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杠精有哪般,冀州勃海找韩宣:曹魏大鸿胪韩宣那点趣事

发布时间:2025-07-09 22:55  浏览量:1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末三国时,丞相军谋掾韩宣一次遇到临菑侯曹植,他来不及躲避,就用扇子遮住脸,站在道旁。曹植看到他,责怪他既不回避又不行礼。不想韩宣竟说出一段话来,一时驳得曹植哑口无言。

韩宣在史书与徐庶同传

韩宣,字景然,勃海(治南皮,即今河北南皮)人。勃海郡在汉魏时属冀州刺史部辖下。

韩宣长得身材短小,这在以风评取士的汉魏其实是个很大的不利因素。但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韩宣居然受到丞相曹操的辟除,为丞相府军谋掾。

我们知道,建安年间的曹操,是大汉的实际操盘手,汉献帝只不过是个被架空的傀儡而已。军谋掾参议军政,韩宣实际在邺县(今河北临漳)曹操的老巢为闲散官。

韩宣虽其貌不扬,但是相当杠精扣死理。

有一次,他在邺县东掖门遇到了曹操之子、临菑侯曹植的车马。当时天刚降过雨,地上有泥泞,韩宣想躲避,到处是小水洼,他急中生智,就拿一把扇子遮住脸,站在道旁,想玩一把掩耳盗铃。

曹植的车过来,见路边戳着一个人,就觉得这是谁呀,既不回避也不见礼的?他就停下车子,让随从上前问你是什么官?韩宣倒也不回避,回道:“丞相军谋掾韩宣。”

曹植早就听说过韩宣老杠头的大名,他文人心性,就想见识一下韩宣的能耐,于是道:“你这样冒犯诸侯,合适吗?”韩宣干脆把扇子也撇到一边,回道:“按《春秋》之义,主君之臣(王人),职务虽小,而在诸侯之上,还未听过丞相属官向诸侯行礼的。”

韩宣把大才子曹植驳得一愣一愣的

韩宣说这话,是按《春秋·僖公八年》的记载:“春正月,(齐僖)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这里的“王人”就排在了诸侯的前边。

曹植看从大义上说不过韩宣,就又从私礼上开辟新赛道:“就算你说得对,但作为君父的属吏,见到主君之子,难道不该行礼吗?”韩宣还是张口就来:“按照《周礼》,臣、子等同,宣年长于君侯,当为尊长,那又该是谁向谁行礼呢?”

曹植这才领教了韩杠头真不是盖的,于是悻悻离去。

他回去后,把这事前后都告诉了其兄曹丕,不过他倒没有生气,只是说韩老杠这辩才,那可真是盖中盖啊。

但韩宣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曹丕称帝的黄初年间(220—226年),韩宣被任为尚书郎。

又有一次,他因为职务之事,当在殿前受杖刑。

所谓杖刑,就是用荆条或大竹板打屁股。按规定,杖刑要趴伏在凳子样的刑具上,把手绑在刑具腿上,脱掉中衣(内衣),直接竹板炒肉。

曹丕笑韩宣为韩家显眼包

当时韩宣已被绑在刑具上,竹板正要落下,恰好曹丕的车辇从此经过,他就问道:“这是谁在受刑啊?”左右上前一问,回来道:“是尚书郎勃海韩宣。”

曹丕突然想起当初曹植向他说起韩宣的旧事,就自言自语道:“难道是子建(曹植表字)说过的那个韩老杠吗?”左右道:“正是。”

曹丕一笑,就免了韩宣的杖刑,让人把他从刑具上解下来。

当时正值寒冬,韩宣中衣已褪在脚脖,外衣向上缠在腰间。他解绑后,把中衣提上去,外衣可能是上冻了,一时撸不下来,他也就顾不上谢恩,光着个屁股就跑走了。

曹丕目送韩宣跑远,不禁失笑道:“老韩家可算出了个瞻谛之士了。”

瞻谛之士,换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显眼包”的意思。这也是这一成语的出处。

不过韩宣显眼是显眼,为官倒是口碑不错。

他后来先后出任清河(治清河,即今山东临清)、东郡(治濮阳,即今河南濮阳)两郡太守,魏明帝时,又入京为尚书、大鸿胪,几年后去世。

韩宣为官以来,政绩倒也中庸,不过善于以己恕人,就是善换位思考,以宽待人。

在《魏略》中,韩宣与徐庶同传

此前,南阳(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人韩暨,以年高有德,在韩宣前为大鸿胪。韩暨为人贤德,韩宣也很称职,所以在鸿胪署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鸿胪(指韩暨)、小鸿胪(指韩宣),前后治行都相如。”就是说,大小二韩为鸿胪,政声都不错。

韩宣在《三国志》中无记。在鱼豢所著《魏略》中,将韩宣与徐福、严幹、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黄朗共为一卷,共列为名臣。

其他几个人你可能不熟悉,徐福,正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的好友徐庶的原名。由此也可大略知道,韩宣在史书的地位之崇。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