而来,汗水湿透了衣衫;冬天,又寒冷潮湿,手脚常常被冻得麻木。但阎肃从未抱怨过,他深知这就是部队生活,是他必须经历的磨练 。
1960 年的一个傍晚,彩霞满天,飞机结束训练,依次返航。阎肃所在机组的一名机械师,迎着火红的晚霞,扛着舷梯,静静地站在跑道的尽头,仰望着蓝天。那一刻,机械师的身影被晚霞勾勒得格外高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蓝天的热爱和对战友的牵挂。阎肃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他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地上的机务人员,还是天上的飞行员,他们都深爱着祖国的蓝天,都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天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涌上心头,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宿舍,奋笔疾书:“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当晚,《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就诞生了。
战友们看到这首歌词后,都赞不绝口。后来,姜春阳、羊鸣等战友为其谱曲,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首歌最终定稿。1964 年,《我爱祖国的蓝天》荣获空军文艺创作一等奖,随后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空军的代言曲,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空军 。
谈及这首歌的创作,阎肃感慨地说:“我写《我爱祖国的蓝天》,不是领导交代的任务,不是命题作文。这首歌能传唱至今,凭借的是空军部队生活赐予我的‘乳汁’。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才能写出这样饱含真情的作品。” 这首歌不仅是阎肃对空军生活的深情赞颂,更是他扎根基层、汲取创作源泉的有力证明。它让我们看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佳作 。
阎肃对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非一味地排斥流行元素,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欣赏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称赞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展现了流行音乐的魅力。他也喜爱罗大佑的作品,认为罗大佑的歌曲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内涵。他对张雨生、齐秦、蔡琴等歌手的作品也颇为认可,从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汲取灵感 。
然而,对于一些口水歌,阎肃却难以认同。他认为这类歌曲缺乏个性,歌词空洞,旋律单调,听再多首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歌曲,其生命在于旋律,在于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一首好歌,应该是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同时又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复杂 。
阎肃以《雾里看花》的创作,展现了他对文艺作品深度的执着追求。1993 年,正值中国《商标法》颁布 10 周年,中央电视台计划以此为主题举办 “3.15” 晚会,导演组邀请阎肃为晚会创作一首 “打假歌”。当时,市场上假货横行,老百姓深受其害,阎肃深知创作这样一首歌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开始创作时,他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 “打假” 这一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生动、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
阎肃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在屋子里不停地踱步,试图寻找灵感。儿子在一旁准备功课,被他的举动干扰,让他回屋去。回到房间的阎肃打开电视,正巧播放着川剧《金山寺》水漫金山的情节。法海找来韦驮菩萨,韦驮菩萨手拖降魔杵,腿往脑门上一踢,踢出一只法眼,这只法眼,在佛家里又叫天目、慧眼,能看穿世间万物 。
看到这一幕,阎肃眼前一亮,心中涌起了灵感的火花。他想,如果人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就能轻易地分辨出假货,让那些不法商家无处遁形。于是,“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这句经典的歌词应运而生。为了使歌词更加流畅、富有诗意,阎肃反复琢磨,最终确定了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这样优美而富有意境的开篇 。
当阎肃将完成的歌词交给作曲和导演时,他们都被这首歌词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所打动。作曲者根据歌词的意境,创作出了悠扬动听的旋律,那英的深情演绎更是让《雾里看花》这首歌风靡全国。这首歌曲不仅在 “3.15” 晚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更是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 。
在当代戏曲发展的脉络里,谈及现代京剧,常有人发出疑问:现代京剧的范畴究竟该如何界定?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阎肃先生,就曾斩钉截铁地抛出观点:“现代京剧不唱样板戏,唱什么?”这话乍听之下,似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然,但细细品来,实则蕴含着对现代京剧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 。
