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模潜魏、郭脩隐蜀、隐蕃伏吴:三国三大潜伏者,到底谁最成功
发布时间:2025-08-04 15:47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一年,东吴的廷尉府门前,车来车往。
朝中大小官员轮番上门,不是送礼就是请教,甚至有人悄悄托人打听能不能借机调个职。
这种场面,在东吴朝堂并不多见。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切的中心人物,不是什么世家权臣,而是一个才刚“叛逃”过来的降将,名叫隐蕃。
说实话,哪怕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种事也算奇闻。
隐蕃是魏国人,青州出身,擅辞令,能言善辩。
据说当时魏明帝曹叡亲自召见过他,谈话之后,直接交给他一个极其敏感的任务——混入东吴,图谋高位,伺机搅乱其政局。
那会儿,魏国对东吴一直没占到太多便宜,正头疼怎么打开局面。
正面打不动,就换个法子。
于是,隐蕃带着“叛将”的身份,孤身南下,投奔东吴。
孙权刚登基不久,还算精明。
他听说来了个魏国廷尉属官逃过来,起初也没太当回事。
可没想到,隐蕃紧接着就递上了一封信。
这封信里,既有微子出走殷朝的典故,也有陈平归汉的高论。
字字句句都在表忠心,说自己放弃荣华富贵,只为投身明主,报效国家。
孙权看完后沉默了半晌,说了一句:“此人,不凡。”
不久,他召见了隐蕃。
那天的谈话,成了整个故事的转折点。
隐蕃说话极有分寸,既不露锋芒,也不卑不亢。
孙权问:“你既是魏人,何以叛而来?”
隐蕃答得干脆:“魏朝虽强,然主上多疑,忠臣难展其志。
吴主仁明,群贤毕至,愿弃旧图新。”
孙权很满意。
更重要的是,隐蕃善于谈刑律,说起律法条目如数家珍,还能举出东吴当时几桩审案的弊病,指出其中的漏洞。
这一番话,说得孙权连连点头。
很快,他被任命为廷尉监。
这一步,几乎没人想到。
当时的右领军胡综曾提醒孙权,说隐蕃此人虽能言善辩,但恐怕只是口头功夫,未必能胜任实务。
孙权没听进去。
他说:“此人有识见,或可用。”
没多久,隐蕃果然开始在朝中“活跃”起来。
他接触的第一个圈子,是以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为首的一批朝中大臣。
朱据是孙权一直器重的人,出身名门,性格耿直。
郝普原是刘备旧部,后来在吕蒙攻占荆州时被劝降,长期在吴国任职,深得信任。
而潘翥,太常潘濬之子,年轻气盛,正值用人之际,也因为隐蕃的才学,与他交往密切。
这些人,不知不觉间,成了隐蕃的“朋友圈”。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被他骗住了。
潘濬在荆州讨伐五溪蛮时,听说儿子与隐蕃走得太近,还送了礼,气得当场写信责骂,说:“不识人,辱门风。”并命潘翥自己领棍责百下,把送出的东西一件件要回来。
那时候,没人理解潘濬为何如此大动肝火。
可事情的发展,验证了他的判断。
隐蕃在廷尉监任上不到几年,突然被人检举,说他私下里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孙权震怒,亲自过问,把他押上大殿审问。
当时,隐蕃被压在殿下,跪着听孙权发问。
孙权问:“你到底是谁派来的?”
隐蕃沉默不语。
孙权又问:“你在朝中结交何人?是否另有图谋?”
隐蕃仍不回答。
直到最后,他只说了一句:“臣既归吴,即是吴臣,今日之事,唯听陛下处置。”
最终,他被处死,尸首示众。
这还没完。
郝普被认为与他走得太近,主动请罪,自裁身亡。
朱据被免职,回家闭门思过四年。
唯独潘翥,因为父亲早早与隐蕃断绝来往,没有受牵连。
自那以后,没人再敢轻信“才子降将”。
再往后,孙权对降将的任用变得格外谨慎。
凡是投奔者,统统要经过数重甄别,才会放入政要之列。
这事儿传到魏国后,曹叡下诏追封隐蕃为“威侯”,并赐其子爵位、赋银千铢、帛千匹。
诏书中说他“杀身成仁,节义可并聂政”。
可奇怪的是,魏国史书之前并无隐蕃的任何记载。
这一笔突然的封赏,很难说不是一种“战术操作”。
至于东吴,廷尉府门前再没出现过那种车水马龙的场面。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2009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鱼豢,《魏略》,据《三国志注》辑本整理。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三国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