样板戏诞生于20世纪中叶,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文艺领域急需破旧立新。沪剧《芦荡火种》率先拉开了这一时期戏曲变革的大幕,它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水乡为蓝本,生动展现了新四军伤病员在群众掩护下与日伪军周旋斗争的故事。后来在此基础上改编的京剧《沙家浜》,更是将这种革命题材的戏曲影响力拓展至全国。在《沙家浜》中,“智斗”一场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之间的精彩对唱,在展现京剧唱腔优美韵味的同时,也将紧张刺激的戏剧冲突推向高潮,人物性格在你来我往的唱词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 阎肃先生力挺样板戏,绝不是无的放矢。在他看来,样板戏在艺术成就上,完全不逊色于国外的戏剧作品。样板戏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戏曲表现程式改革方面,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有人或许会质疑,时代在发展,现代京剧难道不该开拓全新的领域,而总是围绕样板戏打转吗?实则不然,现代京剧并非只有样板戏这一条路,但样板戏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创作范式,是现代京剧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新编现代京剧也在不断涌现 。以《弄潮》为例,这部戏聚焦智能化港口的故事,体现出一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弄潮”精神。在艺术呈现上,它将传统京剧乐队与西洋交响乐相结合,还加入电子音乐烘托剧情。唱腔设计上,既有传统的“西皮”“二黄”,也融入好听的京歌元素,既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又展现出时代风采,同时保留了京剧的韵味,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
《欠你一枚小红星》则另辟蹊径,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通过“红三代”洪星与八十年前牺牲的儿童团团员“小铁子”相遇的奇幻故事,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该剧融入音乐剧叙事节奏、舞蹈元素,开创性地把“京腔民谣”与麒派唱腔相结合,多媒体技术与充满未来感的舞美设计,以及说唱、摇滚等流行元素的穿插,让古老的京剧艺术焕发出时尚活力,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 。 现代京剧的发展,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样板戏作为现代京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其艺术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传承。
正如阎肃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要用客观、全面、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样板戏。现代京剧不唱样板戏,唱什么?这不是对样板戏的盲目推崇,而是呼吁戏曲从业者在继承样板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现代京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 。
1967 年 4 月,阎肃迎来了儿子阎宇的诞生,这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由于阎肃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妻子又在涿州上班,年幼的阎宇只能被送到沈阳的姥姥家寄养。在姥姥的宠溺下,阎宇变得异常顽皮,刚学会走路就开始调皮捣蛋,打开水壶盖尿尿、用扫帚把姥姥关在屋里、在别人家门前堆雪浇水冻门等,这些淘气行为让邻居们都惊叹不已 。
3 岁时,阎肃将阎宇接回北京上幼儿园,可阎宇在沈阳养成的野性丝毫未改。在幼儿园里,他成了 “孩子王”,经常打架,家庭联系簿上满是批评。有一次,他因不服老师批评,竟捡起砖头追着老师跑,还踢翻了盛菜的桶,导致全幼儿园小朋友都没吃好午饭 。
上小学后,阎宇的淘气行为有增无减。他与同桌打架,推倒半个教室的课桌,还结识了高年级的坏孩子,学会了逃课、打架和抽烟,甚至偷走阎肃舍不得抽的 “大中华” 与他人分享。学校无奈之下,要求阎宇转学 。面对如此顽劣的儿子,阎肃的妻子感到绝望,甚至有过跳车自杀的念头。阎肃意识到,打骂说教对儿子已无济于事,他决定改变教育方式,采用 “无为而治” 的方法,把儿子当成朋友,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走上正轨 。
阎肃带着阎宇搬到北京西郊中国京剧团院里的宿舍,与他一起生活。他对阎宇说:“只要你三天不闯祸,我就请你吃饺子。你想玩什么爸爸就陪着你玩。” 为了吃到心爱的饺子,阎宇在学校里收敛了许多 。
看到阎宇对斗蛐蛐着迷,阎肃不仅不制止,还主动帮忙找养蛐蛐的容器,陪他一起观察蛐蛐的习性。当阎宇发现蛐蛐全身变白,好奇地向他询问时,阎肃鼓励他去请教懂昆虫的专家。专家的解答让阎宇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他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
在学习上,阎肃巧妙地引导阎宇,以自己对诗词的热爱感染儿子。他经常与阎宇分享诗词的美妙,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阎宇对文学的兴趣。渐渐地,阎宇发生了蜕变,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一个让人头疼的 “坏小子” 变成了学校的文科状元,最终考上了北京商学院 。
成年后的阎宇在文艺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担任《诗词中国》的出品人。即便儿子已经成才,阎肃依旧没有放松对他的要求。阎宇的妻子是军艺毕业的,一直希望能进空政文工团,希望公公能帮忙说情。但阎肃坚决拒绝,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机会,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关系 。
阎肃的女儿阎茹相对乖巧懂事,在成长过程中没让父母过多操心。她在桥牌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世界桥牌终身大师,多次代表中国队斩获世界桥牌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等诸多荣誉,为中国桥牌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